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力玩家赵匡胤
19819900000041

第41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穷(2)

首先体现在对辽国的称呼上。刘崇在位期间,奉辽国皇帝耶律兀欲为叔父,虽然这位叔父比刘崇小了18岁,比石敬瑭父子的年龄倒差还大,但谁叫别人势大辈分高呢。951年耶律兀欲被杀,其兄耶律述律登上王位,是为睡王辽穆宗。刘承钧即位时,需上书辽国以得到承认,按照辈分,该喊耶律述律为爷爷,可是在送去的敕书中却自称“男”,也就是只承认比你矮一辈。耶律述律倒也不客气,不称孙,仍叫儿。写到这里的时候,逻辑一向很清楚的徒步也不禁要叹息,这个辈分真是太乱了。

其次是年号。昔日刘崇称帝时,为了表明自己是继承兄弟基业,连年号也没改,仍然用刘知远的乾祐年号,建国的951年为乾祐四年。刘承钧即位后,操心钱的问题,也无暇顾及这些问题——当然,你吃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哪里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名字好不好听。

上任三年多后,刘承钧得了空闲,才发现大伯刘知远定下的乾祐年号竟然被咱两代四个人(刘知远、刘承祐、刘崇、刘承钧)加一起用了十年,太节省了。徒步小时候经常看到老师念范文《我的妈妈》《我的奶奶》什么的,就很纳闷里面作者写自己妈妈奶奶节约,一定写到她们把一件衣服穿了又穿,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这个乾祐年号,竟然比这破衣服还多用了一年。刘承钧虽然穷,但是换个年号还是换得起,于是北汉乾祐十年(957年)正月,刘承钧下诏,改汉乾祐十年为汉天会元年。

改年号这种事情,好比如今拿着身份证到派出所改个名,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但是刘承钧改名的时候忘了通知一下他的派出所,这让派出所长、叔叔耶律述律非常不爽。

接下来的事情是在联合李筠造反过程中发生的。

李筠当昭仪节度使的时候,从显德二年到六年(955-959年),连年骚扰北汉,先后攻克辽州(今山西左云、右玉)、长清寨等,俘获刺史、大将数百名,搞得刘承钧觉都睡不好。好容易柴荣死了,有机会跟李筠化敌为友,联合攻打赵匡胤,可出战没几个月,李筠就蹈火而死,自己的军队倒是只损失了几千人,可是派出去给李筠当监军的卢赞战死,后因卢赞李筠不和而被派去调解的宰相卫融竟被赵匡胤活捉。

而在此之前,因为李筠坚持自己和赵匡胤的矛盾是周朝内部矛盾,所以就算联合刘承钧发兵,也不能牵扯到辽军;刘承钧也心疼请来外援的巨额出场费,能省一点是一点,所以也就没通知自己的派出所长,耶律述律想这儿子越来越放肆了,跟人打架都不告诉老爹一声,账簿上再给记上了一笔。

天会七年(公元963年)七月,刘承钧又干了一件事情,把耶律述律彻底激怒了。

那就是他把枢密使段常给杀掉了,当然又是没有提前通知派出所长。

要说这枢密使段常也不坏,他是北汉的老臣,为人长于治事,甚至给刘承钧推荐了郭无为任宰相,得到郭氏辅佐的刘承钧才会“勤于为政、爱民礼士”,于是“境内粗安”,所以段常也算是于北汉社稷有大功之人。

可这个有功之人跟今天的公仆一样,不但不把自己当仆人,还当主人,该管不该管的事情一律要管,而且管到了刘承钧的床上。

刘承钧看上一个女孩,打算册立为妃,征求大臣意见,枢密使段常认为此女出身低贱,恐怕贻笑邻国,于是加以劝阻。

此女姓郭,父亲是个和尚。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总会想起《笑傲江湖》里面的仪琳和她爹不戒大师。

与能制服万里独行侠田伯光的不戒和尚不同,这位作为郭姑娘父亲和尚没有高强武艺,却有高强的医术,专治各种不孕不育症,效果甚至好过北京新兴医院。某天和尚医生治好了一位寡妇的不孕症,生下一女,长大了如花似玉,就是刘承钧打算立为妃子的郭氏。

既然遭受大臣反对,刘承钧立妃的打算只好落空,但这位郭氏从此忌恨段常,经常给刘承钧吹吹枕边风什么的,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七月北汉发生了一起谋反案,查来查去段常竟被认定为主谋,郭氏力主段常“心不善,留之必成国难”,于是在她的劝说下,刘承钧罢免段常的枢密使一职,派其出任汾州刺史,随后派人到汾州将其勒死。

段常被勒死的消息传到辽国,耶律述律压抑多年的郁闷一起爆发,马上派使者送来措辞严厉的敕书,怒斥刘承钧擅改年号、擅助李筠、擅杀段常,一番教育之后,敕书的结尾写道:我务敦大义,曲容瑕垢,父子之道,所不忍渝,尔宜率德改行,无自贻伊戚也。就差说出“你再不悬崖勒马,老子就要不客气”这样的狠话了。

刘承钧看叔叔真的发怒,生怕他一怒之下此后再也不管自己了,更怕他气急了派几千骑兵打过来,于是赶紧翻箱倒柜凑钱,把刘继颙带着老百姓在团柏谷风吹日晒煮出来的银子洗洗干净,派使者拿了,去辽国认错。

送走使者的刘承钧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这种等待的感觉很熟悉,三年前派出西行使者之后的李重进有过,一年后派出北上使者之后的孟昶也有过。区别在于他们的等待很快有了回音,无论是好是坏——可是刘承钧的等待毫无结果。

于是他又派了使者挑着银子去认错。于是他又没等到回音。

又派,又没回音。

光是964年这一年,刘承钧就派了四批使者北上,可是无一例外都没回音。

刘承钧真急了,于是狠了狠心,965年派出了豪华阵容,让王室一位重量级人物:他父亲的嫡孙,自己的大侄子刘继文出使。可是这位重量级的人物也照样被辽国扣了。

被扣的使者一共达到16批。

刘承钧束手无策,国内财政年年吃紧,唯一的靠山又是死活不肯给个消息——设想一下你高考完了两年却查不到分数是个什么心情——北宋却又闹得边境不宁,于是刘承钧日夜长吁短叹,睡不着觉了只好做俯卧撑。

而赵匡胤在张永德的建议下,虽不出兵讨伐北汉,但经常派边境驻军到北汉境内骚扰种地的百姓,麦子青了踩你麦子,玉米黄了踏你玉米,就像深山里毁坏庄稼的猴子。百姓没法生存,于是成群结队逃到宋朝,毕竟这边种庄稼还能熬到秋收。

所以这几年的史书上,时常看到北汉某将领带着多少人来投降,北汉多少农民拖家带口跑到宋朝境内之类的记载。

(967年五月)乙巳,北汉鸠唐寨招收指挥使樊晖以寨来归。

(968年正月)乙巳,北汉偏城寨招收指挥使任守恩等一百五十人来降。

(四月)丙子,晋州言北汉军校翟洪贵等二百余人来降。

(七月)丙午,镇州言北汉乌玉寨主胡遇等并家属一百三十九人来降。

而其中最大规模的投降发生在乾德三年(965年)四月,“邢州言北汉民四百七十人来降。”

很多人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窘境肯定会晕死过去。

刘承钧也是凡人,自然憋不住晕死,所以在天会十二年(公元968年)的七月,这位命运多舛的皇帝一病不起,临终前持宰相郭无为之手,泪流满面,让郭无为好生辅助养子刘继恩,然后饮恨离去。

穷人皇帝刘承钧的一生,总让我想到那篇著名的描写八零后悲惨境遇的短文:

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本硕相继,寒窗数载,二十六乃成,负债十万。

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西上志愿,北漂京都,披星戴月,秉烛达旦,十年无休,蓄十万。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寻医保,不合大病之规,拒付,带病还。友怜之,赠以三鹿奶粉。

饮之,卒。

而拿来描写刘承钧,仅仅需要把这个“卒”改成“薨”即可。

唉,都是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