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威远古今:陇西旅游导游解说词
19840300000010

第10章 李家龙宫(5)

南天门上的抱柱联是江苏省徐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李鸿民先生书写,由江苏徐工集团的李超先生捐赠的。“陇脉绵绵瓜瓞维儒素,文人济济銮坡独风流。”意义是:上句言陇西世家一脉相传,下句指十一代孙李幡于康熙三十六年中状元,亦称状元府李。南天门上的砖雕是龙的九子嗤吻,传说龙的二子睚眦和九子嗤吻在争夺龙位时,比赛谁胜谁负,胜者继承龙位。嗤吻平生好吞,多大的东西它都能吞下,睚眦平生好杀,刀柄和剑柄上的兽头像就是它的遗像。嗤吻提出看谁吞东西最厉害,他首先就对准屋脊开始吞,正在吞脊时,龙之二子睚眦一剑刺在嗤吻的背上,嗤吻就这么死在了屋脊上。现在我们看到的屋脊上的嗤吻背部还有一把剑柄。

(十一)巩郡疆域图

从金朝到康熙400多年间,陇西是巩昌府的驻地,城市人口达13万之多,人民殷实富裕,它管辖5府27州,东至陕西陇县,东南至四川的巴中县、汉中界,西面到兰州市,东西长590里,南北宽1960里。“陇西”得名很早,历史沿革久长,地域广狭多变,称谓古今不一,但“陇西”一直涵盖今天的陇西。它被当今世界第一大姓的李氏一直视为郡望,有其深远的渊源关系。“陇西”一词,最早见于史籍,是记述战国时,秦国“使司马错发陇西”,即派司马错调动陇西军队,进攻楚国的事。

距今已有2280多年了。

秦昭襄王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当时的陇西叫成纪地,治所狄道(今临洮县东面)。这是陇西置郡之始。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陇西郡为其之一,治所未变。西汉时陇西郡治仍在狄道,辖境约为当今陇西、武山、天水等县市以西,礼县、舟曲、卓尼、山丹县等县以北及广河县以东、以南的洮河中游地区。东汉西境扩大至今青海省尖扎、同仁等县以东,南境缩小至今岷县一带,东境仅有今武山、礼县等县以西地区。永初五年(111年),因羌人多次起义,兵入狄道,便移陇西郡治于襄武县(今陇西县),又于124年还治狄道。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迁至襄武(今陇西县)。从公元前279年至公元220年,陇西郡治在狄道,共499年(实485年),这是陇西早期的地域文化概念。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置渭州,治襄武县,因渭水得名,辖有陇西、南安阳(原南安郡)、广宁(今渭源县境内)三郡。至隋时,实行州(郡)、县两级制,先罢郡置州,后废州设郡,州(渭州)、郡(陇西郡)治所均在襄武,辖渭源、长川(今秦安县东北)、郭(今漳县西南)、襄武、陇西(先改道为武阳县,旋改为陇西县)等五县。

据《珠公遗黑》载,李渊于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追封“陇西堂”,唐吕才著《姓氏谱》记李世民修《氏族志》规定“李氏房十二望,陇西为第一。”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将天下分为十道、六百三十四府,置陇右道,又称陇西。古时以西为右,故名。渭州属陇右道。《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陇右道“为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开元后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可见在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将全国分为十五道,并将陇右道的治所移至鄯州。之前的78年,陇右道治所当在渭州,即今日陇西县。陇右道治迁出后,在清州增设中都督府,州治、郡治、府治均设在襄武县,当时的陇西仍为陇右政治、军事中心地之一。《资治通鉴》记:“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旧唐书.裴寂传》载“李氏者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王。”

宋统一后,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建置,先后在陇西设古渭州、通远军、巩州、通远军节镇等建置,并于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以古渭砦为县城,始设陇西县,一直沿用至今,逾910年。元朝于路之上,陆续分设行省及宣慰使司等机构。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改金国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治陇西,统管巩昌、临洮、平凉、庆阳、隆庆(今四川剑阁县)五府及秦(今天水市)、陇(今陕西陇县)、环(今环县)、河(今临夏市)、利(今四川广元市)、兰(今兰州市)等二十七州。巩昌府(治陇西)辖陇西、宁远(今武山县)、伏羌(今甘谷县)、通渭、漳县等五县。陇西仍是当时陇右一带的军政中心。

明代实行省、府(州)、县(州)三级制,在今陇西设巩昌府,领秦州、阶州(今武都区)、徽州(今徽县)三州十四县。因军、民分治,在陇西还设立巩昌卫,直属陕西都司。至清初,巩昌属陕西布政使司,仍辖三州十四县。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省右布使司移置巩昌,辖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秦州、阶州、徽州、兰州、河州、固原州(治今宁夏固原市)、泾州(治今镇原县东南)、静宁州、宁州等九州二十八县。康熙六年(1667年),将设在巩昌的陕西右布政使司改为巩昌布政使司,为省级建置。次年,移兰州,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可见,自曹魏至清末,共1692载,历时12个朝代,在陇西县境内,存在过许多建置,尤以唐、元、清三代建置最高,辖区范围最大;陇西既作郡名,又继作县名,长达近17个世纪,实属罕见。

(十二)走完红军长征的杰出李姓将领

参加红军长征的李氏有千千万万,他们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不朽战功。走完红军长征的李姓杰出将领:其中上将6人,中将6人,少将30人。还有革命家李先念、李富春、李卓然、李维汉、李井泉等。他们为中国革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们。

(十三)龙宫后花园

明朝修建的李家龙宫亦叫“北极宫”,由前五楼、中部祭祀区和后花园三部分组成。龙宫花园由五座假山、北极池和亭台楼阁组成。五山分别是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山峰上面有五座亭台楼阁。山间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奇花异草点缀其中。后来其中三座山峰被夷为平地,修复了三座楼阁,分别为聚贤楼、郡公楼和戍边楼,北极池尚存,古树参天,耸立池边。

龙宫后花园的几棵参天古树,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据当地老百姓说,在1958年时和其他树木相比只是龙宫里的小树,原来龙宫的大树被就近用于学校的修建,做成桌椅板凳。佛龛在1997年维修李家龙宫时被发现。佛龛内供奉着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据当地老人讲,地下还有两个龛洞,里面分别供奉着地藏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聚贤楼:两组在2003年维修李家龙宫时保存下来的绘画,经故宫研究院的研究员李春生研究后指出,这是清代中期的绘画,距今有160多年的历史,而且出自名家,将宫廷画与民间画汇集于一身,是历朝历代的建筑物所没有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

郡公楼:自1992年8月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以来,距现在已十多年了,里面展出的是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宣传、开发、建设、交流联谊工作的图片集锦。

戍边楼:元朝建筑,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搭梁插榫,两条龙头在殿里,龙尾在外。卷棚式斜山顶建筑,里面供奉着西汉“飞将军”李广的牌位。

在我们小的时候,可能都会背诵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歌颂扬的是谁呢?他就是汉朝飞将军李广。

李广(公元前186—公元前119年)是陇西成纪人,身材魁伟,两臂修长,当时人称“猿臂”。他是我国西汉名将,在保卫北方边境,抵御匈奴的战争中,任陇西、雁门、右北平太守,能骑善射,用兵神速,仿佛从天而降,因此,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李广的祖先李信,是秦始皇的武将。将门出身的李广,自幼喜爱骑马射箭,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也是爱作骑马打仗的游戏。他勤学苦练,到了十几岁,再烈性的马,到了他手里,都被驯养得服服帖帖;他练习射箭,有本家世代传授射法的有利条件,不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他凭这种顽强精神,终于练成了猿臂善射,箭无虚发的惊人本领。他平生爱好打猎,常常是天明而出,夜深归来。有一次,他在山中狩猎,忽然,一阵风起,跳出一只老虎,那老虎大吼一声,直向李广扑来,他不慌不忙向侧一闪,只听一声箭响,不偏不倚正中老虎咽喉,那老虎当即死去。同他一起去的人,连声喝彩,赞扬他是“神箭手”。还有一次,他在打猎回家的路上,天色已晚,突然间,看见前面草丛中,横卧一条斑斓猛虎,他急速拿下弓,搭上箭,只听“嗖”地一声响过,前面迸出一团火花来,那老虎连动也不动了,同行的人忙上前去一瞧,啊!那不是老虎,原来是一尊石头大老虎。只见箭头已从石虎的脖子下边扎进了喉咙眼里!同行的人使了好大的劲,怎么也拔不出那枝箭来。从那以后,大家都说李广射箭能穿石。唐朝诗人卢纶的一首诗赞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西汉初年,中原地区经济衰退,地方割据十分严重。匈奴乘机侵犯边界,西汉王朝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

汉朝除了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妃子外,每年还送给匈奴贵族大量丝绸、米酒等货物,就这样仍无济于事。文帝十四年,匈奴出动了十五万骑兵,大举侵入内地,杀人放火,直逼京都。这时,汉朝廷的长安面临严重威胁,急忙调兵遣将保护长安。李广在这次战斗中,勇猛顽强,杀得敌人伤亡惨重,仓惶逃命。

年轻的李广,这时才二十岁,首战立功,汉文帝十分赏识,封他为皇帝侍从,他便来到长安。平日里他在汉宫中守卫和值夜,皇帝外出时骑马随行,保卫皇帝安全,有时跟随皇帝去打猎。不久,又提升为武骑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