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力玩家赵匡胤
19819900000055

第55章 春花秋月不得了(2)

当然干这件差事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陈冠希,只要他照相机一架,灯光一闪,然后往网上一发,韩熙载放浪形骸的模样就会传遍南京,闻名天下。

可惜李煜派去干这事的顾闳中却是连照相机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不过没关系,因为这位顾先生是南唐著名画家。

很快他的作品就会青史留名,是为《韩熙载夜宴图》。

徒步对绘画自然是一窍不通,但每当想到顾闳中只是到韩家走了走,顶多坐了一小会喝了杯茶,就能凭记忆将韩家放荡的夜生活尽收笔底,画出这幅长达336厘米的连环长卷,而且用专家的话说,那是“全卷构图巧妙,用笔凝练柔劲,设色沉丽清雅,人物形神兼备,细腻生动”,都会目瞪口呆,这种惊人的记忆力,如果早十年在周朝愿意出家当和尚,别说一百卷经文,就是一百期《人民日报》,也能给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毫无意外地,看到韩熙载像画中描绘的那样生活状态之后的李煜,打消了任命其为宰相的念头,而韩熙载也在不久之后的开宝三年(970年)死去,终于避免了在死前见到自己所不愿面对的国破山河亦不在的悲惨情形。

而其他的大臣,则扮演了第三类人,成为了李煜笃信佛教的反对者。

李煜某一天上朝之后收到一封奏章,在对自己过度崇佛作了一通批判之后,奏章写道:“忠臣志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李煜看了看署名:自己的爱臣,贴身秘书,知制诰潘佑。

作为从李煜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成了他部下的潘佑,不仅以文采出众深受李煜赏识,而且人品刚直不阿,堪为大臣楷模。李煜初娶小周后时,曾在后宫遍种花草,花开时召集一群文人,打算让他们写诗歌颂自己的浪漫生活和夫妻的甜蜜感情,以李煜的这种心态,自然是愿意听到别人用这样的诗句歌颂小周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是潘佑大笔一挥,写出来的词都成这样:

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

桃李,自然是暗指这位姓李的皇帝,“已输了春风一半”是说南唐在江北的那半壁河山已经拱手送给了别人。可怜李煜正在兴头上,被这么一搞,赏花的心情都没了。此时面对潘佑的“国将不国”论,李煜在他的作品和另一份奏章上一并批了个答复:“知道了”。

另一位上书者名叫汪焕,还是个没当官的进士,他在奏章里将李煜和历史上另一个更为狂热的佛教信徒梁武帝相提并论,此人曾经刺自己的血写经书,把自己施舍到寺庙中去做和尚,每次都是大臣们用巨款把他赎了回来,赎了回来他又去,又赎去,他一共去了四次。他跪下来给僧人行礼,把头发披散,让僧人去践踏。可一个如此虔诚的佛教信徒,最后还是国破家亡,而且甚至是被围困在台城中,活活饿死。

面对这种恶毒的对比,李煜倒是并没有发怒,而是夸赞了一番汪焕的衷心,给他了一个不大的官职,算是应付了过去。可这位潘佑就没这么好对付,见自己奏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心头愤恨难平,竟然连续上了七道奏折,“愤切上疏,极论时政,历诋大臣将相,词甚激讦。”并以辞职相威胁,赌的是李煜舍不得他这个笔杆子的离开,肯定就采纳自己的意见了。可一路退让到底的李煜竟然在辞职报告上签了字,给潘佑安排了一个去国史图书馆去做历史研究的工作。

愤怒的潘佑决定使出杀手锏了,973年九月,他再一次饱蘸浓墨写了第八道奏章,和前七道一起,复制数千份,进宫之前沿途发放,由于奏章太多,潘佑只得以牛车拉之,又因为拉车的是头公牛,所以潘佑此举被称为“公车上书”。当然类似事件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又在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下反对《马关条约》时上演过一次,但彼时的“公车”又有别的意思了。

在这封著名的奏章里,潘佑诠释了愤怒出诗人真正含义,骂完了李煜的昏庸治国方略之后,为其指出了未来的归宿:会像历史上著名的桀、纣、孙皓几位昏君一样。

潘佑写道:“臣乃者继上表章,凡数万言,词穷理尽,忠邪洞分。陛下力蔽奸邪,曲容谄伪,遂使家国愔愔,如日将暮。古有桀、纣、孙皓,破国亡家,孽自己作,尚为千古所笑。今陛下取则奸回,败乱国家,是陛下为君,不及桀、纣、孙皓远矣。臣不能与奸臣杂处,事亡国之主,愿赐诛戮以谢中外。”

这几位大名鼎鼎的前辈,李煜自然是知道的,桀的名气已经大到成了“残暴”的代名词,至今还有“桀骜”之说;而酒池肉林,比干挖心,都是拜纣王所赐,家喻户晓;至于孙皓,更是具备借鉴意义,因为此人是孙权的孙子,吴国末代皇帝,当西晋大军杀来的时候,他还忙着在宫中剥人皮、剜人眼,后被俘投降,更重要的是,这事就发生在不足七百年前,地点南京。

好脾气的佛教徒李煜终于怒了,这时又有大臣告诉李煜,潘佑这种恶毒攻击陛下的言语背后,绝对有人煽动,我看他朋友李平嫌疑不小。

李平也是像韩熙载一样是外来户口,祖籍幽州,算是赵普的老乡,于李璟当政时偷渡至南唐的,曾担任南唐农业部长。任上为了解决南唐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曾经向李煜建议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勒令富人退出夺占穷人的土地,同时依《周礼》造民籍、牛籍,全国范围内大量开荒种地。这个措施并不意外地很快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坚决反对,改革失败的李平也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加上李平平时喜好谈神论鬼,好结交江湖术士,跟笃信佛教的李煜谈不到一块,也让李煜感到不满。

既然这样,那就一锅端了。

于是李煜先派人去抓了李平投入大牢,随后又派人去抓潘佑。自由惯了的潘佑没想到老上级这次来真的了,绝望之中在家自杀,不久之后,改革家李平也在狱中上吊自杀了。

听到两位文臣自杀的消息,李煜突然感到有些眩晕。因为就在此前不久,他还赐死过一位武将,林仁肇。

作为南唐第一名将,林仁肇的身材是很特别的,体魄雄健,骁勇善射,膂力过人,有《终结者》中施瓦辛格之风。不过林仁肇行事风格有点非主流,曾经在胸前纹了一头猛虎,故号称“林虎子”。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柴荣率军攻淮南途中于正阳桥与南唐军激战,林仁肇带领一千敢死队员去焚烧此桥,结果风向突变,焚桥不成,撤退时他单枪匹马在后面断后。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指挥神箭手凶猛射之,不料却被林仁肇一一拨开,张永德见状惊奇,急令退兵。

而在开宝四年(971年),这位勇敢的“林虎子”曾经向李煜提出过一个建议,他说现在宋军主力正在潘美的率领下用火箭射刘鋹的大象而脱不开身,淮南地区防备薄弱,咱们可以抓住机会打过长江去,把当年被柴荣抢走的失地都给夺回来;而且为了防止给国家添麻烦,你可以在我起兵的时候将我全家老小给抓起来,对外宣布我的军事行动跟朝廷无关,是我自己搞叛乱,这样若是攻打淮南成功,则国家得利;如果失败了,你可以将我全家问斩,然后请罪于宋,而不用担当责任。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看了林仁肇这番建议,仍然对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连性命都置之度外的精神而大唱赞歌,不过徒步还是以为这是个馊主意,好比对弈时候你在局部大搞偷袭,多吃了对方好几个卒子,可是下棋的最终胜负,几个卒子起到的作用却总归有限;宋军还在刘鋹家门口的时候固然可以放着淮南给你抢回去兴奋几天,可收拾完了大象再回来的时候,日子就未必有这么好过了,难道林仁肇的皮比大象还结实吗。

这样的建议自然被李煜拒绝了。赵匡胤虽然没学过物理,却不缺乏常识:南唐内部若是有人搞叛乱,那自然先攻打金陵,这就跟牛顿站在六楼扔苹果,苹果要掉到地上一样正常。可如今南唐的叛乱却不打金陵而攻淮南,那岂不是跟牛顿扔下苹果却掉到天上去一样不正常。

不过林仁肇的这个建议虽被李煜拒绝了,却很快传到赵匡胤的耳朵里,跟领导对着干的人是没什么好下场的,所以很快就在一年后(开宝五年闰二月,972年)被赵匡胤设反间计弄死了——史书上的记载,是说赵匡胤想办法弄了一副林仁肇的画像,然后趁着李煜派七弟李从善进京朝贡的机会,领着他来到挂着林仁肇画像的殿中,问他:“认识这人不?他已经跟我混啦。”李从善自然认得,然后赵匡胤说,林仁肇早就向我们投降了,画像就是拿来的信物,至于以后嘛,赵匡胤指着不远处一幢宏伟的空房子:这个大房子,就是为他而造的。

作为导演和男主角都干过的实力派赵匡胤,演这种情景剧自然手到擒来,李从善立马进入角色,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哪里还有疑心,赶紧派人送信给李煜,说哥啊,可不要被林仁肇坑了,说不定他投降时候要献的就是你的脑袋哪。

李煜收到信息时候将信将疑,可鼓破万人锤向来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丑德,因为林仁肇并非土生土长的南唐人,而是闽国降将,随着在军中地位的提升,威胁到了嫡系将领皇甫继勋、朱令赟的领导地位。于是他们趁机中伤,称林仁肇不但即将投降,而且准备谋反,李煜也就备好毒酒一杯,拿去给林仁肇喝了。

一代豪杰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死了,徒步觉得这个过程中尤其是李从善被骗的故事里肯定有不为人知的真相,于是翻出久未谋面的挨得夹·斯诺的《漫长的大宋》,从书中第三回《采石矶樊若水绘图,群英会李从善中计》中果然找到了关于这条反间计的不同记载。

绘图的故事后文还会提到,本处先看李从善的经历。在斯诺的笔下,李从善远道而来,赵匡胤在玉津园摆上了隆重的欢迎晚宴并以曹彬、赵光义、赵德昭、赵普等作陪,宴会上觥筹交错,赵匡胤也是频频举杯,不多久赵光义就喝得酩酊大醉,拉着李从善的手,指着酒席上一干人等,说出一席话来。

以下文字引用自《漫长的大宋》原文,挨得夹·斯诺以传神的笔触描摹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

光义因指诸将曰:“此皆大宋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光义自起舞剑作歌,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至夜深,从善辞曰:“不胜酒力矣。”太祖命撤席,诸将辞出。光义曰:“今宵欲与子师(李从善字)抵足而眠。”于是作大醉之状,携从善入帐共寝。光义和衣卧倒,呕吐狼藉。从善如何睡得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光义时,鼻息如雷。从善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林仁肇谨封。”从善大惊,暗读之。书略曰:“某等降李,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但得其便,即将李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覆。”从善思曰:“原来林仁肇勾结宋朝!”遂将书暗藏于衣内。再欲检看他书时,床上光义翻身,从善急灭灯就寝。光义口内含糊曰:“子师,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李煜之首!”从善勉强应之。光义又曰:“子师,且住……教你看李煜之首……”及从善问之,光义又睡着。

从善伏于床上,将近四更,只听得有人入帐唤曰:“晋王醒否?”光义梦中做忽觉之状,故问那人曰:“床上睡着何人?”答曰:“晋王请子师同寝,何故忘却?”光义懊悔曰:“吾平日未尝饮醉;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那人曰:“江南有人到此。”光义喝:“低声!”便唤:“子师。”李从善只装睡着。光义潜出帐。从善窃听之,只闻有人在外曰:“林将军,急切不得下手……”后面言语颇低,听不真实。少顷,光义入帐,又唤:“子师。”从善只是不应,蒙头假睡。光义亦解衣就寝。

从善寻思:“赵光义是个精细人,天明寻书不见,必然害我。”睡至五更,从善起唤赵光义;光义却睡着。从善戴上巾帻,潜步出帐,唤了小童,径出辕门。军士问:“先生那里去?”从善曰:“吾在此恐误晋王事,权且告别。”军士亦不阻挡。从善出园,飞马回见李煜。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李煜。从嘉大怒曰:“林贼如此无礼耶!”传令呼林仁肇至大殿。怒曰:“汝尝构言于我,以孤军伐于江北,若非吾警醒,岂不取吾首级献于赵氏矣!”林仁肇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煜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煜方省悟曰:“吾中计矣!”

也许读了本章之后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因为文中的情节似曾相识。其实这不奇怪,因为斯诺的《漫长的大宋》成书后流传极广,三百余年后元末作家罗贯中读到此书,惊叹不已,在撰写《三国演义》故事的时候就加以参考,该书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里,你可以从蒋干、周瑜身上找到李从善和赵光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