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力玩家赵匡胤
19819900000014

第14章 将星,照耀大周

写完柴荣,却发现主角赵匡胤已经很久没露面了——倒不是赵匡胤最近比较闲,事实上,高平之战后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这几年很忙。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骑马。扩建开封时,柴荣想不出一个很好的确定城市外环的办法,突然想起赵匡胤小时候的六十码事件,于是让其骑马出城飞奔一圈,以所圈之地作为新的开封城的市区。这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圈地运动——辛文悦老师若是知道此事,说不定会后悔没有教给赵匡胤足够的数学知识让他骑马圈出一个圆形,因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比正方形大出27%——因为根据柴荣修建的开封城的情况来看,赵匡胤和马的运动轨迹就是一个正方形。

他做的第二件事情还是骑马。

徒步翻阅史料,发现当年柴荣南征北战的时候曾带着一个来自美国名叫挨得夹·斯诺的随军记者,六年下来,他以亲身经历写出一本叫做《将星,照耀大周》的传世之作,书中有一位铠仗鲜明、素以红缨装饰战马、身披白袍冲锋陷阵的将军,屡屡冲杀在队伍的最前方。

没错,此人正是赵匡胤。

显德元年,高平之战之后的太原之战,周军进攻无果,赵匡胤带人直奔城门,并以火焚之。不过城内马上万箭齐发射向起火的城门,赵左臂中箭,血流如注。

初征南唐,涡口之战,赵匡胤身着艳装,诱唐兵深入,以五千骑击杀唐兵万人,在淮南战场初露峥嵘,也形成了他奇装异服上战场的特殊嗜好。

清流关之战,赵匡胤再以奇兵,以少胜多攻破唐兵把守的滁州,除掉了唐兵援寿州之主力,两军对垒时,赵匡胤奋勇而出直击敌人将领,“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令人胆战心惊。

六合之战,赵匡胤以两千精兵击溃李景达率领的数万唐兵,“斩首万余级”。

于是,与柴荣的大名一样,赵匡胤已经成了各位皇帝和将领心中挥不去的噩梦,只要看到这个衣着鲜艳的将军杀来,敌军无不望风而逃。

各大战事中,清流关一役给柴荣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宋史通俗演义》作者蔡东藩也说:“太祖事周以后,所立功绩,莫如高平、清流关二役……此宋太祖肇基之始。”高平之战时赵匡胤的功劳,前文已有述及;清流关一战,乃是柴荣亲率大军攻打滁州之时,赵匡胤以少胜多的另一场著名战役,有当年谢玄兄弟淝水之战遗风。于是徒步特意翻阅《将星,照耀大周》,希望能从中找到此段描写。

欧阳修《醉翁亭记》曰:环滁皆山也。这个滁,就是滁州。

作为在滁州呆过很久的太守,欧阳修的描述应该是没错的,那就是滁州多山。而且我们知道,山多之处,山间必有峡谷,而且山高,峡谷就深——清流关就是这么一个在很高的清流山中间夹起来的很深的峡谷,进入滁州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必经之路上,有皇甫晖、姚凤所率领的三万大军。当赵匡胤穿着五彩的军服,率领数千人在赵普的带领下抄小路走到皇军(笔误,应该皇甫军)阵前时,守军大吃一惊,他们的对话不见诸宋史,以下是徒步从挨得夹·斯诺《将星,照耀大周》一书中找到的关于清流关之战的记载,考虑到挨得夹·斯诺是美国人,此书从外语转译回来,阅读也许相当别扭:

世宗显德三年的春天,赵匡胤的使者来到皇军将领的帐前,傲然说道:“我,尊贵的大周皇帝的代表,《少年天子杀人事件》的导演,高平之战的胜利者,前来转达大周朝皇帝的意旨。你们这些野蛮人,挡住周朝文明的阳光,我命令你马上离开,交出地方和城池,不然就是我们的敌人,在城破之后,不会受到周朝皇帝的宽恕。”

在听完手下将领的费力转述后,皇甫晖稍作沉思,爬上城墙对赵匡胤喊道:“尊贵的皇帝的代表,光芒万丈的赵将军,您的服饰就像太阳一样明亮,我们都是为国家尽忠的军人,你我之间没有冤仇。请停止进攻,等我率领英勇的唐军列队完毕,我们就开始交战。上帝啊,原谅我们的粗鲁,我们中的很多人,将永远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其实皇甫晖心里骂的是,野蛮的周朝人,众神的怒火将烧毁你们的国家,你们也将被愤怒的闪电劈成碎片……

接下来的故事在《宋史·太祖本纪》上的记载是“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将星,照耀大周》中的描写更加冗长,此处就不再引用了。

战场上的赫赫战功让这颗周朝的将星大放异彩,很快赵匡胤就从殿前都虞侯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了军队系统中高级别将领之一。

从一个小兵成长为国家禁军的高级将领,赵匡胤花去了不到10年的时间。也许只有此刻,当回忆起当初那个阳光溢满屋子的午后,他阔别自己的妻子兄弟踏上未知旅途,赵匡胤的心中才真正地体会到彼时那种如大鹏即将展翅翱翔的激情,这个29岁的年轻人,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于是这时开始他将已经17岁的弟弟赵光义随时带在身边,接受了战火洗礼的赵光义很快成为兄长的得力助手——当然,此时他还叫做赵匡义,为了行文方便,统一采用前一种称呼。

除赵光义外,在战场上进退自如的赵匡胤,战场之外的时间里身边的其他人才也开始变多了。

显德三年,永兴节度使刘词去世,他的原班人马,包括王仁赡、楚昭辅等人,经过柴荣的许可,皆被收至赵匡胤麾下。高平之战时,率援军在路上见到恶意造谣的樊爱能、何徽而不受其蛊惑,仍然马不停蹄赶往战场的刘词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良将麾下所率,也必是精英之辈。除此之外,以善于理财闻名的开封教书匠沈义伦、长于军事的潞州人李处耘,也都在此时先后入赵匡胤帐下听令。

在此前后,周朝还出现了一个非著名结义故事,时人称之“兄弟会”,不过因为人多,历史上名气不大,这就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参加者都是后周军队中级以上军官。史籍上查不出来此兄弟会的具体章程,《将星,照耀大周》里面也未见记载,只知道这十个人的排序如下——不是按姓氏笔画来的——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从事黑社会活动,大佬过多必不利于青史流传,对比几百年前另一个黑社会的组建故事就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桃园三结义”的知名度可要高出很多。很多情况下,三会比十看起来好看。这个论点可以补充论据如下:当你听到领导在台上讲话,说“我接下来简单讲三个方面”的时候,也许心里窃喜马上要结束了,但如果听领导说“我接下来简单讲十个问题”的话,大部分的人都会晕过去。

征南唐期间,赵匡胤本人也开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除了每日演练“太祖长拳”,他还捧起书本开始读书,这一定让当年的辛文悦老师感到吃惊,因为这个斗草、斗蟋蟀的年轻人终于开窍了。这一点类似当下的徒步,深感大学期间浪费无数光阴之可惜,经过工作数年磨砺之后,也突然变得有点追求开始读书了——这使柴荣很奇怪,问他:“你作为一个武将,不好好练枪使棒,怎么居然读起书来?”

这话如果徒步来回答,答案就是:因为我发现,没文化,真可怕。

很巧,赵匡胤也是这么回答的。他还加了一句,没文化,跟在陛下身边,经常会担心让您觉得丢脸啊。

网罗了很多人才并已深受众人爱戴的赵匡胤,在随后一场战役里就得到了回报,从中也可以看到赵匡胤作为统帅的个人魅力:攻打寿州之时,周唐两军隔河战斗,久攻不下,赵匡胤打算率军乘小木筏强渡攻城。此时对岸突然利箭齐发,密集如雨,那时候的赵匡胤既没有盾牌也没有黄蓉的软胄甲,眼看就要被射穿,一个小兵马上冲上来伏在他身上,为他挡住一箭。这个叫张琼的小兵,只是腿上中了一下,就立即昏了过去。

在很多故事里面,重量级的人物都是最后才出场的,出场之时,要么陪衬的人物都已经死光,要么铺垫的人物已经走投无路。譬如大闹天宫里面孙悟空把天庭闹得一团糟,李天王一干人等都奈何不得,最后请出二郎神放狗咬了孙大圣一下,然后才将他打晕过去。还比如刘关张结义之后,罗贯中用了比描写结义故事多好几倍的篇幅来写他们隆重进山三见诸葛亮——诸葛亮一出,又是隆中妙对,又是舌战群儒,马上让亏损的刘备集团公司扭亏为盈。在我看来,这都是很俗套的情节,为什么重量级人物一定要放到最后才出场呢?

现在,最后,北宋的重量级人物赵普也在前述诸多人物之后,隆重出场了。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前面铺垫的人物远远没有死光,但是有些人的确已经走投无路。

赵普,男,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闻名于世的足智多谋的宋朝宰相,活跃宋初政坛三十余年,于宰相一职三起三落,参与制定了北宋初年多个重大决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赵普出场的时候,快走投无路的是赵匡胤。

此时他正以90后喜欢的装束风格,奉柴荣之命率数千人马攻打皇甫晖和姚凤领着三万人把守的清流关。服饰明亮,心情黯淡的赵匡胤被困在清流关的天堑之前,很多人觉得,只要这几千人不是奥特曼,被打得灰头灰脸退回来几乎是没有悬念的事,徒步也是这么想的。

就在此时,有人来报,附近村中有一幽州(今北京)人,姓赵名普,此人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必有破敌之策,将军何不拜访一下。于是赵匡胤率小兵两名,军士甲、军士乙,进村见过赵先生。

徒步以为,挨得夹·斯诺不光精通英文,而且善写文言,真博学之士也。因为接下来的故事,在《将星,照耀大周》里是这么记载的: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太祖曰:“有劳仙童转报:赵匡胤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太祖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甲乙二人,只在门首等着。太祖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太祖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

军士甲、乙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太祖犹然侍立。军士甲大怒,谓乙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殿前都指挥使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军士乙再三劝住。太祖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太祖曰:“且勿惊动。”

又立了一个时辰,赵普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赵普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殿前都指挥使在此,立候多时。”赵普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做了如此之多的铺垫之后,赵匡胤终于见到了被人隆重推荐的赵普,随后两人在屋内交谈良久,终于定下一条大计。双方都认为,此计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只要依计而行,皇甫晖必将大败,而且滁州城也将唾手可得。

在我的理解里,密谋许久的将军和教书匠,一定是研究出了一个集合三十六计最精华的部分于一体的计策,譬如声东击西,在滁州城安置几个内线放出城破的谣言,引诱皇甫晖出兵救援,然后在清流关一举将其击败;或是妙施反间计,结合美人计,引诱皇甫晖与姚凤不和,然后趁两位大将持刀剑互斫之时突然发兵,一举将其击败;或是准备一匹巨大的空心木马,装上周军,再想个办法越过清流关送至唐军阵前,半夜里杀声四起,皇甫晖逃命不及跳进深涧丧命,那么这个故事就可以叫做《清流关木马》……

很遗憾,这些高明的计策两人都没有研究出来,赵普向赵匡胤陈述的妙计是这样的:将军,附近有一条素来无人行走的小路,从清流山背后直通滁州城,只要我们从这里偷偷地进去,打枪的不要,就可以干掉皇甫晖军。

当然,故事的最终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赵匡胤大破皇甫晖三万人马,太祖亲自手刃皇甫晖姚凤二将,大获全胜。

此后还发生了两件事,让赵匡胤对赵普另眼相看。其一是赵匡胤破滁州后,欲斩盗贼百余名,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者,请求审讯。结果,其中十之八九都是被诬良为盗的。赵匡胤深服赵普行事有先见之明,且处事周密持重。不久,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染病不起,赵普朝夕进献药饵,服侍其饮食起居,赵父甚是感动,把赵普视为同宗。赵匡胤也认为他忠智两全,视其如手足,使其不离左右。

从此赵普在赵匡胤心中的地位,就开始变得如同赵匡胤在柴荣心中的地位,成长为赵的左膀右臂。

你将和我并肩作战,共同开创一片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