书城旅游威远古今:陇西旅游导游解说词
19840300000034

第34章 方言称谓(1)

历史上的陇西地处西陲边境,丝绸古道之上,商贾云集,战事不断,被少数民族多次占据,相互错居,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方言称谓。陇西方言古音古韵,有的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约定俗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风情神韵。如三国时期,陇西属于魏蜀拉锯式的交战地带,可能今天这块地方归刘“蜀军”所占领,明天归曹“魏军”所拥有,因而人们口头谈论时就说,这是“刘的”

(你的),那是“曹的”(我的)。久而久之,将“刘的”和“曹的”用作人称代词。又因为“刘字”与“牛”字发音相近,时间一长,慢慢地就把“刘”说成了“牛”,有时候农村说成牛[读酒],“刘”的就成了“牛的”。陇西人口语中的“马勺”,指盛饭舀水用的长柄大勺。元杂剧《秋胡戏妻》中有句“媳妇儿,你只待敦葫芦摔马勺哩”。陇西人至今还通常把父亲叫“达达”,这实际上是元朝蒙古人对长者的尊称,还有一些方言和现在普通话一对照,也很有意思。

把头叫“多脑”;把唾液叫“酣水”;把大小便说成“水火”;把厕所叫“茅坑”;耳朵叫“耳刮子”;身上或物体上的污垢叫“垢痂”;把多少钱叫“几胆”;把一知半解或自作聪明的人叫“半吊子”;做事莽撞傻里傻气的人叫“二百五”;把不分轻重,蛮干一起,或脑子不开窍的人叫“二哥”或“二杆子”。

把父亲叫“达达”、“爱达”、“阿达”;把母亲叫“爱妈”、“阿妈”;对父亲兄弟的称呼也叫“达”,但以排行的顺序来叫,如“大达”、“二达”、“三达”……最小的叫“岁达”。把“舅母”叫“妗子”。

把自己妻子的父母,即“岳父”、“岳母”叫“姨夫”、“姨娘”。子女对父母的姐姐叫“姑娘”、“姨娘”,对其丈夫叫“姑父”、“姨夫”。在岳母家行为失检点的女婿叫“瓜女婿”。妻子将自己丈夫的父母称“阿公”、“阿家”。子女把母亲的父母即“外公”、“外婆”叫“媦爷”、“媦奶”。妻子把丈夫兄弟的配偶,即妯娌,称之为“线侯”。把丈夫的哥哥称“阿伯子”,把丈夫的弟弟称“小叔子”。当面直呼为“陶大达”、“陶二达”……“陶四达”至“陶岁达”。

夫妻之间不直呼丈夫或妻子的姓名。丈夫叫妻子为“陶妈”,妻子叫丈夫“陶达”。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坳兜婆娘”、“老婆”或“家里人”。妻子对别人称自己的丈夫“坳兜男人”、“坳兜掌柜的”。丈夫把妻子姐妹的配偶称“挑担”,当面直呼为“姐夫”或“陶姨夫”、“陶大姨夫”、“陶岁姨夫”。

认异姓为父母的叫“干达”、“干妈”,而称小辈为“干儿子”、“干女儿”;对父母的外姓长辈叫“某家爷”、“某家奶”,父母的同辈叫“某家爸”、“某家婶”;对自己的平辈叫“某家哥”、“某家嫂”;对自己的老师叫“师父”,老师的配偶叫“师娘”;厂坊或作坊中的技工叫“匠人”或“把式”,其学徒把这些人叫“师傅”。

去年叫“年斯个”;明天叫“明早”;后天叫“后早”;大后天叫“外后早”;从前叫“第古”;什么时候叫“多暂”;往年叫“满年”;刚才叫“将将个”;凌晨叫“麻麻个”。把一起来的说成“一达来的”或“一达的”。把缝制衣服的人叫“裁缝”;把巡夜打更的人叫“更夫”;把杀猪宰牛羊的人叫“杀屠匠”;把瓦工叫“泥水匠”;把木工叫“木匠”;打铁的叫“铁匠”;制作金银首饰的叫“银匠”;制皮革的叫“皮匠”;弹棉花的叫“棉花匠”;擀毡的叫“毡匠”。

农业上把被雇用的人叫“人手”;把零工叫“搭市的”;把给富人家专管庄稼的人叫“总管”;对做生意开铺子专管账目的人也称“先生”;商业上专管业务的高级店员或主家本人都叫“掌柜的”,权限仅次的叫“二柜”,雇用的营业员叫“相公”。

把道士、和尚、喇嘛、尼姑、道姑通称“出家人”;信佛的不蓄发的女人叫“尼姑”;蓄发的信道的女人叫“姑姑子”。旅店、饭馆中的勤杂工叫“跑堂儿的”,或叫“伙计”;把做小生意的摊贩叫“生意人”或“小买卖人”;把大商家和殷实户叫“财东”。

把生产水烟的叫“烟房家”;酿造酒的叫“酒房家”;制作豆腐、粉条的叫“粉房家”;榨油的叫“油房家”;开饭馆卖面食的叫“店子家”;卖炒菜肉食的店铺叫“馆子”;经营车马店和旅社的叫“店家”。

把赶车的人叫“车户”;赶牲口驮运东西的叫“脚户”;对介绍买卖货物的人叫“牙子”;把农业上专门种植蔬菜瓜果的人叫“园户家”;把粮食在水磨上磨成面的人家叫“磨里家”。

把给别人敲定阴宅(坟地)和阳宅(宅院)的人叫“风水先生”;把人死了给念经、超度亡人、出殃送丧和驱鬼镇邪的人叫“阴阳先生”。

让人说话叫“言喘”;不说老实话叫“编谎”;屋子不整齐叫“累堆”;把演员叫“戏子”;把会武术的人叫“拳棒手”或“拳把式”;把说评书的艺人叫“说书的”;把杂技演员叫“耍把戏的”;把赌博的人叫“方客”;把亡命之徒叫“赖皮虿”。

把讨吃要喝的人叫“叫花子”或“要馍馍的”;把对没落户或不干正事的富家子弟叫“宝少爷”。把太阳叫“热头”;星星叫“星宿”或“星星”;把云朵叫“云彩”;把下雷阵雨的闪电叫“火闪儿”;把冰雹叫“生雨”或“冷子”;把暴雨叫“白雨”。

把束捆东西的草绳叫“草约(要)儿”;把收割的麦子束成的小捆叫“麦(茧)儿”;把装粮食的长袋子叫“口袋(汰)”。

把盲人叫“瞎子”;专抽彩算命的盲人叫“瞎(哈)仙”;把面部的下颚骨叫“牙杈骨”,又把每个村庄聚众闲谈的地方叫“牙杈骨台台儿”;把经常说长道短爱占便宜的叫“抖牙杈骨”。

饮食不当后的打嗝叫“打饱嗝(够)”;把有表无实的人叫“大炮”;把第一胎生的孩子叫“头首(受)子”;把人的下颏叫“下巴子”或“哈怕子”;人的前额和枕骨大叫“崖头大”;把孩子们光着屁股叫“精沟子”;把人的脸面叫“脸蛋子”或“脸旦子”;把人的膝盖叫“磕膝盖”;把人的腋窝叫“胳肢(胛)洼”;把小腿胫骨的最细处叫“脚把骨”,脚腕上突出的骨头叫“连架轴儿”;把人的两股即大腿中间叫“髁(柯)那里”。

把说话口吃的人叫“大舌头”、“结结儿”或“结巴儿”。

把说话口齿不清的人叫“喋舌儿”或“大舌头”。把修房用的土坯叫“墼子(基子);把在田地中自然结成的大土疙瘩叫“胡墼(基)”。把事情有点纠缠或病人医药无效,掺杂上迷信之说的叫“轇輵(胶鞨)”。把用处不大破烂的东西叫“烂线”;把人们用的夏历历法(有天干地支)叫“线书”;把民间俗杂事务知道多的人称“烂线书”。把自家住的地方叫“廓廓儿”或“窠窠儿”;把灶房的烟囱叫“烟洞(屯)眼”;把人睡的土炕填燃料的入口处叫“炕眼门”。

把民间吹的唢呐叫“吹响”;把木匠解板叫“改板”或叫“改锯”。把新娘家的客人叫“娘家人”,新婚第二天招待新娘家的父母及亲戚叫“会新客”,第三天吃新娘擀的饭叫“吃试手面”。

把蛇叫“长虫”;把麻雀叫“鸟”或“巧儿”;把蚯蚓叫“曲蟮”;把喜鹊叫“野跳子”;把乌鸦叫“老哇”;把蜣螂叫“屎爬(帕)牛”;把蜗牛叫“刮瓜牛”;把田鼠叫“黄柱(出)儿”;把老鼠叫“老柱”或“老出”;把松鼠叫“遽(具)滤豹”;把跳蚤叫“格蚤”;把蚂蚁叫“蚂蚂皮棍儿”;把所有的小虫叫“曲曲儿”或“虫虫儿”;把鸟儿长大出窝了叫“曳窝了”。

把山羊叫“羖(咕)褛”;把母鸡叫“鸡婆儿”、公鸡叫“鸡公”;把母猪叫“母猪婆”、公猪叫“牙猪”;把公狗叫“牙狗”;母猫叫“米猫”;把牛头上的角叫“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