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迁
19752100000021

第21章 第二个十年—管理的年代(Management,1986—1995)(6)

Sandman(1987:22)曾指出“风险是危险与愤怒的加总”,并整理出各家学者所研究出的二十多个愤怒因素(outrageactors),这些因素使得本可承受的风险,变成一触即发的民怨、愤怒。本文列举这二十几个因素中的四个因素如下:

1.甘愿与否(voluntariness):有些风险是民众本已知道、自己愿意承受的,如搭飞机。凡是自己甘愿承受的风险,较不易引爆民怨。

2.控制(control):如开车虽有风险,但风险的控制系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远比掌握在政府手中能忍受。

3.熟悉度(ramiliarity):人对于本身熟悉的环境所产生的风险,较不致愤怒,但对于本身所不熟悉的东西,如高科技所产生的风险,就较易愤怒。

4.蔓延时空(diffusion in time and space):端视说法而定。例如都是危险,但甲种危险有每年使全国50人致死的危险,而乙种危险却有1/10可能使你的家园未来十年内有5000人致死,第二种说法听起来风险小得多,但其实两者致死率相同。换言之,不同的说法,给人不同的观感。

Lawrance(1976)最早做过类似的研究,研究民众对风险的感受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民众的愤怒及对风险的接受度,列表如下:

Heath(1997:325)曾说风险就是一种“利益与伤害的辩证学”,而利益如果隐讳不明,就会影响到风险沟通的效果与群众关注的程度。

Przybyla(1990)曾研究影响民众关注程度上升或下降的因素,并将之胪列如下:

此外,也有不少专家指出,企业的规模愈大,愈受到人们重视,所引起的关注也就愈多,尤以现代为然(B1and,1998)。总之,不管风险大不大,有没有危险,只要民众认为有危险,就有危险,这也就是所谓感知的风险(perceived risk,Lerbinger,1997:275;Bland,1998)。

美国1979年的三哩岛核电厂的冷却器失灵,造成反应炉芯温度过高的意外事件,虽称不上严重,也无人受伤,却打破了人们对核能的信任,使整个核电事业受到重创,久久不能恢复,连带其他国家的核电发展也深受影响(Ray,1999),可见“感觉”的重要,而这也指出风险沟通的关键所在。

第11节 危机

危机,就是危险和转机,现在连外国人也说中文里早已显示,如果危机处理得当,可能就会有机会。但是对于什么是危机,大家的定义却不相同。有人说危机就是突然发生的大麻烦,光看报纸标题就知道什么是危机,也有人说危机就是没有预警的坏宣传,如果不及早给个说法或出面说明,事态会更严重。有时一开始只是个小事件或意外,如果处理不善,才变成冲突或危机(Pauchant&Mitroff,1992)。有一点可以用来判断是否有危机,即公司的最高负责人有没有出面处理,如果没有,那么通常只是出了状况,发生了问题。但如果发生了“足以(或有潜力)给组织带来不名誉,摧毁其获利、成长,甚至影响其生存”的事件,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危机了。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对组织有致命的影响,因为获利和生存正是组织的命脉(Bland,1998:5;Lerbinger,1997:4)。Pallchant&Mitroff(1992:15)对危机的定义类似上述,认为危机“崩溃瓦解,破坏了一个系统,并且威胁其前提、主观自我意识(subjective sense of self)以及存在的核心价值”。另有一种说法,即威胁到组织的名声时,就是危机。例如工厂大火是意外,不见得是危机,但如果后续发展伤害到组织名誉,就是危机(Bland,1998)。Lerbinger(1997)综合各家说法,整理出危机的共同特色,即:突发、不确定和时间急迫。

危机和议题很相似,二者都可能对组织产生威胁,但议题通常萌生在前,如果没有先行管理好,危机通常尾随在后,虽然发生前常有征兆可循,但危机发生时总给人从天而降之感,议题则较有充裕的时间应付,萌发时间也较长。有时议题管理得太好,危机从未发生,公关人员的士气反而低落,因为工作做得愈好,愈没有意外(surprise),也就愈没有人知道其间的辛苦(Bland,1998)。

一个组织的声誉、形象、招牌或产品品牌,都是无形的资产,在并购时最看得出账面外的价值,但是一个危机,却可以毁掉所有苦心经营的心血。正因为危机会伤害商誉或形象,足以造成组织名声受损、形象破坏乃至股票下跌、销售下降,所以危机处理素来与公共关系有密切关联,尤其在处理媒体关系时,更需要高明的公共关系策略与战术(Lerbinger,1997;Bland,1998;Burnett,1998;Stocker,1997)。

1993年,知名公关公司波特·诺维利(Porter—Novelli)首次以量化手法做了一项调查研究,追溯危机的影响及民众的愤怒,证明危机真正的损失是名誉。研究的结论是:

1.危机愈大,民众愈记得。

2.公司的行为会影响群众的反应,如果公司看起来好像更重视利益或修正动作不够快,民众会愤怒。

3.见证和具公信力的第三者足以信赖,但公司发言人,尤其在辩护时,则适得其反。

4.受损的公司名誉会影响到顾客的购买决策,这才是真正的代价(Stocker,1997:195—196)。

危机多因组织的错误、失察或没有效率而产生(Quarentelli,1988),处理起来最具挑战却又最迷人,事情来得突然,资讯不足,时间紧迫,新的事故不断,一切都混沌不明,让人措手不及,却要在短时间与高压下做一连串决策与处理,这不管对组织或对沟通人员都是一大考验。如果处理得当,成就感最高,如果处理失当,代价也不小。

例如同样:是药品致死事件,娇生公司的泰诺止痛药就处理成公关课本的范例,而礼来药厂(Eli Lilly)的奥普仁(Opren)风湿症药,却成了危机处理的负面教材。同样是漏油事件,艾克森石油公司的阿拉斯加漏油事件骂名不断,而隶属英国石油(BP)的美国贸易公司(Amer一ican Tracter),却把加州外海漏油事件处理到很多人连知都不知道,相差何止千万里(Bland,1998)。

既然危机又是转机,那么危机能带来哪些好处?根据Meyer's(1986),危机可能有下列七项好处:英雄产生,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艾科卡加速改造;隐藏问题浮现;换人;新策略产生;早期预警制度建立;新竞争优势产生。Stepta_enson(1982)也提到危机提供组织展现能力、关怀社区的机会,并且可以促进合作。还有一个绝佳的例子,即美国政府的联邦紧急救难管理小组(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这是美国政府有名的灾难协调急救中心,每年预算庞大,人员亦不少,但民众对FEMA在安德鲁飓风时的救灾表现却大大不满,后来FEMA锐意改进;在密西西比河泛滥的急难救助上,终于获得大众的肯定,也因而声名远扬(Lerbinger,1997)。

Mitroff(1988;Shrivastava&Mitroff,1987)曾做过一个研究,发现世界自1900年以来,共有29起主要工业意外(所谓主要,指死亡人数在50~3000人之间),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1980到1988八年内。为什么危机意外事件愈来愈多?大环境的改变是主因,所有产品(不光是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新科技带来的风险不小,政府立法日严,规定日多,有些地方却又放松管制,竞争加剧,甚至变成全球性竞争。消费意识兴起,公民意识增强,动物权利升高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运动的崛起,使得危机的发生日增(Lerbinger,1997)。

但在这些表象的下面还有一些远因,例如二次大战后生长的孩子,都在父母比较溺爱、尊重的环境下成长,这个时代很注重“知的权利”,并且对威权不再畏惧,再加上以Ralph Nader为首的消费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沸沸扬扬地展开,1982年又发生了有名的娇生公司泰诺止痛药危机,使得危机的发生和管理,日受重视。如今消费者抵制运动、法律诉讼、压力团体、瑕疵品诉愿、调查式采访报道、狗仔媒体盛行以及前所未有、现在却很流行的集体诉讼(class action,即受害人合起来一起聘请律师团)日增,赔偿金额又迭创新高,使得危机管理空前受到重视。甚至ISO14004,也要求申请者要附上危机处理计划,包含对内和对外传播的紧急处置,才有可能通过检验(Bland,1998)。网络的盛行,又给危机带来新的考验。

现代民众,不管基于对威权的厌倦,对颟顸行政的无奈,或吹毛求疵,或失去耐性,对意外事件日乏信任,总认为其中有人为疏失,应该有祸首,也要有人负责。而行动团体,如环保联盟或绿色和平组织,却日渐茁壮,有固定的人手、器材和经费,也知道怎么样争取画面与报道,再加上媒体唯恐天下不乱的本性,更显得整个世界危机重重。例如疯牛病,学名并不叫疯牛病,并且迟至1996年英国才正式确认,可是英国的小报却早已把疯牛病做成耸人听闻的标题,使得人心惶惶,纷纷施压政府处理危机。近年来国内外又有不少组织,或因瘦身精简,或因重整,或因被并购,或因强制退休,使得不少离职员工衔恨在心,劳资纠纷日增,贫富差距日大,恐怖分子的威胁也与日俱增。而无孔不入的媒体,又使得企业和组织有如活在金鱼缸里,经常处于危机的威胁下,这就是今日的大环境,企业唯有兢兢业业,有随时面对危机的心理准备与实质防范,才能确保永续经营。

危机的种类很多,分类法也各不相同,Coombs(1995)根据有意、无意以及内部和外部四个方面,把危机分成过失(faux pas)、意外(accidents)、恐怖暴行(terrorism)和犯罪行为(transgressions)四种,并认为民众对于非故意、来自外部、不可逆料的危机事件,较能持一个宽恕的态度,否之则否。

波士顿大学公关教授Lerbinger(1997)把危机分成七种:天然灾害、科技危机、冲突危机、恐怖恶意危机、扭曲的管理价值引发之危机、欺骗危机和管理处置错误危机。足见危机大部分系人为引起。

Meyers(1986)则把商业危机分成九种。Gonzalez—Herrero&Pratt(1996)依照生命周期的长短,把危机分成:攀登型(scalable)、风潮型(fad)和循环型(cyclical)三种。西北大学教授Stocker(1997:194)则将危机分成四种,并举例如下:

1.产品危机。如嘉宝(Gerber)婴儿食品碎玻璃危机、百事可乐针管危机、道康宁(Dowcoming)公司矽胶隆乳袋危机、奥迪汽车暴冲事件。

2.恐怖主义和随意暴行。如邮局射杀事件严重伤害美国邮局形象,麦当劳汉堡店射杀事件、迈阿密街头射杀事件伤及该市的观光业。

3.财务、并购以及专业伦理问题。美国中西部的大陆银行(Continental Bank)经营危机,联合航空公司的罢工引发并购及员工意图收购危机、Kiddei Peabody投资银行谎报盈余和Drexel投资银行推销劣质债券等信用/营运破产危机。

4.谣言/指控。宝洁(Procter&Gamble)家品公司商标遭中伤,被指与撒旦有关之危机;芝加哥地区红衣主教Bernadin被指控性侵害危机。

上述危机有些为真,有些为戏谑或流言,但伤害则一。近代危机尤不可轻视,动辄影响邻国(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或祸延子孙(如美国爱河运河化学物溢出事件),益发衬托出危机计划与管理的重要。

第12节危机管理

危机处理和危机管理有什么不同?本书的定义是:危机处理指的是危机发生时当下的处理,而危机管理则是整个危机从预防到事发到善后的处理过程,就算是没有任何危机发生,整个预防的举措与行为,包含建立关系,也都视作危机管理的一环。

危机管理的功能在尽快提供正确的资讯给攸关的利益关系人(Schuelz,1990),它可以提供有系统的、井然有序的反应,使得组织仍能维持每日正常的运作。许多危机专家都指出,危机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有突发事件处置计划(contingency plan),这是危机企划的前身,制订者要把一个组织系统里所有最坏、最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和处置方法,都料想到并列下来,例如组织最大的弱点为何,哪里最可能发生意外,碰到事情时公司最高指导原则为何,危机的认定标准为何,责任归属问题,危机小组成员,媒体名单,救灾团体屯话等。制订突发事件处置计划的目的是厘清模糊地带,防患于未然(Lerbinger,1997;Shrivastava&Mitroff,1987;Ray,1999)。Smart(1985)认为,突发事件处置计划最起码也可以降低突如其来的威胁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