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
1984000000011

第11章 第2乐章 流行歌坛著名作曲家排行榜(5)

当时的电影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和“艺华”争夺市场,“国华”决定用七天七夜也拍一部由周璇、白云主演的《三笑》,片中安排了10首插曲,意在用周璇的“金嗓子”压倒对方。这10首插曲中,由严华作曲的有8首。七天时间写出8首歌,足见严华的才思敏捷,功力深厚。

“艺华”、“国华”抢拍《三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趣闻。相互竞争的双方都请严华为他们的影片写歌,也堪称中国电影歌曲创作历史上的一大轶事。

严华为周璇主演的《三笑》写的8首歌,最流行的是《点秋香》。10首插曲中的另外两首—《诉衷情》和《相思引》由黎锦光谱曲,没有引起反响,这是黎锦光和严华第一次合作为周璇主演的影片谱曲,结果是严华压倒了黎锦光。在周璇下一部主演的《苏三艳史》中,严华的《心头恨》也十分走红。再一部《西厢记》,严华的《月圆花好》和黎锦光的《拷红》比翼齐飞,都是中国电影音乐史和流行音乐史上的传世名曲。严华和黎锦光一起为周璇主演的影片谱曲,合作到1941年4月“国华”出品的《梅妃》。这一年的7月周璇与严华正式分手,严华的电影歌曲创作至此结束。严华一生的电影歌曲都为周璇创作,他的电影歌曲和时代曲一起,使周璇歌坛、影坛同步辉煌,直上青云。

李丽华是除了周璇之外,唯一一位演唱过严华电影歌曲的影星。

严华“桃花太子”绰号的由来

严华被称为“桃花太子”,最早见于1935年8月创刊的《歌星画报》,这一绰号,对严华来说是褒是贬,说法不一。

台湾大地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的《流行歌曲沧桑记》的作者水晶先生在赴香港采访严华的学生—著名歌星姚莉时,曾经向姚莉提出“严华为什么绰号叫桃花太子”的问题。姚莉的回答是:“风流嘛,嘿嘿。他其实是很风流的,女朋友多嘛,有桃花运,所以叫桃花太子……”这本书出版时严华还在世,不知他是否读到过这段文字,如果读到过,不知作何感想?

姚莉是严华发现并帮助培养,使之成为红歌星的。1935年严华领导“上海歌剧社”时期,姚莉和她的哥哥姚敏都是“大同歌剧社”的,姚莉唱歌,姚敏弹曼陀林,有时也为“上海歌剧社”到电台播音伴奏。严华很赏识姚莉,为了帮助她,曾和她对唱灌录过《新小放牛》的唱片。后来姚氏兄妹都拜严华为师,跟着严华学唱歌,严华还把姚莉介绍进百代唱片公司,1937年以一曲《卖相思》将其捧红。为此,姚莉称严华为“恩人”。

姚莉、姚敏和周璇、严华关系密切,由她解释严华“桃花太子”绰号的由来,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但从史料考察,姚莉的说法又使人无法轻易认同。1935年第3期《歌星画报》上有如下记载:“桃花太子说过一句我看女人叫关怕难为情,话都说勿来。我想(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歌星画报》有“严华学做隐士”、“穿着打扮颇像一位绅士”的记载,说明严华当时在流行歌坛的形象是“有教养”、“正派”,也很有风度的。尽管也有“追求他的人可以坐满一桌”的炒作,但不能由此说他是“花心”,是“风流”。以严华的条件,他当时是姑娘们追逐的对象、偶像甚至是“梦中情人”,也是正常的。

据黎锦晖先生的夫人梁惠方大姐介绍,严华被称为“桃花太子”原因有三:一是严华、周璇在电台播音对唱《桃花江》,又为胜利唱片公司录制了这首歌的唱片,十分走红;二是他成功地主演了歌舞剧《桃花太子》,是人们对他演技的充分肯定;三是严华生得赤红脸堂,有说他“面若桃花”之意。

严华和周璇

严华是周璇的第一任丈夫,也是周璇的恩师、兄长和引路人。没有严华,就没有周璇在流行歌坛达到的辉煌。

严华第一次见到周璇是193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当时严华正在“联华歌舞班”排练大厅外面的天井里和乐队的张其琴老师聊天,人称“胖姐”的钢琴手章锦文领来了一个娇小瘦弱名叫周小红(周璇)的小姑娘,身上的蓝布裤花布衫虽然很旧了,却洗得干干净净。头上两条小辫子,脚上一双带襻的黑布鞋,苍白的脸上眉清目秀,目光里流露的是忧郁和哀怨,既楚楚动人又楚楚可怜,谁见了都会产生一种怜悯和同情。黎锦晖社长怜惜这个小姑娘,就安排黎锦光教她基础乐理知识,章锦文教她钢琴,还操着湖南口音对严华说:“夫子(这是湖南人对男人的尊称),你就教教这个上海妹子普通话吧!”从此,周小红成为“明月社”的一员,严华成为她的国语老师。

学会国语是一个演员最起码的条件。周小红的地方口音很重,分不清普通话里的齿音和翘舌音,排练歌舞剧《月明之夜》的时候,她总把“之”念成“资”,严华认真负责地教小红普通话,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她的乡音,一句一句地教她朗读,歌曲中的音韵、节奏一定要小红反复练习,直到唱准为止。一次,周小红悄悄地对严华说:“严先生,我觉得学国语比学唱歌难。”严华鼓励她说:“你不要怕难,只要肯用功,你一定能学好。”还告诉她无论在社里还是在家里,和任何人都要说普通话,不要再说家乡话和上海话。严华严格要求,小红努力地学,为了念准一个字,她反复练习,十遍百遍地念。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进步很快,终于打下了作一个演员的基础。

1935年9月画家丁悚在《歌星画报》上发表了一篇论唱歌的人要“咬音正确”的文章,特别提到周璇和姚莉,说她们虽然不是北方人,在使字音“合乎标准”方面成绩已很不错。当时周璇早已在流行歌坛成名,这和她学习国语普通话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严华对她的帮助功不可没。

1933年春天,“明月歌舞剧社”走向瓦解,为了周璇,严华放弃回北平经商的计划,先后组织领导了“新月”、“新华”、“上海”等歌剧社,周璇有了栖身之地。从1934年开始两人结伴到电台播音,周璇在播音界迅速走红。对周璇来说,严华既是监护人又是大哥哥。1936年他俩对唱了严华的《扁舟情侣》之后,许多年轻的追星族把他俩视为“神仙伴侣”,在默默祝福他们的同时,也憧憬着自己能获得一份像他们那样美满的姻缘。

1937年末,严华和周璇应上海剧艺社社长刘达良之邀,经香港赴菲律宾巡回演出。严华在菲律宾创作了歌曲《我爱祖国》和小型话剧《夜明珠》,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话剧,由严华、周璇扮演男女主人公,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38年夏,他们返回上海后去北平,7月10日(农历6月13日)在北平的西长安街春园饭店,两人举行了婚礼。他们在北平住了四个月,严华在幸福的蜜月生活中,写了多首歌曲,周璇总是站在他的身边,一遍遍地试唱他写的歌,夫唱妇随,其乐融融,他们反复盟誓:“海枯石烂永不分离。”

正当人们赞美他们的美满姻缘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突然炸响在上海滩,炸响在歌迷影迷的头上—周璇离家出走了。那是1941年5月的一天。一时间,“严周婚变”成为上海舆论界最热门的话题,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周璇在《万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我的所以出走》的文章,说她是因为美满家庭、幸福生活的梦想破灭而出走的;严华则在《九年来的回忆》一文中说:“她为什么要走?是我虐待她吗?我可以用一种迷信的说法:上有天,下有地,当中是我的良心。我不但没有虐待她,相反是待她太好了……”周璇离家出走的原因,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几十年之后严华曾说过,是万恶的旧社会把他和周璇活活拆散的。我们也只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对“扁舟情侣”的劳燕分飞了。不管周璇和严华分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们的离异使千千万万的歌迷和影迷为之叹息,为之遗憾!再唱那首充满诗意、温馨和甜蜜的《扁舟情侣》,也平添了几许苦涩,几多惆怅!

严华的后半生

1939年严华应“百代”灌音部主任之约,出任远东钢针制造厂营业部主任。30年代中期严华曾是“百代”的签约歌手和特约作曲,和周璇分手后,回到“百代”他不再唱歌、作曲,只担任过编辑。

1947年严华和潘凤娟女士重组了家庭,夫妻恩爱,生活平静幸福。

“十年动乱”中严华受到冲击,吃了不少苦头。最使他痛心的是,红卫兵逼着他把珍藏了几十年的唱片一张张亲手砸碎。被砸碎的唱片中,有他第一次和王人美一起登台演唱的《银汉双星》,这是他灌录的第一张唱片;有他和周璇对唱的《探情》、《叮咛》,以及他为周璇写的《月圆花好》等名曲;也有他独唱的《可爱的鲜花》等。这些唱片记录着他的生活脚印和沧桑岁月,亲手砸碎这些唱片,他的心在流血!

1981年他重新开始了音乐活动,1982年创作了《盼台归》,并亲自演唱,通过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把歌声送到台湾,叩动海峡对岸炎黄子孙的心扉,盼望他们早日回归祖国。这一年,香港一家电影公司曾计划拍一部由老牌笑星、有“东方劳莱”之称的韩兰根与邓丽君联袂演出的影片,请严华负责作曲。后因韩兰根患病逝世,计划落空,严华深感遗憾。

这段时间他不断有新作问世。他谱写的《鸟中趣》由上海歌剧院的陈海燕在独唱音乐会上演唱;新加坡则选去了他谱写的《花中乐》和《寄托》。

1985年,上海电视台根据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改编拍摄电视连续剧《璇子》时,不仅访问了严华,还请他为这部电视剧谱写主题歌。他在痛苦的回忆中,含着眼泪,饱含深情地完成了《璇子》主题歌的创作。

80年代的严华已年逾古稀,他不仅坚持创作,还坚持练声。当时,他住在上海华亭小商品市场附近,他在家中练声常常引得行人驻足聆听。人们为他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而赞叹、感慨。他经常参加各种场合的演出,唱歌,也唱京剧,曾在京剧《四郎探母》中反串肖太后。

1991年,著名的旅美华人作家水晶先生(本名杨沂),专程来大陆访问严华。黎锦光和严折西,摄制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记录片带到台湾播放,使那里的老歌迷惊喜中感到十分亲切和欣慰。同年,新加坡的知名学者柯木林先生来上海访问严华,柯先生说,50多年前严华谱写的《送君》、《百鸟朝凤》、《月圆花好》等名曲,在新加坡的青年中仍十分流行。

1992年1月11日,享年80岁的严华,因患肺炎病逝于上海。歌迷们怀念他的歌,怀念他那韵味独特的声音,他将永远活在歌迷们的心底深处。

严华笔名:嘉玉、鸿山。

流行歌坛的严氏三雄——严工上、严个凡、严折西父子的创作历程和历史功绩

严工上是中国电影史和音乐史上著名的艺术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女们曾在影坛、歌坛显赫一时。严工上和他的二女儿严月娴、三女儿严月泠,以及小女儿严月美,当年曾被誉为影坛的“一门四杰”;而严工上和他的长子严个凡、三子严折西,则在乐坛被人称为“严氏三雄”。“四杰”和“三雄”,构成了严氏家族的“一门锦绣”,“艺术之家”。

严工上祖籍江苏通州,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1月18日(1874年12月26日)生于安微歙县。名达,字苇槎,艺名严工上。少年时曾就读于著名的江苏江阴南菁书院,对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都造诣颇深,并精通英语、日语和绘画,曾任歙县新安中学英文教习。20年代初他携全家移居上海,在吴淞要塞司令部当过英文翻译,也在上海戏剧学校任过英语教师。他自幼爱好文艺,又极具艺术天赋,精通昆曲和多种中西乐器,1922年开始参加“明月音乐会”的活动,并和他的长子严个凡一起,在黎锦晖任社长的“上海实验剧社”任演员,这是他最早的表演艺术实践。1925年,53岁的严工上进入神州影业公司,从影的处女作是陈醉云编剧、裘芑香导演的《不堪回首》,这部影片是“神州”的创业作。“神州”的历史将近三年,拍了8部影片,严工上参加演出的有6部,其中1926年的《上海之夜》由他领衔主演。从1926年开始,他就把二女儿严月娴和长子严个凡带进了电影圈,带上了银幕。严个凡拍了两部影片之后离开影坛,严月娴则从“神州”到“长城”、“孔雀”、“快活林”又到“明星”、“联华”、“艺华”……成为从无声片时代到有声片时代的一位著名影星。严工上自己则从1925年到1947年,共参与103部影片的拍摄,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一百多个银幕形象。他喜欢演戏,更喜欢音乐。1932年,他为明星影片公司的《自由之花》谱写的主题歌《良辰美景》,是他创作的第一首电影歌曲。此歌由胡蝶演唱,曾流行一时。1933年,《自由之花》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举办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影片,并被送往意大利参加万国电影赛会的比赛。影片获奖,片中插曲《良辰美景》也随影片走出了国门,这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电影歌曲。

严工上当时本是明星影片公司的一名演员,但因他在音乐上的功底和作曲水平被认可,从《良辰美景》开始,到1936年的《春之花》,他共为“明星”的5部影片写了8首插曲—1934年《空谷兰》的插曲《空谷兰》和《凤求凰》;《二对一》的插曲《华光队歌》和《侬心许》;1935年影片《夜来香》的插曲《夜来香》;1936年影片《春之花》的同名主题歌和插曲《野花香》,分别由著名影星胡蝶、宣景琳、严月娴和朱秋痕演唱并由“百代”和“胜利”唱片公司灌录了唱片。这8首歌最流行的是胡蝶演唱的《空谷兰》和《夜来香》。影片《空谷兰》1935年被选送参加当年2月21日到3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由于胡蝶赶拍影片《夜来香》,和“明星”的制片人周剑云一起延误了行期,到达莫斯科时已是3月12日,未能参加展映和评奖。主办当局特于3月24日安排放映胡蝶主演的两部参展影片—《姊妹花》和《空谷兰》,用来招待尚未回国的各国代表,获得了好评。严工上谱写的电影插曲,又一次随影片走出国门。

严工上谱写的《夜来香》,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第二首《夜来香》。第一首由黎锦晖写词谱曲的《夜来香》,问世的时间为1934年,由胜利唱片公司灌录唱片,周璇演唱。第三首则是1944年黎锦光写词谱曲的《夜来香》,由李香兰唱红。严工上为胡蝶写的《夜来香》,虽没有像黎锦光的《夜来香》那样红遍世界,但在当时也曾流行一时,许多比我还要年长的歌迷大姐,都曾学着胡蝶那标准的京腔道白说一句:“卖夜来香啊!”然后哀婉凄怨地唱道:“花儿好,白又香,花香没有好多时光。人怕老,珠怕黄,花儿也怕不久长。爱花的人儿快来买,莫待明朝花不香。买花费不了你钱多少,卖花也好养爹娘……”当年,在影后胡蝶亲自演唱的电影插曲中,《夜来香》是唱得最好、最受欢迎的一首。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明星”毁于战火,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多数影片公司的生产陷于停顿,原“明星”老板张石川则利用设在租界的原“明星”公司的小摄影棚为一些规模很小的影片公司代拍影片。其中“星光影业社”的《歌儿救母记》投拍时,编导胡心灵亲自写词,请严工上谱了一首插曲《人鱼公主》,由担任女主人公的龚秋霞和胡蓉蓉演唱并灌录了唱片,曾十分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