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19741500000020

第20章 寻思仙骨终难得,始与回头问玉皇(1)——隋至中唐时期道与术

结合阶段的道教

但闻方士腾空去,不见童男入海回。

无药能令炎帝在,有人曾哭老聃来。

——刘克庄

隋至中唐道教与政治的关系

隋至中唐是道教发展的鼎盛阶段。这一鼎盛局面的来缘却非常偶然。

无论什么朝代,总有一些道士中的政治流氓喜欢在皇帝面前溜须拍马以求升官发财。北周后期,张宾、焦子顺等道士揣摩到杨坚有取宇文氏而代之的势头,就密告杨坚有“天命之符”,大受宠信,在杨坚即位后,都捞了个一官半职。后来,徐则、宋玉泉、孔道茂、潘诞等道士也到杨广那里邀宠买好。虽然这些道士个人都得到了不小的好处,却没有改变道教的命运。杨坚、杨广从统治天下的大局着眼,仍然是把道教与佛教一碗水端平的。在这个前提下,隋王朝也扶持、利用道教。杨坚把国号定为开皇就是接受道士的建议而使用了道教经典中开劫的年号。所以他一即位就于开皇元年(581年)修复陕西周至县的老子庙。此后,还置造玄都观、清虚观、清都观、三洞观、会圣观等道观,度了一大批道士。杨坚在开皇二十年下诏禁止毁坏佛、道神像。杨广也子承父业,度了一批道士,褒尊徐则、王远知等名道士,在宫廷内道场整理道教经籍,设置崇玄署管理道、佛二教,迷信金丹,幻想长生不死。

隋末天下大乱,又有一些浮动于政治层面的道士纷纷去寻求新的政治靠山。桓法嗣把宝押在王世充身上。他拿了一幅“丈夫持一竿以驱羊”的画给王世充看,说羊代表杨氏建立的隋王朝,一千合起来就是王,在羊屁股后面赶羊,是上天的旨意,让王姓代替杨氏坐江山。他还有一个高招,抬出《庄子》来说,庄子中有《人世间》、《德充符》两篇,一篇有“世##字,另一篇有“充”字,合起来就是王世充,所以,您王世充马上就可以做天子了。这弄得王世充乐不可支,立即就赏了他一顶乌纱帽。另一个道士徐洪客则把宝押在李密身上,为李密献计献策直擒杨广。道士魏徵也向李密进献取天下之策,没有得到采纳,李密失败后随李密归顺唐。可惜这几个人的宝都没有押中。可押宝的不只是这几个人,总有人的运气好,能押中宝。当年向杨广献过媚的王远知,武德年间又把宝押给了李渊,还假托是老君的旨意,向李世民预告他将成为“太平天子”(《旧唐书·王远知传》)。楼观道士歧辉在李渊起兵时就吹捧他“真君来也”,派了八十个小道士迎接李渊,自己给李渊设醮祈福,并把李世民也连带吹捧了一番。向隋文帝密告符命的张宾、焦子顺,这时也见风使舵,又来向李渊密告符命了。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在羊角山看见一个骑着白马的老头,对他说:“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唐会要》卷一《高祖本纪》)这显然也是道士假托老子搞的把戏。

在玄武门政变中,王远知、薛颐和曾为道士的傅奕相继密告符命,站在李世民一方。这一次,这几个道士的马屁真是拍对了。李渊、李世民果然克定天下并相继当了天子。在南北朝以来门阀世族观念的影响下,李渊、李世民都想利用道教来提高自己的族望,尊贵自己的身世。从巩固政权的角度来说,他们也希望利用道教大搞神道设教,相信太上老君与自己同姓李,必定会特别关顾后世子孙的天下,所以他们父子两都大肆拾高道教的地位,下诏宣布三教中道教第一,儒家第二,佛教第三。唐太宗贞观之治,是自觉地以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治理国家,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与受早先曾经做过道士的宠臣魏征的黄老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太宗后期,对道教长生神仙思想和方术很感兴趣,也因此服胡僧的丹药中毒而死。

高宗李治即位之初,继续奉行贞观时期崇道的政策。追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以《老子》为上经,并将它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继续提高道士的地位,优宠潘师正等道士,兴建道观。乾封元年二月,高宗至豪州老君庙,追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创建祀堂。庙中设置令、丞各一名。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成为皇后,参与朝政。显庆五年(660年)后,武则天已独揽朝政。她出身尼姑,并有僧人把道教图谶穿上佛教的外衣而伪造《大云经》,帮她制造女主“革唐命”的舆论。所以,她即位后为了巩固武周王朝,改变了唐以来崇道的政策为崇佛抑道,削去太上老君的“太上玄元皇帝”称号,长寿二年(693年)罢贡举人习《老子》,于载初二年宣布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道士处女冠之前。不过她对道教也有所利用,晚年也希慕长生成仙,曾经服食过丹药。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即位后,大力恢复李氏王朝,道教的地位随之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中宗孺弱无能,皇后韦氏又仿武则天利用佛教夺权。道士冯道力向李隆基密布“诚款”,李隆基帅兵杀掉武、韦党羽,拥李显即位,即睿宗。睿宗不久传位李隆基(713年),即玄宗。唐玄宗即位后,鉴于武氏、韦氏都是依靠佛教势力纂夺李唐王朝的事实,自即位之日起就大力推进唐代开国以来的崇道政策,将崇道活动推向有唐以来的最高潮。开元二十二年、二十五年规定天下诸州均须遵守道教节日制度。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把道士、女冠视为宗亲,归籍宗正寺,开元二十九年道士还取得了犯法不依俗制处罚的特权。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天下寺观各度道士十七人。开元二十九年立玄元皇帝庙。天宝元年(743年)置玄元庙于大宁场。天宝二年给玄元皇帝加号为“大圣祖”,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元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四子所著书改称真经。玄宗尊祀老子不遗余力,置玄元皇帝庙,制作玄元皇帝像并颁布天下,多次导演玄元皇帝降临的闹剧,屡次为太上老君加封尊号,如天宝八年加封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再次加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此外,他还召见张果、吴筠等道士,尤其尊宠司马承祯及其弟子李含光,以道士为师。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设置玄学博士,又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亲自为之作注,颁布天下。下令搜集整理道教经典,编《一切道经音义》。

开元年间至天宝七年,玄宗动用中央政府的力量,下诏编写《三洞琼纲》,开《道藏》编纂之先河。玄宗大力倡导斋醮和道教音乐,他以《婆罗门曲》为基础润色并配歌词而写成的《霓裳羽衣曲》,是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乐曲。

由于唐代政府对道教的大力支持,道教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道教官观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围绕宫观而开展的写经、铸像等经济活动。此外,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信仰道教的。一大批官僚信仰道教或与道士过从甚密,文人中也有李白、陈子昂、颜真卿等不少人信仰道教,道教也对他们的文学艺术活动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早在唐初,高祖就派使者将天尊像送高丽,又派道士到高丽宣讲《老子》。

道教的影响还远远传播到日本、印度等国家。

楼观道

楼观派以楼观台为活动地点。楼观即今天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下的楼观台。该派起源于魏晋之际,形成于十六国、北魏时期,北朝后期至唐代初期发展成为继寇谦之新天师道之后北方新兴的道教宗派。该派在唐代以前并不甚显贵,值得一提的是晋时成书的《西升经》与楼观道有关。该经主体思想是说老子西出化胡,度化释迦牟尼而产生佛教。当然,它也强调,大道不可口传,只能心识。修道重在养神。它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所以修道要贵虚无,自然无为,外身存神,清静守一,去欲除垢,以虚为身,以无为心,求得长生成仙。楼观道在道教史上的地位表现在,一方面,它尊奉《道德经》,重视《老子化胡经》(最早为西晋王浮所造)、《老子开天经》(大概成书于两晋之际)、《老子西升经》(东汉末年三国之际成书)、《妙真经》(成书于南朝刘宋之前)等经典(这些经典元代焚经之后或不存,或删削得面目全非),对神化老子不遗余力,对老子化胡一贯强调,是引起道佛争论的重要根源。对老子化胡之说,人们一般认为是道教与佛教互争高下时道士们的杜撰。但它的起源早自东汉桓帝延熹八年之前成书的《老子变化经》,延熹八年囊楷上表献《太平经》,也说“或言老子人夷狄为浮屠”(《后汉书·囊楷传》)。说明此时老子化胡说已初具雏形。由这些事实来看,老子化胡说或许最初只是说明老子思想往西方传播的事实。后来才被道教徒利用来与佛教徒争论。另一方面,楼观道也出了一些著名的高道,如王延、严达、韦节等。其中,韦节撰有《三洞仪序》,注释《妙真经》、《西升经》、《庄子》、《列子》、《中庸》、《孝经》、《论语》、《老子》、《周易》等书近百卷,又续太和真人尹轨的《楼观先师传》为一卷,是北朝后期楼观道士中著述最多的高道。楼观道士们还整理道教经典。北周武帝时楼观道士王延著有《三洞珠囊》七卷,以楼观道士为主体编了《无上秘要》一百卷。《无上秘要》是第一部大型官修道教类书,它分类编辑道教教义、信仰、方术、、符箓、斋戒仪式等内容,引用道书近二百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各派经典的汇集,保存了不少重要的道教文献。这两部书对后世编修《道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此外,楼观派所重视的经典,如《西升经》,“多说人身心情性禀生之事,修养之理,寿天之由”,楼观道士也比较重视《大洞真经》、《黄庭内景经》等与内修关系密切的上清经和少数灵宝经、三皇文等,说明它对道教内丹学的形成在客观情势上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楼观道在隋代时,道士王延受隋文帝杨坚恩宠,提高了楼观道的地位。隋末,楼观道士歧辉支持李渊夺权成功,致使楼观道在唐代颇受李唐王朝的重视,社会地位很高。歧辉之后,尹文操嗣掌楼观道,他的著作有《祛惑论》、《消魔论》、《先师传》,主持编撰有《玄元皇帝圣纪》。安史之乱后,楼观道有所衰落。两宋时期暗然失色,金哀宗天兴(1232~1234年)年间楼观(唐代改名宗圣观)因战争受毁,元代被全真道修复,变为全真教宫观,楼观道也并人全真教而逐渐消失。

茅山宗在隋至中唐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的隔绝,南北方道教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发展,因而也各有特色。北方道教古朴雄浑,重在教团建设。南方道教华丽典雅,教理教义的建设更多。隋的统一促进了南北方道教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是南方以上清派经典为主,包括灵宝、三皇派经典的“三洞##经向北方的传播。这也改变了北方道教对佛教比较排斥的态度,促进了道教对佛教的吸收,为此后道教理论建设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这样的融合,南、北方天师道合而为一。其它道教宗派也在南北方融汇的潮流中得到了发展。在道教的南北方融汇的过程中,茅山宗起了较大的作用。例如,楼观道士王延曾经就学于茅山道士焦旷,从而得以博采南北道教之长。在陶弘景之后,茅山宗的上清经法传往北方,并纳入灵宝、三皇及召神劾鬼之类的道经,与北方的楼观道相结合。陶弘景的弟子王远知在北朝齐代就受帝王恩宠,他利用这种政治影响从南方跑到北方并积极传道。人隋之后,王远知又得到了隋炀帝的殊宠,对茅山宗在北方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隋末唐初,对政治形势洞若观火的王远知抓住机遇,密告李渊、李世民受命之符,接着在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争夺帝位的斗争中正确地站到了李世民一方,支持李世民,从而在唐代同样受到了非同一般的恩宠,这进一步促进了茅山宗在唐代的发展,为唐代形成以茅山宗为主流的道教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也巩固了上清法作为道教上品道法的地位。王远知之后,他的弟子潘师正,再传弟子司马承祯、吴筠在道教理论方面都有巨大的建树。王远知曾师事重玄名家臧兢,这影响了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促使他们往重玄学方面进行研究而且颇有成就。从陶弘景时起,灵宝经法、正一法也渗入茅山宗中。不过,由于司马承祯、吴筠、李含光顺应道教时势的发展,茅山宗在唐代修炼术的重点逐步转向了金丹术。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是道教的主流。茅山宗的许多宗师都是出自世家大族,有比较高的文化修养,熟谙政治,身在教门,但仍然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政治。他们思想比较开放,较少宗派门户之见,能融会诸家,积极进行道教理论的综合创新。这使得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茅山宗讲究身心的保养修炼,修炼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辅之以服气、辟谷、导引、按摩、服药饵等方法。茅山宗道士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组织制度比较健全。他们多自称三洞弟子,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不少道士长于著述。上述因素使得茅山宗人才辈出,香火不断。中唐之后,茅山宗有所衰落,入元之后虽并人正一道,但仍以小宗传承不绝,直至近代。

云散家家月,花开处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