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益寿全书
19745800000137

第137章 自我护理与急救(1)

一、自我“点穴”可自疗

学会在自身穴位点、按、压等法,在身体不适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头痛。一般头痛患者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2~3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2.胃痛。胃痛时用双手拇指揉患者的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有酸胀感后持续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或消失。

3.呕吐。可用中指按压内关穴(位于掌横纹上两寸处,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约一分钟,至有酸胀感为度,呕吐渐止。

4.抽筋。腿或脚抽筋时,可立即用拇指或食指捏住人中穴,持续用力捏20~30秒钟后,抽筋的肌肉就可松弛,疼痛也随之解除。

5.便秘。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旁约两寸处),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一分钟左右就有便意,然后屏气,增加腹压即可。

6.哮喘。在患者大拇指指端的鱼际穴处用力向下按压,并作左右方向按揉,3分钟左右可见好转。

二、心衰患者的自我护理

1.避免诱因。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所以慢性心衰病人无论何种感染,均需早期应用足量的抗生素。有些体弱病人感染时症状不典型,体温不一定很高,仅表现为食欲不佳、倦怠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心衰发生。

2.合理休息。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方法,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减少,使肾供血增加,有利于水肿的减退。除午睡外,下午宜增加数小时卧床休息。急性期和重症心衰时应卧床休息,待心功能好转后应下床做一些散步、气功、太极拳等活动,但要掌握活动量,当出现脉搏大于100次/分,或比休息时加快20次/分,有心慌、气急、心绞痛发作或异搏感时,应停止活动并休息。

3.心理护理。慢性心衰病人常年卧床,易产生“累赘”感,对生活信心不足,同时又惧怕死亡。因此,家属应多关心体贴,生活上给j予必要的帮助,使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绪。病人自己电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自寻烦恼。各种活动要量力而行,既不逞强,也不过分依赖别人。对自己的疾病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分关注,因为过分紧张往往更易诱发急性心衰。

4.合理饮食。饮食在心功能不全的康复中占重要地位,其原则为低钠、低热量、清淡易消化,足量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适量脂肪,禁烟、酒,还应少食多餐,因饱餐可诱发或加重心衰。

5.合理用药。应严格按医嘱用药,切忌自作主张更改或停用药物,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并应熟悉常用药的毒副作用,这样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早发现、早就医、早处理。

6.皮肤护理。慢性心衰病人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所以应加强右侧骨隆突处皮肤的护理,预防褥疮。可为病人定时按摩、翻身,护理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严重者的皮肤更应加强保护。

7.定期复查。应定期抽血复查地高辛浓度和血钾、钠、镁及尿素氮、肌酐等,并定期复查心电图,心功能测定可每3个月检查一次。检查体重及水肿情况,并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

8.自我监测。心衰病人应学会自我监测,以便对出现的各种症状和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时发现,如出现气短、乏力、夜间憋醒、咳嗽加重、泡沫状痰、倦怠、嗜睡、烦躁等,可能为心衰的不典型表现,应及时就医。

在服药期间对症状变化情况的及时反馈,也有利于医生的用药调整。

三、昏迷急判病因

昏迷是脑功能严重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昏迷按程度反应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但是无论何种昏迷,若不及时予以抢救,都会对生命构成威胁。引起昏迷的疾病不仅很多而且也很复杂,依据昏迷病人表现可简单地判别:

1.突然起病,以剧烈头痛为前驱症状者,常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2.突然起病,以发热为前驱症状者,常为脑膜炎、脑炎。

3.与外伤有关者,多为颅脑外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4.突然起病者,多为脑出血、脑梗塞。

5.以发热为前驱症状者,多为脑脓肿、脑脊髓炎、脑血栓性静脉炎。

6.缓慢起病者,多为脑瘤、慢性硬膜下血肿。

7.尿有异常者,要考虑尿毒症、糖尿病、急性尿叶啉症。

8.处于休克状态者,多为低血糖、心肌梗塞、肺梗塞、大出血。

9.有明确中毒原因者,多为酒精、安眠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中毒。

10.有黄疸症状者,多为肝性脑病。

11.有紫绀症状者,多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肺性脑病。

12.有高热症状者,多为重症感染、中暑、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等。

13.有体温过低者,多为休克、黏液性水肿、冻伤等。

14.有特殊气息气味者,多为糖尿病、肝性肝病、酒精中毒、尿毒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15.昏迷短暂者,多为癫痫、晕厥、脑震荡等。

四、如何护送急症者

1.送医院前做些什么

在运输工具尚未解决之时,家属可以进行必要的救护。但千万不要扰动病人,不要哭喊病人名字或摇动病人身体,这样做只能加重病情。

(1)如果病人是高热,应马上解开衣领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用冷毛巾擦身或敷头。

(2)如果发生了煤气中毒,应迅速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或把病人抬到室外空气清新之处。心跳停止者,应迅速进行心脏挤压术及人工呼吸。

(3)如果病人心绞痛发作,可将硝酸甘油l~2片置于病人舌下含化。心动过缓(心跳少于40次/分)者,可给予阿托品或麻黄素口服。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跳在160~220次/分)者,可通过刺激病人舌根,让病人恶心而减缓心率。如果病人心跳骤停,因情况紧急,应就地施行体外心脏挤压术;双手重叠,有节奏地按压病人胸骨下端,60~70次/分(按压时用力不可过猛,防止肋骨损伤),直到病人颜面、口唇、指甲色泽转红,方可考虑转送医院。

(4)如果病人哮喘病发作,可让病人端坐,给予镇静平喘药以缓解病情。

2.选择运输工具

由于疾病情况的不同,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非常重要。

(1)担架。适用于一般病人。对于随时可能发生心跳骤停者,担架上要放硬板,以利抢救。因担架需用人力抬,路途遥远、人手少时不适用。

(2)椅子。哮喘病人最适用。左心衰竭的病人在送医院的途中也最好躺在靠背椅上,两腿自然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

(3)各种车辆。救护车最为理想。休克病人不宜用二轮车或自行车推送。拖拉机震动大,不适合运送心脏病、脑出血的病人。

头晕、高血压、心脏病及脑血管病病人,不宜采用摩托车运送。

3.运送时采取体位

运送病人时采取何种体位,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

(1)仰卧位。是一般病人最常用的体位,如果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咽喉部的分泌物或呕吐物吸人气管,引起窒息。

(2)侧卧位。可用于一侧肺炎、气胸、胸腔积液或积脓的病人,病人可歪向患侧,以减少对健侧肺的压迫,有利于保持呼吸功能。

(3)坐位。心力衰竭或支气管哮喘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时,采取坐位有助于减轻症状。

(4)头低脚高位。适用于脑缺血、低血压或休克病人,可防止脑供血不足。

(5)头高脚低位。适用于脑炎、头颅外伤或中风病人,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4.运送途中关注点

应密切观察病人面色有无变化,呼吸是否通畅,脉搏是否平衡。如果病人呕吐,要当心呛入气管,引起窒息。天气寒冷或病人处于休克状态时要注意保暖。应尽量减轻车辆的颠簸震动。病人经常配备的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消心痛、气喘喷雾剂等,要带在身边以备急用。

五、排痰四要点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阻塞性肺气肿等,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气道阻塞性改变和阻塞性通气障碍,由此引起“痰、咳、喘”三大基本临床表现。许多患者可因咳痰不利而引起咳嗽不止及喘息难平。因此,对于这些疾患的治疗必须强调积极排痰,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使呼吸道保持通畅,方能更好地改善症状,缓解病情。

如何做到积极排痰?不少学者建议在实践中应很好地把握“湿”、“翻”、“拍”、“咳”四字诀,促进痰液稀释,利于咳出,并防止肺泡萎缩及肺不张。

1.湿化呼吸道。首先患者要做到多饮水,保持每天有1500~2000毫升的液体摄入量,喝水不少于8杯。最好的饮水法是每次少量约30~50毫升,每10~20分钟饮水1次,这样对呼吸道的湿化效果较好。其次是增加室内湿度,尤其是在气候干燥的冬春季,要注意保持室内湿度不低于60%。可经常往地上洒水,勤拖地板或在暖气片上放置一盆清水,用这些方法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

在临床治疗上注意氧气的温化和湿化,即使氧气通过盛有60~800(:温水的湿化瓶后再吸入。对于痰液黏稠无法咳出的患者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可在雾化罐内加人生理盐水30~50毫升,糜蛋白酶5mg和相应抗生素,以促使痰液稀释,利于咳出。

2.勤翻身。对于需卧床静养的慢阻肺患者或神志不清的患者来说,定时翻身不仅有利于痰液排出,而且可防止肺泡萎缩和肺不张。一般情况下,每1~2小时翻身1次,若痰量过多,应每10~20分钟翻身1次,可起到体位引流的作用。翻身动作不可过快、过猛,应当缓慢进行,逐步翻至所需体位。翻身时应配合拍背,深呼吸及有效排痰,而不是单纯为了翻身而翻身。

3.拍背。对于呼吸道分泌物多且难以排出的患者,拍背应与咳痰相配合。要拍得有效,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操作者五指并拢呈杯状,叩击时应放松手腕,均匀叩击,每一部位叩击1分钟;叩击顺序应沿支气管走行方向,自下而上,由边缘到中央,有节律地叩拍患者背部,同时嘱病人缓慢深呼吸。拍背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饭后1小时内不宜拍背,以免引起呕吐;二是拍背时患者应侧卧位,去枕,以利于痰液引流。

4.咳痰。是排痰调理的最终目的。在上述“湿”、“翻”、“拍”等措施实施中或实施后,应鼓励或协助患者排痰。一般方法为先做深呼吸,在呼气时用力咳嗽,重复数次。如痰液已到气管或咽喉而无力咳出时,可用双手压迫患者下胸部或上腹部,嘱其用力咳嗽将痰排出,必要时用吸痰器帮助排痰。

六、痴呆者护理

痴呆按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日常生活完全自理)、中度(日常生活部分自理)、重度(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对于中度的痴呆老人,除了适当予以生活照顾外,重点应着眼于增进其智能和改善其记忆力。智能的规律是“用进废退”,这部分老人有残留的智能,应注意发现并加以发挥。如尽量指导其自理日常生活,不要凡事包办代替。安排其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尽可能保持某些操作技巧。让其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如患者经常忘记家庭地址的话,可写字条贴在墙上,让他时常读读。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放在固定的地方,反复让他们去认识。鼓励他们参加文娱活动,如听音乐、跳舞、阅读等。多陪老人聊天,帮助他们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以前对他们来讲比较辉煌的事情,介绍外界情况使老人保持与环境的接触,可延缓他们的智能衰退。决不能因为老人的理解、领悟能力差而不愿意与其交谈。

对于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痴呆老人,要照顾好其饮食起居,定时进餐,注意大小便的排泄,随时清理污物。保持生活规律,如果老人日夜生活颠倒,要及时予以纠正。晚上要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必要时可服用安眠药。白天则要让其有适度的活动,避免整天卧床。保证充足的营养,严重痴呆老人大小便不能自控时,不能因此限制他们的进食量和进水量。

有些痴呆老人还会出现明显的行为和精神症状,例如多疑、乱语、幻觉、情绪不稳、无目的徘徊、攻击与破坏行为等,会给照料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如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到医院治疗,一般经过治疗,这类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七、外伤者注意保暖

创伤,包括车祸、坠伤、钝器撞伤等,致人死亡是经常发生的,而且死亡多发生在伤后1~24小时。研究发现,创伤性死亡常与伤者易出现体温降低、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密切相关,而低体温是导致伤者死亡的最危险的因素。

被送到医院急救的创伤病人大多有明显失血,其深层体温常低于36℃。在脱衣检查、体腔穿刺诊断及输液用药,如用镇静剂、麻醉剂的过程中,伤者体温还会继续下降。如果创伤严重,伤员出血多,尤其是伤员在出事前饮过酒时,体温下降得更为明显,老人和小孩尤其显著。一旦体温降至30c《=就可能致人死亡。

创伤后低体温还会影响人体各脏器系统功能,比如可导致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颤、心动过缓等。体温会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减少组织供氧,大量失血造成低血容量,使组织灌流量减少,引起细胞代谢缺氧,血清乳酸增高,出现酸中毒。酸中毒的伤员表现为意识降低或丧失,心脏及呼吸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严重的可致人死亡。体温还会引起血小板功能、凝血速度和强度下降,创伤后出现的继发性凝血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也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