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精英教育全书:怎样培养未来的精英
19740200000007

第7章 注重科学教育,永远充满活力(6)

各种各样的学监从一年级起就在密切地观察每一位学生,最大的联合公司,比如“通用汽车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埃克森公司”、“国际电报电话公司”、“洛克希德公司”等也都派人去研究学生的业务素质和个人素质。三年级开始后,各大公司就安排那些他们打算录用的学生的活动。最有才赋的学生往往是由公司出钱派往国外去实习,在那里他们要熟悉世界各大研究中心和生产基地的情况,熟悉公司设有的子公司,像日本或西欧国家那样的未来工作环境。通常在这样的观光之后,不久前还以“嬉皮士”外表而自命不凡的大学生们就穿上了在最时髦的上等厂家订做的花呢制服,这些服装和旅行一样,均由各大公司支付款项。除此而外,被选中的学生可以在豪华的饭店使用公司的账户或信用卡,也就是把用餐费用记到公司的帐上。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散发着散文诗般的温馨,可这一切对公司来说是值得的,因为“智力是利润的源泉”。此外,这种关怀也会引起未来经理对公司的感激之情,能把他们吸引到公司里来。这种方法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感到,他们进入了一个实力雄厚的新家庭,受到这个家族的珍视和关怀,而这些公司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保持对商业的忠诚,并为此而顽强地工作。

哈佛大学是哺育美国社会精英的学府,在这所高等商业学府中,传授的是美国的价值观念,至于文化、人性、嗜好和情感,则居于次要位置,其中最后一点几乎荡然无存。未来的经理们应当成为分析研究专家,他们既无所畏惧,又残酷无情。哈佛大学的毕业生首先要创造的是金钱和功名,为了这些理想,往往需要牺牲掉普通人所具有和珍视的一切,即,爱情、妻子、儿女、手足之情,以及心中的“自我”。

商场是残酷无情的,它要求人付出一切。竞争系统选择了商人,迫使他们变得残酷无情,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绝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培养未来的精英们去拼搏,他们在拼搏中不得不全力以赴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这包括智慧、机敏、大度、贪婪、斯文、狡诈、禁欲主义和无异于自戕的残酷。毫不奇怪,哈佛这些商业缪斯的子弟彼此都相当残忍,因为如果有谁经受不住长年残酷无情、疲惫不堪的竞争,他就不得不从跑道上退下来,即使他已接近终点,也是一样。要想坚持到底确实非常不容易,特别是在没有百万富翁的家产情况下更是如此。被哈佛大学刷掉,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全部希望的毁灭和终生的不幸。这就像是已感到自己榜上有名,并品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体验了痛苦和成为富翁的幸福,……可突然间,又从未来佼佼者的行列中落入失败者的圈子里,有什么还能比这更糟的呢!的确,“痛苦属于被战胜者!”此话一点不假。从摩天大楼跳下来的那一幕就是一例,在哈佛大学校园内,自杀是家常便饭,更不用说是精神分裂和重病缠身的学生了。

对于那些顺利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人来说,光辉的前程即刻展现在面前,根据经理服务等级、公司规模、业务发展的状况、个人的工作成就等,经理们的收入很快发生变化。如在年销售额20多亿美元的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可达40万美元,大型跨国公司的经理年收入可达100多万美元;而哈佛大学教授的年收入为5万美元,国会议员和最高法院法官的年收入为6~8万美元,可见差别之大。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优秀的管理人才是供不应求的,这就是为什么围绕著名私立学校的毕业生和才华横溢的大学应考生进行的激烈争夺战越演越烈,为什么那么多聪明灵慧的大学生挤破了头、拼了命也要进哈佛大学!

不强调分数,但有严格的评分方法

在哈佛学习,学生的负担看上去并不重。哈佛不强调分数,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提倡无压力状态学习方法。哈佛法学院院长克拉克在开学典礼上说:“哈佛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地方。不要为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感到不安和紧张。我相信你们大家都能毕业,尽管学习是严酷、艰苦的。万一你们当中哪一位不幸未能毕业,那不是你的错,而是我们的招生人员眼神有误……”

可进哈佛的都是尖子学生,他们本身就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学生的压力很大,但这往往不是老师施加的压力。哈佛的教学方式与国内不同,是启发式的,老师讲完了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

进了哈佛,并不是就进了保险箱,你不竭尽全力去拿下那些规定的学分,就会被甩出来。事实上,确实有5%~8%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无法顺利毕业。究其缘由,是哈佛有一套严格的评分方法。

评分法是产生竞争激烈现象的主要根源之一。因为评分用一种强制性的分配方法,将分数分成四等:I,Ⅱ,Ⅲ,Ⅳ。最高的一等I是优秀;Ⅱ是良;Ⅲ是及格;Ⅳ是不及格。

哈佛商学院这种强制性的评分方法,使每个班有10%的学生得不到“良”以上的成绩,其中的部分学生要被迫退学。

每个班成绩最好的10%~15%的同学得I;成绩中等的70%~80%的人得Ⅱ;成绩差的10%~15%的人得Ⅲ。得Ⅳ的人属极个别,但他们仍潜在地影响着其他同学的成绩。一般来讲,课堂发言占分数的25%~50%,其余的根据考试成绩和论文进行评分。

申请第一学年的奖学金,也加剧了HBS的竞争。许多成绩好的10%~15%的同学,都为这个目标奋斗,因为这不仅代表他们本身有能力获得奖学金,而且这能引起暑假高薪招聘人员的注意,特别是一些咨询公司。从波士顿咨询公司以及其他公司来的招聘信,都涌向奖学金获得者,其他人虽然也有在这些部门工作的机会,但自然是在获奖学金的同学被挑选了以后。

HBS的学生特别怕谈到分数,因为每个人确确实实有可能不及格。当然,如果你努力的话,大约97%的人不会不及格。

这样一种强迫性的评分方法,有时会在学生中造成敌对。这种敌对尤其表现在美国籍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留学生们说,在第一学期的若干课程中,他们处于特别不利的地位。1993年哈佛商学院的一次调查表明:留学生在市场营销课中勉强通过这一评分等级的占96%,1994年的调查令人吃惊地揭示出,至少有10个一年级留学生,从同班同学那里收到过含有敌意的匿名信。

一封匿名信中这样写道:“滚回你那卑贱可怜的小国去吧,别来惹我们。”

另外,用哈佛商学院学生们的话来说,总是有“撞上布告板”的危险,即因考试不及格而退学。如果你第一年评分的45%是勉强通过,那么你实际上是处于留校察看期,大约有3%的一年级学生和1%的二年级学生遭此厄运。

由于课堂参与情况占一个学生评分的25%~50%,一个班的90名学生之间,会存在大量的互相捉弄的把戏。如有人会在你毫无防备的大庭广众之下,发表一针见血的小评语;在损害某个同学的情况下赢得分数的事也并不少见。但同时,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幽默的事情,例如,每到周末,一部分学生就把“粉红色的猪”一奖,奖给该周那位在课堂上作评论时给人留下最好印象的学生;同时,也把“鲨鱼奖”颁给该周作出最糟糕评论的学生。

几年前毕业的克里斯蒂安·C·约翰逊,回忆起一个学生某天因滑冰事故,而拄着拐杖姗姗来迟,有个学生便从后排喊到:“马丁,你可以在课后还我拐杖。”该学生因此而获得了那一周的“鲨鱼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