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19741500000049

第49章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未来道教的诠道改术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从来至道无多事,自是时人识不全

——道教的精髓

道教义理中关于道的理论,毫无疑问是道教的精髓。从形而上的道落实到形而下的实践中,道教的诸多思想和价值观也是值得现代人继承的。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教的道论贯彻到形而下的实践中的人的行为准则。无为,是指凡事“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无不为”同样不是指人可以胡作非为,而是在无为的历炼之后从对象中,从生存环境中争得的自由。

但是,道教又高唱“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似乎与“无为而无不为”相矛盾,其实,“我命在我不在天”是相对于得道成仙之后而言的,是从最高境界出发鼓舞人发愤图强、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不是说人可以不遵循天道。在道教看来,修道有一个由天与凡人不相胜到成仙后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过程。明代程以宁提出:“天定胜人,此凡夫也。人定亦能胜天,则仙佛也。”在道教看来,通过修道,人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在宇宙大化中如同道生化万物一样,生生不息,畅通无阻,游韧有余。道教对天上的神仙世界、地上的洞天福地极尽铺陈描叙之能事,不就表明它是为了争取人在环境中的自由吗?

道教的自由,首先是人对于自然界的自由,即力求掌握自然规律而改造自然,战天斗地的自由。道教的外丹术虽然总体上来说是失败了,但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始化学的成果,从自然界中为人类争得了一分自由。其它法术同样也在总体失败的同时为后人的发展留下了可贵的知识财富,如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医药等方面。

道教的自由,其次是人相对于社会的自由,即力求使得社会关系宽松活泼,个体在其中和畅自如、逍遥舒适。“欲访先生问经诀,世间难得自由身。”为此,道教的王道之术确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旧王朝行将崩溃开始,到新王朝巩固的初期,道教珍惜生命、以民为本、休养生息、清静无为、追求太平盛世的政治主张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在王朝正常发展的过程中,道教的王道之术往往被统治者作为调节、统御、解决各种综合性的社会矛盾的工具,同时,在潜在的层次上,它又作为社会心理发挥着与儒家思想相反的作用。儒家的政治伦理哲学建构起来的社会是以等级阶梯为核心的体制化的社会,而且有使得社会体制越来越僵硬的弊端,君主专制从汉武帝开始越来越被强化就说明了这一点。体制化的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是无平等可言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充满了种种束缚和制约,尤其是在体制变得越来越僵硬的时候,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也就丧失得越来越多。自由的丧失往往与平等的丧失相伴随。《太平经》对此已多有呼吁。后来的道教徒们提出了“至真平等”的口号,宣布“人无贵贱,有道则尊”。盛行于唐代初期的《灵宝仙公请问经》中的洞玄十善戒中也有“平等一心,仁孝一切”的告诫。成玄英则力图冲破体制的牢笼,直接提出了“任性自在”的口号。这无疑是对社会体制化的一种反拨,是对中毒了的体制化社会的解毒。再则,道教王道之术追求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与儒家的平治天下的主张相通,从而与儒家构成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以过程消解结构,以变化消解永恒,积极批判社会现实,以此为核心原则的道教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思想无疑对保持政治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的健全发展,是很有价值的。

道教自由的再一层含义是个体身心的自由,即个体所具有的无穷的生命潜力能够如泉水般喷薄溢涌,不复枯竭。正如道诗所言:“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道教重玄哲学的千言万语,就是为了使人们不受既定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束缚,张扬价值观多元化的合理性、合法性,保持心灵的开放和绝对自由,让思想不停滞、僵化,“浮云舒卷绝常势,流水方圆靡定形”,在时机不到时,“乐天知命,何虑何忧!安时处顺,何怨何尤哉!”(葛洪,《抱扑子外篇·名实》)在时机到来时,如圆球滚落高山,如瀑水倾泄江河,机敏神应,圆应万方。正如葛洪所说:“盖君子藏器以待有也,蓄德以有为也,非其时不见也,非其君不事也,穷达任所值,出处无所系。其静也,则为逸民之宗;其动也,则为元凯之表。或运思于立言,或铭动乎国器。殊途同归,其致一焉。”(葛洪,《抱扑子外篇·任命》)这是一种积极人世而达观的处世态度。目的是使得心灵充满了潜能、势能,具有无穷的生机。这种心灵的自由,又是与身形联系在一起的。性即神,命即气,气神同运,性命双修,这是宋代开始的道教内丹学派的核心思想。好在对此的修炼是只在个体的私人空间中就可以实现的,所以这也是道教取得成果最多的一个方面。神形交融双修的实质是身心潜力的挖掘,所以道教于开发个体身心潜能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崇尚科学,追求实证,也是道教的精髓。道教历来有近乎科学的怀疑精神,重客观事物之理,重事实根据,辨名析理,以小知大,以易求难,自显求隐,以近求远,由已知的推测未经验证的。他们尤其强调“真道”、“真知”、“真行”,反对一切“伪”的理、术。他们力图通过法、术的务实践履而得道。道教认为,道法道术“有期力信”,修道者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证验,表现在身体结构、机能、体态和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白玉蟾在《玄关显秘论》中说:“若此修丹之法,有何证验?陈泥丸云:初修丹时,神清气爽,身心和畅,宿疾普消,更无梦昧。百日不食,饮酒不醉。

到此地位,赤血换为白血,阴气炼成阳气,身如火热,行步如飞。口中可以乾汞,吹气可以炙肉。对境无心,如如不勤,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闻九天,目视万里。遍体纯阳,金筋玉骨,阳神出现,出入自然。此乃长生不死之道毕矣。”遵循天道,辩名析理,既重证验,也重证伪,务求真实,这是道教主流所倡导的科学精神。

热爱生命,崇尚科学,追求实证,向往自由,呕歌太平,追求通畅无碍和整体完善,是道教的真精神。

现代社会中倍感焦灼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信息社会的长驱直人也已经出现了破坏文化生态的种种现像,从而威胁到人的精神生态的和谐与平衡。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意味着问题成堆的困扰,意味着挫折的历练和失败的考验。这需要我们时时警惕精神系统的结构性失衡和功能的退化,时时警惕精神的乏味、空虚、寂寞和变态,时时警惕精神生机的退化。置身于动荡不安、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道教的这些精髓无疑可以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新的启发。

白云能送客,青鸟解传书

——道教对建构新的价值、意义体系的意义

前一章叙述了道教的衰败堕落,并断言道教在清代末年气数将尽。这是不是说道教就完全死亡了呢?不是。那只是就道教作为影响社会的意识形态而言的。从清代末年到现在的情况来看,道教事实上仍然存在,而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只是它的存在和发展的形态与过去有了不同的特点。

道教目前虽然衰微,但道教仍然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

道教未来的复兴,取决于道教界在对道的阐释上能否因应西方哲学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挑战而进行综合创新,并符合现代条件下中国人的精神需要,还取决于道教界对自己的术的改造。一部分与科学完全违背,纯粹是愚弄人的迷信方术显然只能抛弃,另一部分与科学比较符合的术显然也只能汇并入相关的科学技术学科中去。对那些现在的科学技术仍然不能加以判断真伪正错,不能轻易否定的术,可以本着科学的精神加以发展。有些术,如王道之术、伦理之术,其中也有一些精粹。例如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的伦理思想,可以与现代社会的情况结合起来加以改造后得到生存和发展。道教当然还可以根据现代人的特点开出新的术。进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新的对道的阐释和对术的使用结合起来,使得形而上的“道”能够落实到形而下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为人的生存活动开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给紧张或伤痛的心灵予舒缓和慰藉,促进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人格完善,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发掘人们的心身潜力,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为人提供信仰。总体而言,道教要复兴,就必须来一个整体性的根本改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艰巨繁难的系统工程。

可以断言,道的创新,术的改弃,诠道改术,是道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