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威远古今:陇西旅游导游解说词
19840300000013

第13章 威远楼(2)

“洮渭涌双流”,指洮河和渭河两条河流。“栏外鲸钟”,指崇宁铜钟。“直接关塞”,在当时陇西即是关塞地带,说明战略位置的重要;“井参”,分别为28星座(宿)之一,“匣中龙剑”,系夸张之意,指威远楼之高,“欲动星辰”,应了民间俗语“陇西有个钟鼓楼,半截子塞在天里头”。

7、王海颿

一家书画李将军,两世勋名郭仆射。

此联是对古人的颂扬。“一家书画李将军”,指李思训(公元651—716年)和李诏道父子。李思训,唐杰出画家,字建风、建军,唐宗室,封彭国公,世称“大李将军”,擅画山水,笔力遒劲,格调细密,自成一家,世称“李将军山水”,为后世画青山、绿水所取法。李诏道,唐杰出画家,思训之子,以画山水见称,人称“小李将军”,世称父子二人为“二李”。郭仆射即郭子仪。

8、伯福祁永膺

不可无松石间意,所愿为名教中人。讲了做人立身的道理。

9、西村李朝栋

古砚微凹聚墨多,重帘不卷留香久。

系文人抒情楹联。

10、福永堂主人闫士璘

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诏孝悌力田。

“东鲁雅言”,指孔子的礼教,“西京明诏”指陇西杨恩写明诏,很有名。即东有孔夫子,西有杨恩,突出了古陇西名人辈出之意。

(三)清康乾巩昌城模盘

巩昌府城模盘长5米,宽3米,共15平方米。按1:1200的比例,是府一级的城垣,四座城门均有瓮城,再现了陇西的土城砖帽的建筑结构。东西南北共11座城门,23座城墙箭楼,包括威远楼、府治县治各种庙宇共50余处官方建筑,充分体现了陇西歇山式、硬山式、卷棚式、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等丰实的建筑风格特征。它是以《巩昌府志》和《乾隆县志》为蓝本,创意独特,是裙围式汉代瓦当射猎带状浮雕,以汉唐历史底蕴折射陇西康乾盛世的繁荣和文化底蕴。模盘的设计制作原原本本体现了陇西城象征一顶乌纱帽的城垣轮廓,北关为帽顶,为圆形,东西关为帽翅,大城为帽芯。城中的道路主要通道东西南北穿插在建筑和民居当中,均不取直,是当时一种战略的设计布局,陇西古城大气浑厚,可守可防,曾是西北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陇西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城市的出现和发展。陇西有二千多年悠久的筑城史,早在公元前384年,陇西地方就建立了县一级行政组织——道县。其故城在今陇西文峰镇渭河北岸,原三台乡王家新庄以东的二级台地上,这是史书有记录的最早的陇西古城肇始之地。

历史上陇西古城因其建置沿革的变化几易其址,今天的陇西城坐东北朝西南,南北两山遥相对峙,西河、南河、渭河三水环绕城郭。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当时陇右道驻地就是现在的陇西,上柱越公汪达镇守陇右,将县城从东面迁移5000米,筑于今天县址,所以民间还有俗语:“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城。”城池是一座城市的基本框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形象标志。古代城池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东南西北四条街都是丁字路。丁字路口多有利于城内部署兵力御敌,敌人进入城中时就容易阻截。瓮城和箭楼、角楼的设立更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陇西古城正是按这种设计布局和“南面为正”的理念,依山川河流走向而构建城池。

关于陇西古城,乾隆版《陇西县志》记载如下:“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79年)指挥刘显重修,周九里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一尺,壕深三丈七尺,阔三丈,门四:东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静安、北曰清安。月城门四:东曰迎晖、南曰来熏、西曰柔远、北曰镇朔。皆复以层楼、角楼四、戍楼四。窝铺砖堞各若干。宪宗成化五年(1470年),知府李钺、知县陈忠、致仕参政杨仕敏、城北郭提学伍福有记。武宗正德中、巡按御史罗玉潘、许翔凤相继檄知府朱棠,增东西二郭至二六年(1521年)讫工。世宗嘉靖初总制唐龙重葺大城暨三郭。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分守陇右道参议李维祯,以北郭居民倍于大城,市肆咸集,垣低堑狭不称保聚,恢扩旧基筑之,期年而竣,高深匹大城,而广阔过之,可兼容二郭之民。北关门曰:保昌、东曰:翊秦、西曰:镇羌,通东西二关,又各有门曰:东顺、西顺。楼橹铺堞毕备(有角明楼28个),严严翼翼与大城相犄矣。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知府刘文琦重葺大城及东西二郭。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巡按御史金鼎、镇守总兵柏永馥、分守陇右道参议王纪、署府通判谢鉴、知县许上通再修大城,砖堞女墙焕然一新。旧制大城属卫,三郭属县。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卫,城郭均属县。”据该志又载:“东郭城楼,边的城池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鲁廷琰新建。西郭城楼,雍正十一年知县鲁廷琰新建……”。这次新建包括东西顺门在内的古城九门,在原基础上相继修缮了城楼、城门、瓮城、角楼。砖石和黄土筑就的城池在建造者看来就是铁打的营盘,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冷兵器时代可谓固若金汤。

城门是包括城楼、瓮城、箭楼、角楼等在内的一组建筑,兼备参政杨仕出入通道和对外防御功能。一般来说,城池的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城门,具体开多少座城门,则根据城市规模、城内道路、交通状况和军事战略地位而决定。城楼——也叫城门楼,是城门的标志。由城台、城楼和城门洞口三部分组成,城台是基础部分,宽40米、顶宽36米、进深22米、高12米,与城楼相连,较之略高。城楼建在城台上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建筑,楼连台通高40米,为歇山顶式单檐或重檐。屋脊上望兽和脊兽一应俱全。所有砖构皆染以朱红色,梁枋和斗柱则施以绿色、蓝色的条纹和别具一格的彩画,一些细节部位有时还用金色,这是城楼的传统配色,古香古色,端庄典雅。城楼在瓮城、箭楼、角楼的包围下,是城门防御系统的最后一环,和主攻防守的箭楼不同,城楼的作用是标志城门的位置,观察、控制进出人流。建造一座城门,要先看地形再打基础。确定没有流沙、淤泥,地基里就不用打桩,而是填上碎石、灌石灰浆,等石灰浆凝固之后,再铺条石,后在条石上砌砖,城砖为一顺一丁排列,后修发券。所谓发券就是修门洞,用木架子撑起门洞的形状,按形状砌砖,等灰浆干了,木架子撤下来,门洞就形成了。城台修好后,就可以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尺寸摆柱础石(俗称柱丁石)。在柱础石上立柱,建木结构的门楼。城楼是砖木结构,城台全是砖砌的,不像城墙,城墙是夯土后墙外再包砖或不包砖。

城门洞——开在城台下面。最早的城门洞为圭角型,宋代以后发展为券门,明代陇西古城城门就是券门。门洞高6米、宽3~4米,两边各有一扇铁皮包的对开式门,日出而开,日落而关。

瓮城—是建在城楼前的小城堡(陇西俗称月城或瓮圈子)。与城楼左右墙体连为一体,其墙高、宽与城墙基本一致,四隅均为抹角,长约80~120米,宽约60~80米,平面形状呈半圆形、长方形或月牙形。闸楼通常修在瓮城的左拐角或右拐角处,其门洞与城楼的门洞不能相对直通,一般呈直角。这种在城门外修建瓮城的做法是中国古城池特有的建筑风格,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基本上每一座瓮城内都有庙宇。每座瓮城建一座关帝庙或叫真武庙,殿内无塑像,仅供牌位,建在瓮城左侧或右侧,个别瓮城内还建有祠,表达着彰显武力、奖励忠勇、希冀安定的原始设计意愿。其周围是常住居民,一般一个瓮城内少则四五户,多则十来户,大多数为小手工业作坊主。箭楼——筑在瓮城上,与城楼相比箭楼是一座形似城堡的简朴建筑。位置和城楼相对,其下城台略高于瓮城墙。面阔三至五间,朝向城外的三面每层都辟有对外攻击或防御用的箭窗,箭窗的数目少则数孔,多则十数孔。在防御战中,箭楼站在整个城门防御系统的最前端,进攻火力集中于此。闸楼——是以瓮楼门洞为核心的建筑,三面都有箭窗,形似箭楼,只是规模小。闸楼的门洞没有门扇,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吊起或放下的千斤闸,控制机关在闸楼内。瓮城上闸楼的位置或左或右,也有左右都有的。

马道——是登上城楼的专用通道。能登上城门和城墙去占领制高点的马道,修在城墙内侧和城门楼的左右两侧。轮值的士兵从马道上城,在一座城门与另一座城门之间遥巡。其宽约五米,为一“之”字形土坡,为了防止雨雪天路滑铺有一层城砖,城砖的排列方式为一丁一竖立体式,城砖都有固定重量,每块大约几十斤。时光飞逝,历千年沧桑,昔日的辉煌已凝固为永恒的历史,成为久远的故事,离我们远去。陇西古城的破坏,主要是清同治年间、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六七十年代。今天我们只能从这副模盘和泛黄的《巩昌府志》、《陇西被兵记》、《陇西县志》等文献中领略陇西古城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