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益寿全书
19745800000007

第7章 祖国医学概况(2)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组织所组成,这些组织结构都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一般而言,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体内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气属阳,血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也离不开阴阳:机能的属阳,物质的属阴。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阳气温煦脏腑机能活动,又不断的化生阴精。各脏腑之间的协调活动,气体的升降出人,互相消长、互相制约,才能使人体阴阳保持动态平衡。

人体健康长寿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也有着密切关系,一年四季的寒、热、温、凉变化是由于阴阳消长所形成的。四时阴阳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和始终,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源,因为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影响着人体阴阳的盛衰。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和变化,不仅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益寿必须遵循的原则。

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人体衰老的根源。人生的过程就是阴阳消长过程,人体生、长、壮、老、死的过程即是机体阴阳由强盛转为衰弱,由平衡转为失衡的过程。故而,历代医家治疗老年病或延缓衰老都以“阴乎阳秘,精神乃治”的理论为指导,主张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偏颇以及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阴阳,以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防治疾病,延缓衰老,增年益寿。

二、五行学说与益寿

五行学说是古代的自然哲学。古人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属性和相互关系,来加以抽象推演。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用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规律来说明事物之问的协调关系以及被破坏之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是指事物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滋生。

相克:是指事物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克制和抑制的作用,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制约,循环无端。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防止太过与不及,维持着相对平衡。以此来阐释自然,能说明自然界季节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以此说明人体即机体的生理平衡。

相乘,指不是乘虚侵入,就是相克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程序,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现象,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

相侮,即恃强凌弱,属于反方向克制,也叫“反克”。

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遭破坏后出现的反常现象。

五行学说根据五脏功能的特点,将其分别归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的互相影响,还以五行的相乘、相侮来解释病理情况下脏腑的相互影响。此外,五行学说还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三节脏腑经络学说

一、脏腑学说

脏腑,即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了五脏六腑与奇恒之府。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具有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六腑即胃、胆、大小肠、膀胱、三焦,主要生理功能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府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它的形多中空,类似腑,功能上则类似脏,异于平常的脏腑。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虽各具特定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有经络相连,血脉相通。营卫气血,津液阴精,化生循环于其间。有形阴质以濡养脏腑之体,生阳化气以行脏腑之功,从而维持人体内在之稳定与动态平衡。因此,人体脏腑功能健旺,则形壮而神旺,生机乃荣;当脏腑虚损,功能失常,人体就会患病,健康受损,乃至衰老。

精神养生与五脏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的情志活动隶属于五脏。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功能调节范围,就会导致气机的紊乱、脏腑功能的失调,造成人体精血亏损,损形伤神,阴阳失调,而产生疾病乃至衰老死亡。

另则,情志是由五脏产生,五脏病变也可导致情志的异常改变,因此通过调养脏腑以达到舒畅情志,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可保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

五脏之中,脾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主四肢、肌肉,与胃相表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纳气、主水、主骨生髓通于脑,与膀胱相表里,肾精所化生的’肾气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其华;面,与小肠相表里。心的功能盛衰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的寿天。肝喜条达,主疏泄、主藏血,与胆相表里,具有舒畅气机,调节和贮藏血液的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因气为血之帅,气率血行。

脏腑的病变不外乎虚实二端。“虚”为不足,其功能低下,阴阳气血津液亏损;“实”为有余,其功能失常,阴阳气血津液紊乱等。虚实二者既为脏腑的基本病理,也是治病延年、益寿的纲领,抓住虚实二纲,或补虚,或以通为补,可恢复脏腑的功能,保证健康长寿。

老年人出现脏腑病变多为虚实夹杂,单虚或纯实者均为少见。

在治疗上不疏其实,而一味补虚,往往越补越滞涩,反增病势;而猛攻其实,又易伤及正气,加重病情。因此,宜用通补之法。所谓通补,即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这种通补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调节人体脏腑的偏颇,而使人体达到正常的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

所以通补兼施,扶正祛邪的治法,是中医养生保健、防病益寿的治疗原则。

二、经络学说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所组成。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络脉分为别络、浮络和孙络。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

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经脉,络脉联络筋脉皮肉,从而使人体的各个脏腑以及体表的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上下联系、协调平衡的统一体。

经络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基础,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必须通过经络的传注才能布散于全身,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从而使机体能正常完成各种生理活动,以保证机体健康长寿。

若机体反复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或淤血阻滞,或痰浊内停,或扭挫屏伤等均可引起经络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健,阴阳失其平衡,健康受阻,乃至衰老。临床治疗时就是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阴阳平衡,机体健康,才能达到益寿目的。

第四节辨证论治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取得的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概括地确定为某一症候,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有多种辨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等。

八纲是指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个辨证纲领。疾病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来加以归纳。因为按病证的类别分,不属于阴征就属于阳征;按病位的深浅分,不属于表征就属于里征;按病征的性质分,不属于寒征就属于热征;按邪正的盛衰分,不属于虚征便属于实征,阴阳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的理论,对疾病症候进行分析归纳,结合八纲辨证,推断病变的部位、症候的性质和邪正的盛衰,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但在临床应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中医益寿经中也要因人、因时、因地辨证,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整人的阴阳、气血、精神,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