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19748500000017

第17章 把小事情做成大品牌(5)

“干什么,你干什么。出去,出去,走!走!”老板正一脸堆笑的谈生意,突然变脸,又冷又冲,变化快的让人吃惊。

中年黑脸汉子被人赶到街上。

第二天又是这么个炎热的下午,几乎是同一个时间,这洋服店的门又被黑脸汉推开了,老板认出就是昨天被他轰出去的中年汉子,只不过手中没提纸盒,人也收拾的格外利索,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眼中还是堆满谦和的笑意。

“老板,昨天多有唐突冒犯,今天登门道歉,请你喝咖啡”。从隔壁叫好的咖啡已端了进来。老板放下了戒意,他们越聊越近,老板也说起昨天正谈生意,商家最忌谈生意时别人介入。两人最终成了朋友,中年黑脸汉子的货后来也走上了老板的柜台。老板曾感叹:一辈子我轰走的人不知有多少,能这样来道歉又成朋友的就一人,真会做人,这人能成事。

这黑脸汉子就是曾宪梓,老板不知道,昨天被轰到街上的他,靠在一个冷辟的街角墙上,任两行热泪流下,心里翻腾着数年来漂泊闯荡的一幕幕:在泰国帮哥哥管理领带工厂百般辛苦换来的嫂嫂的猜忌而下逐客令,卖了手表、相机,借缝纫机自做领带遭封杀。回到香港东拼西凑靠借来的缝纫机做领带累到麻木的不知道累。每天提着两大盒200条领带四处奔客户,陪笑脸推销。一家老小六口人(三个儿子都小,母亲年老)每天必须销掉60根领带才能填饱肚子。到家还要钉料,打板,裁剪,熨烫。这双磨出老茧的手现在却如此冰凉。不!还要往下走。泪干了,心定了,他又上路了。

尖沙嘴旅游旺区的一家抽纱店也碰到这样的事,挨了老板冷眼喝斥的黑脸汉子第二天也上门请喝下午茶,后来也成了朋友和客户。

曾宪梓在商界广有人缘,在新闻界和其他方面也都有不少朋友,他常说“做生意,要先做人”,“做人要讲诚信”。

有位德国工程师恶作剧把设备传动线扯断,去吃午饭,回来发现工人修好干起来了,很吃惊:“我在不少国家地区开过这玩笑,只有这里工人找出毛病干起来,别处都是等待。”

一个女工在曾宪梓创业早期,提国外布料而一时凑不够现金时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给曾老板救急。

这都是曾宪梓做人信条产生的能量。

从船上蹦出来的“金利来”

曾宪梓的领带已经到了同世界名牌领带放一起,行家也难分伯仲的地步,有的也走进了大百货公司。以往香港领带是进不了像样的店,更别讲进大百货公司柜台了。他曾买了数根名牌领带数日数夜地拆了缝,缝了又拆,他渐渐看到了成功的曙光。最后以外国原产地料子做了四条领带,同四条名牌领带一起拿到大百货公司的男装部经理面前让他辨别,这些业内行家竞难以分辨出真假,他开心的一串大笑,他知道挑战名牌的功夫到了,可是他的名牌起个什么名呢?原来的“金狮牌”不行。他曾送2条领带给潮州朋友,人家死活不要。原来金狮的“狮”潮州音是“输”。

他苦思冥想了多天,用大小硬币画圆也画了多次,英文字母已定为“GOLDLDION”,中文名呢?这时有朋友邀他坐船去澳门玩,他在船上还念念有词,同来的几个大公司男装部部长也参与进来议论。有一位试着英文读音发出金——利——连——三字时,曾宪梓脑中觉得电光一闪,兴奋地有点忘乎所以。他以最快的速度注册了新商标,以最快的速度寄出一份份圣诞贺卡,下面注着“金利来恭贺”,一个从船上蹦出来的新名字金利来开始一步步走进千家万户。

一个好名字,深含着文化积淀,响亮的音节,美妙的寓意,竟成于苦思冥想后的灵光一现。今天当你步入各大百货公司,或是金利来专柜,销售人员笑吟吟地问你“您要金利来,要个金利一起来”时你是难以却辞的,好个金利来,金利一起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

“广告是投资,是重要投资”。

“成功在于到位的广告”。

曾宪梓的经验之谈,也是成功之谈。

他最先于父亲节前在报纸上刊出:“向父亲致意,送金利来领带”。花了三千港币,换来了知名度和张张订单。

1971年囊括世界杯奖项的中国乒乓球队途经香港受邀进行表演赛,独家转播权三万元,曾宪梓因一下付不出而犹豫(后来协议分期付),可后来的金利来在港家喻户晓的程度和雪片般的订单让曾宪梓也吃了一惊,所以后来人说中国乒乓球队留下的微笑,成了曾的微笑。所以后来尼克松访华,无线电视台老总一来找老曾,两人都会心一笑,这次来的“雪片”就更厚了些。报上评议:曾创造了一个属于香港人甚至可以说中国人的名牌,使香港人不再认为香港货是廉价货,比不上外国货,这应该是每一个香港人感到骄傲的事。

占飞公司原来曾经冷遇过金利来,后来主动上门求货,曾宪梓百般解释说赶不出来,于是业内一个“占飞现金取不到货”的消息不胫而走,更多商家纷纷争着增加定单定金,这又是一种紧缺式的广告效应。

金利来进军新加坡在一著名公司设专柜,新加坡的报上就刊出了“××公司独家代理金利来产品”——借船出海的广告效应更强烈。

大陆刚改革开放,金利来广告捷足先登,先声夺人,30多家电视台同时播,一连20天,加上广播,巨型灯箱,势如铺天盖地。最后产品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老曾也曾经为他自拟的一句句精彩广告用语而自吟自赏。

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一秒钟有一秒钟的商机。把酒以最快速度送到客户鼻子底下,比等着人家来闻好。兵法云: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打广告战也是如此。

世界眼光报国心

今天的金利来已成为世界名牌,堂而皇之的走进世界许许多多的大商场,十多年前美国的评估专家就评定他一字值一亿美金。他已成功上市,产品也不仅仅是领带,成了真正的“金利来,男人的世界”的系列大餐。各种男装、男饰品、恤衫、皮包、皮带——数十项种类数千款式,还有各地的分包商。他不仅有一流的产品,更有一流的人才。

走向世界,必须先有世界的眼光。当初曾宪梓细心研究名牌领带,到后来经常去国外研究产品花色款式后面的文化特点。他就看出世界风行的黄色或黑色不一定在黄色皮肤的亚洲能有流行的魅力。

他从借来的缝纫机缝出第一条领带,到今天的一个个现代化企业;从被一个个商店拒之门外到成为世界商贸大户的贵宾;从一个产品到数十个数千款的产品系列;这每一步的艰辛只有创业者才有切身的体会。成功者最能感受成功,就象他50年后又回到他的老家梅州市珊全村,还要编竹器,抓黄鳝。虽然他本人从不吃黄鳝,他只是想再感受一下童年曾经的成功。

曾宪梓在家乡东山中学捐建了壮观的教学大楼,当年在东山中学读书曾说过将来要建一座好点的教学大楼,“将来”的话,已成现实。他为中国申办奥运发起签名活动。他不断地捐助中国教育,捐一亿元设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他不断捐助中国足球,捐助家乡,可是他自己生活节俭却近乎苛刻,磨歪底的鞋子修了再穿,吃不完的饭菜用公筷分派到每个就餐者的碗中……

“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不会停止。”

曾宪梓回报祖国的赤子之心感人肺腑。

名牌是人创造的,是百折不挠,志存高远,永远记着回报的人创造的。

(魏东)

全球饰品王国大姐大周晓光

——从不起眼绣花针做起来的大生意周晓光,当今世界饰品行业的大姐大,掌控38亿资产的饰品王国的掌门人。她拥有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十大风云浙商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等炫目的荣耀。在媒体争相报道周晓光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专家也在探讨“周晓光效应”背后令人深思的奇特与神秘。

周晓光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一个偏远贫苦的山村。她有五个妹妹一个弟弟。她是老大。她从端得起碗的时候起,便成了妈妈的帮手。放牛、放羊,打猪菜,洗碗、煮饭,什么都干。她稍长高一点,母亲便带着她走村串户,做些针头线脑的小生意。母亲教她做生意,更教她做人的道理。

1978年,周晓光17岁。她独自离开家乡,去四处流动着卖绣花针绣花样。她每年都去北方。追着铁路线公路线跑,三两天换一个城市赶生意。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往车上挤,就是五大三粗的汉子也犯难。有时,为了多进一些货,买了车票,身上基本上没剩什么钱。她必须下车后就把生意做起来,不然当晚的住宿费就没着落。还得学会如何在陌生的地方,去躲避欺行霸市之徒。总是到陌生的地方,去面对陌生的面孔,去学习交流起来很困难的陌生的语言。

北方的大嫂大妈很喜欢丝线绣出来的花呀鸟呀。但有些人并不会动手做。周晓光热情地告诉她们绣花一点不难。接着便手把手教。周晓光很喜欢这样教人。教得也很有耐心。常常为了做二毛钱的生意,周晓光需花不少时间,还要提供绣花工具,损耗一些丝线、花样、布。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七年。跑遍大半个中国的周晓光也出落成端庄的大姑娘。她赚了两万元。

周晓光在回忆这段艰苦岁月的时候,曾说那是一笔“财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七年的风风雨雨已经完成对一名企业家基本素质的培养:不怕吃苦、商业胆略、沟通能力、高度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等。周晓光身上最突出也是最宝贵的是服务精神。服务精神正是商业的精髓。

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第二年,夫妇俩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专卖饰品。在那七年跑生意时,因为女性爱美的天性,周晓光常佩戴一些喜爱的小饰品,并常在卖绣花样时捎带一些小饰品卖。周晓光这样谈到她从行商变成坐商:“其实我们到义乌做生意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做饰品。我们中途86年插进去做饰品。我们的客户资源、货源都不是很充分。当我们一旦做起来的时候,我们客户不愿意离开我们,就一直跟我们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周晓光赴香港考察。香港“店铺式经营”触发了她敏锐的商业直觉。她于92年开了义乌第一家饰品专卖店。经营的品种更加广泛多样、款式更加丰富新颖。她做了好几家新产品的代理商。她讲诚信,服务做得好。各方面都乐于同她打交道。生意很红火。年利润破百万。

1995年7月,夫妻俩毅然拿出700万元投资创办新光饰品厂。饰品是一种时尚商品。在店铺经营中,周晓光常感进货的种种不如意。想领跑潮流更是不可能。自己办厂,多年来对饰品文化的理解,便可付之实践,并接受市场的检验。她坚信,她和设计人员、一线制作员工,一定能达成默契,拧成一股创新与冲击市场的巨大合力。

新光饰品厂创办三年,以连续翻番的加速度发展。很快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络。一举成为全国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