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19748500000030

第30章 不靠运气靠思路(5)

启航篇

1918年,包玉刚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13岁那年父亲送他到上海求学,到上海不久他就一头扎进吴淞船舶学校学起了船舶。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了重庆。在这里,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继续进大学深造,而是自作主张跑到一家银行当了一名小职员。1938年,包玉刚来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银行里积累的经验,在7年短短的时间里,从普通职员升到了衡阳银行经理、重庆分行经理,直到最后的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前面的路途可谓一帆风顺。但在这时,他却辞职了,与父亲一起携着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另闯天下。父亲看好房地产,37岁的包玉刚却看好航运业。他认为房地产是死的,受限制很大,只能收租。而船是活的,可以随意转移,而且航运业涉及到金融、贸易、保险、造船等多种行业,是一种国际性的活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因此,包玉刚下定决心,矢志在海洋运输业谋求发展,四出了解有关船舶和航运的情况,认真研读有关航运和船舶方面的书籍。母亲“行船跑马三分险”的劝诫,父亲认为香港的航运业已经十分发达、竞争相当激烈的提醒,没有动摇他的决心。1955年他用全家所有的积蓄和四处借贷的70多万美元,买了一艘已用了27年、排水量为8000多吨的烧煤货船,改名为“金安号”,从此进入航运界,世界船王的创业之舟起航了。

发展篇

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采取长期出租的方式。这是一个冒险的决策,因为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美国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但缺点就是单位价格高,长期收入不稳定,要冒淡季无事可做的风险。可是包玉刚与他们都不一样,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冒险。他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把自己的船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但租金标准却要低得多。包玉刚自有他的打算,刚入行,他谋求的是长期而稳定的收入,这是放眼未来的一种经营方法。

包玉刚在经营方式上选择长期出租的同时,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在银行干事的经验让他明白资金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航运事业迅速发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得到银行的支持。于是,包玉刚到处奔走,积极寻找门径,凭着自己流利的英语和娴熟的业务,1956年,包玉刚以一艘船向汇丰银行作抵押借款,取得了一小笔贷款。稍后,包玉刚得到一个用100万美元买一艘7200吨船的机会,而且也找到了租主,于是通过早年搞进出口贸易时结交的朋友——香港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贷款100万美元,这也是包玉刚与汇丰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的开始。同年,埃以战争爆发,由于苏伊士运河关闭,货物积压严重,海运业务十分兴旺,别人劝包玉刚趁此机会大赚一笔。但独具慧眼的包玉刚仍然按照旧的租金为东南亚的老雇主运货,以避免与实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竞争,同时乘机增购船只,以扩大规模。果然,十几年后,埃以休战,西方大批商船无事可干,还要耗费惊人的费用去维修、管理,而包玉刚的船凭借良好的信誉、低成本优势,仍然稳扎稳打地立足于东南亚,业务蒸蒸日上。

辉煌篇

60年代初期,包玉刚决定把他的租船业务扩展到英美石油公司,虽然这些大公司把价格压得很低,但因为时间长,看起来好像很吃亏,其实中间有着很大利润,包玉刚拿下了定单,石油运输市场取得了实质进展,蚬壳公司(Shell)、埃克森、英国石油公司等大量租用环球集团船只,包玉刚由此获得了亚洲航运业的控股权和国际石油海运市场中可观的份额,在海运这个充满风险的行业中脱颖而出。1974年,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美国曾拜访了包玉刚,风趣地对他说:“搞船队虽然我比你早,但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1977年,包氏因旗下环球航运集团以1377万载重吨,成为“世界船王”。1980年,环球达到巅峰,船数达到200多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国外报纸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绍包玉刚,用的标题是《比奥纳西斯和尼亚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刚的船队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比美国和苏联的国家所属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大,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拓展篇

在海洋上,包玉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并不满足,70年代,他决定逐步把重心转移到陆地上来,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为了在陆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决定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入主大企业,而且首战必胜,出手必得。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就是著名的“九龙仓”之战。“九龙仓”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资企业集团之一。在李嘉诚的帮助下,包玉刚暗中购入了大量“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属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约30%的“九龙仓”股票。而怡和财团属下公司手中才有约20%的“九龙仓”股票,形势对怡和财团明显不利。为了保住“九龙仓”,怡和财团调动了大批资金,以100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想把包玉刚从“九龙仓”中挤出去。包玉刚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奇迹般地在三天之内调集了21亿元现款,只花了两个小时,便使“九龙仓”股份增加到49%,彻底控制了这个企业。一向看不起华人资本的置地公司,不仅没有争得“九龙仓”,还伤了自己的元气。此战在香港商战史堪称经典,轰动了整个香江,大长了华人志气,打击了英资财团的嚣张气焰,包玉刚在谈笑之间,调集了20个亿的事情,也成为一个传奇。

1985年,包玉刚又以5亿新加坡币夺得英资集团会德丰股权,成为继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之后,夺得英资四大洋行的第二个香港人。1986年,包玉刚又一举收购香港另一个发钞银行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船王“弃舟登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的财富也多得令人咋舌,他自己也开玩笑说:“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由于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脏停止跳动。”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有一句时髦语,“思路决定出路”,商场上流行一句话:正确的思路蠢才去执行,只是少赚的问题;错误的思路天才去执行,只是少赔的问题。思路是目标、是方向,包玉刚总是在合适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决定,辅之以高超的技巧,步步为营,三十年磨就锋利无比、所向披靡的巨剑,成就其个人梦想,成就了华人创业神话。

(吴斌)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变”的智慧

南存辉,正泰集团董事长,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一个昔日温州城的小鞋匠,几经奋斗终成资产超过亿万美元的年轻富豪,连续三度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其中的跨度之大,变迁之巨,其实就是一部传奇。

《中国青年》杂志隆重推出的“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为南存辉开列的理由是:他从一个小鞋匠成长为中国低压电器行业最大的企业家;他对家族式企业较早进行了股份制的社会化改造;他的胆略和发展方向很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民营企业家追求现代化的典型。

修鞋三年影响一生

谁会想到现在已拥有几亿美元资产,目标成为国际电气巨头的南存辉,初中没毕业就当上了小鞋匠。1976年,13岁的南存辉离中学毕业还有15天,因为父亲意外腿部骨折,家里举步维艰,照顾弟妹、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作为长子的南存辉肩上。尽管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初中没毕业的他毅然放弃了学业,挑起父亲的修鞋担,开始为全家的生计而奔波。

三年间,在温州乐清市柳市镇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个瘦小的男孩,背着一只木箱,走街串巷,摆摊修鞋。由于有一手好手艺,他的鞋摊前总是客来客往,大老远的都有人特意赶来找他修鞋。三年修鞋虽没赚到什么钱,却让他懂得了诚实做人的道理,有质量便有市场。同时也让他明白,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重视从一件件平凡小事做起,而且任何小事要做好都是不易的。成名后的南存辉回忆起这段经历,感慨万分:“修皮鞋影响了我的一生。二十年如一日,我们能做精、做专、做好、做强,在众多诱惑面前,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这是我成功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从零开始艰难创业

在修鞋的时候南存辉发现,柳市(浙江乐清市柳市镇有“中国电器之都”之称)很多供销员在全国各地揽了很多低压电器业务,开起了众多的前店后厂。南存辉就和朋友4个人合伙摆了一个柜台,每天都干到凌晨5点钟,第一个月虽然才赚了35块钱,但他却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路子。

1984年,南存辉发现,低压电器行业市场前景很大,但光靠个人力量不行,光靠一个小打小闹的门面更不行。这个时候,他的小学同学胡成中找到了他,想跟他一起合伙办厂,两人一拍即合,一起投资5万元,办起了“乐清县求精开关厂”。

刚开始办厂非常艰难,因为南存辉什么都不懂。技术不懂、质量不懂,市场在哪里又不知道。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资金,万事开头难。怎么办?南存辉在“借”字上大做文章,请人才、借脑袋,并利用人家的设备来生产自己的产品。当时技术上要靠上海,为了请来工程师,南存辉来到上海,睡地铺,吃方便面,硬是用真情打动了几位上海工程师前来加盟,求精开关厂因此慢慢发展起来。

到1990年,求精开关厂分为两个车间,总资产200万左右,产值做到1000多万,双方也各有亲戚、朋友进入管理层,南存辉与胡成中在一些经营决策问题上开始有分歧,于是就分家了。

这个求精开关厂就是现在的正泰集团和德力西电气的前身。胡成中就是现在的德力西集团董事长。虽然分家了,正泰和德力西一直就是同业内最强的竞争对手。而现在,这两大巨头都已经成为资产超过百亿的国内数一数二的民营企业。

正泰问世质量取胜

分手后,南存辉与几个亲戚成立了一个家族企业,取名正泰公司。1991年求精厂分家那阵子,正是假货在中国横行的时期,柳市电器企业无序竞争严重。有许可证没许可证的、质量好的质量差的混在一起,一些人不按常理出牌,把市场搞得很乱。这时的南存辉没有随波逐流,他想到的是,“做企业要先做人”,“假货只能骗一时,而骗不了一世。”

也许是对质量有更深切的感受,南存辉对质量追求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有一次,企业一批货物出口希腊。在运输过程中,一只货箱出现了破损,重新装配时,偶然发现有一件产品不合格。南存辉得知后,毅然要求全部开箱检查。由于开船的日期已经临近,如果不及时交付,将要付出巨额损失费。有人建议不要大动干戈。因为外商是老客户了,不会为了一只小产品不合格退货。这个建议被南存辉断然拒绝。结果,所有的货物被开箱检查,确认合格。为了不影响交货,这批货物由海运改为空运。仅此一项,企业的运费就多花了80万元。正是由于南存辉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良好的信誉和质量让“正泰”这个品牌迅速扎根成长起来。

股份合作发展壮大

正泰怎么才能迅速发展壮大,南存辉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扩张资本,借鸡生蛋。

南氏家族中,有不少人开办了“前店后坊”式的低压电器厂,或是跑电器销售的。他们有一定的生产、管理能力与资本,但更主要的,他看中了家族人的团结一致——“人和”!

南存辉从中招进9个家族成员入股,形成以家族成员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层。这个所有者、经营者、打工者三位一体的、不用付工资(年终据股分红)的家族团体,是企业的中坚力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南存辉利用得以扩张的资本,正式开始走“科技兴业、质量创牌”之路。正泰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一大批先进设备,建起标准化厂房。为招引人才,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正泰规定,凡是负责产品研制开发的主创人员,前三年可以从销售收入中按比例提取报酬,使他们在职工中先富起来。而正泰得到的报酬是,正泰获得了一大批在全国领先的正泰牌产品,正泰产品开始在全国叫响。

1993年,南存辉又动开了温州销售大军的脑筋,他从中挑出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特约经销点”,进而对资金较强的经销点给予资金周转和价格上的优惠,先后在上海、西安、郑州、济南等地组建正泰销售公司,以极小的代价,初步建起自己的销售网络。到1994年初,3年时间,正泰的资产达到5000万元,南存辉的个人资产增加了2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