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19738700000012

第12章 外国政治史(5)

21.中央集权的李氏朝鲜

李氏朝鲜是朝鲜武将李成桂创建的封建王朝,首都汉城。李成桂是王氏高丽的大将,因抗击倭寇屡建战功而闻名。1388年,高丽政府派李成桂率军攻打明朝的辽东,李成桂反对进攻明朝,率兵从鸭绿江返回京城发动政变,1392年,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是为李氏朝鲜,首都从开京迁至汉城。李氏朝鲜建立后积极进行田制改革。在李朝建立前,地主阶级中的改革派便已提出改革田制的科田法,即没收私人田庄,登记全国土地,然后将土地分给地主阶级(不分给农民)。李成桂建国后,支持科田法,使科田法得到顺利推行。科田法起到限制土地兼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由于土地关系得到调整,加之国内政局稳定,因而使李朝初期经济、文化得到高度发展。15世纪时,全国土地面积达170万结,比前一世纪高丽王朝时增加一倍。

农业上实行轮作制,水稻由直播改为育苗插秧法,并实行深耕、压绿肥耕作技术。手工业和l商业也有新的发展。李氏朝鲜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国王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国王之下的文武官僚是特权阶层,被统治阶级分为良人(一般平民)、身良役贱、奴婢和贱民,被统治者身份低下,处境恶劣。15世纪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科田法日趋紊乱,私田逐渐增多,广大农民失地破产而成为流民、佃农或奴婢。15世纪末,李朝统治日趋腐化,不断发生党派之争,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因此,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当此时,日本侵略势力伸入朝鲜半岛。1592年,日本侵略军158000人在釜山登陆,朝鲜人民奋起抗战,发生有名的壬辰卫国战争,明朝政府派军支援,经过中朝人民的努力奋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保卫了朝鲜的独立。但由于日本的侵略,使朝鲜受到严重破坏,耕地面积和人口大大减少。到17世纪,朝鲜又遭到满洲贵族的侵略,1637年,朝鲜被迫降于后金(清),从此,李氏朝鲜长期屈从于清朝。

22.外族治印的莫卧尔帝国

14世纪,在中亚兴起突厥化了的蒙古贵族帖木儿所建的帖木儿帝国。15世纪以后,帖木儿帝国分裂,帖木儿的子孙及部将割地自立。帖木儿的六世孙巴布尔(1482~1530)统治中亚的费尔干纳地区,后被逐出中亚,占领阿富汗,以喀布尔为据点向外侵略。1526年,巴布尔进攻印度北部,灭德里苏丹国,统一北印度,建立莫卧尔帝国。“莫卧尔”乃“蒙古”一词的音转,因巴布尔自称为蒙古人后裔(实为突厥人),故史称其国为莫卧尔帝国(1526~1858)。莫卧尔帝国存在332年,是印度人民受外族统治时间最长的一次。在巴布尔之孙阿克巴(1556~1605)统治时期,进行政治改革,史称阿克巴改革,此时帝国达到全盛,国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领土除南印度外,整个半岛均被统一。莫卧尔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皇帝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将大部土地分封给伊斯兰贵族作为军事采邑,称“扎吉尔”,受封者称“扎吉达尔”。此外,在边远地区和山区还保留着占有世袭土地的印度教王公和部落首领,称此类土地所有者为“柴明达尔”。莫卧尔帝国时期,印度农民仍过着农村公社生活,农民通过公社向国家、领主和王公们交纳赋税和地租。当时,城市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城市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在封建王朝压迫下,农工商业都受到压抑,广大劳动人民备受压榨,因此劳动者反封建斗争十分激烈,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往往表现为教派运动,如虔诚教派、马赫迪教派、锡克教派等。早在16世纪初,西欧殖民主义者,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已侵入印度,对印度进行残酷的掠夺,更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在奥朗则布(1618~1707)当政时,实行迫害印度教政策,使国内矛盾更加激化。奥朗则布死后,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皇位争夺的内讧,各地总督又纷纷独立,伊朗和阿富汗相继入侵,这一切导致莫卧尔帝国的衰落,这时,英国殖民者加紧对印度的进逼。1765年,英军击败帝国军队,帝国向英方投降,自此,印度落入英国之手。1857年,英政府放逐莫卧尔帝国的最后君主,莫卧尔帝国灭亡,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23.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是7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封建大帝国。在西方称“萨拉森帝国”,在中国唐代称之为“大食”。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在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的旗帜下统一起来。此后,自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时期(634~644)起,以“圣战”为号召,大规模地进行对外战争,同时向半岛北、东、西三个方面扩张,先后将西亚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利比亚并人阿拉伯的版图。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奠定了现代阿拉伯世界的基础。伊斯兰教在征服过程中传播各地,帝国的首都从麦地那先后迁至大马士革和巴格达。

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倭马亚王朝,中国历史上称之为“白衣大食”。

阿拉伯国家的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统治时期(656~661),统治阶级争权夺位的斗争激烈,伊斯兰教分裂。内战中,哈里发阿里被刺。661年,倭马亚家族出身的叙利亚总督摩阿维亚继任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661~750),定都大马士革。

从此,哈里发的职位改为世袭。该王朝初期,镇压了伊朗、伊拉克的什叶派和哈瓦立及派,统治得以巩固。进而在“为安拉而战”的口号下,继续向外扩张,形成横跨欧亚非的封建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哈里发集政治、军事、法律和宗教的最高权力于一身。该王朝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土地国有制,只有安拉的代理人哈里发才有权支配。境内各族人民受到残酷压迫和剥削,曾多次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亦颇激烈。750年穆苏里姆起义推翻了倭马亚王朝,但胜利果实为伊拉克大封建主阿布·阿拔斯篡夺,自立为哈里发,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即中国史书所称的“黑衣大食”。将首都从大马士革迁至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统治的主要社会支柱为伊拉克和伊朗的封建贵族。在政治上采用伊朗的政治制度,实行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其土地制度为占优势的国家所有制与有条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存,后逐渐变为私产。阿拔斯王朝前期,为帝国的极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均有所发展,出现许多商业城市。巴格达不仅是帝国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中心,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亚、非、欧之间,中国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亦均有阿拉伯商人的往来。阿拔斯王朝的强大建立在对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之上,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错综交织,尖锐复杂。劳动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处境十分悲惨,反抗斗争接连发生,以巴贝克起义规模为最大。与此同时,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统治,帝国实力衰败,渐趋瓦解。1055年,巴格达被来自中亚的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哈里发只保有宗教首领地位,阿拔斯王朝已名存实亡。1258年,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杀哈里发,王朝告终,帝国遂亡。

24.侵略成性的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人是古代游牧民族突厥人的一支。12世纪,由中亚迁入小亚细亚一带,臣服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鲁姆苏丹国,他们和当地居民融合以后,逐渐形成新的民族。“土耳其”一词,乃突厥的变音,即指小亚的突厥人和亚美尼亚人等土著居民融合形成的土耳其民族。13世纪中叶,鲁姆苏丹国遭到蒙古人的侵袭而迅速瓦解,土耳其人在酋长奥斯曼一世率领下,打败周围各部落,1290年宣布独立,建立公国。1300年统治者自称苏丹,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326年,从东罗马帝国手中夺取布鲁萨城,作为首都。此后新国家就以创始者的名字命名为奥斯曼帝国,而在国内居于统治地位的居民就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人。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国家,苏丹集军、政、宗教大权于一身,实行土地国有制,把绝大部分土地作为采邑,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给封建贵族,诱使他们为得到采邑和战利品,去和异教徒进行“圣战”,因此这个国家极富侵略性。它依靠强大的骑兵和步兵,不断发动对外掠夺战争,占领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全部领土,并将侵略矛头指向巴尔干半岛。1362年攻占君士坦丁堡西边的亚得里亚堡,不久迁都于此,切断君士坦丁堡和巴尔干半岛各国的联系,使东罗马帝国陷于孤立。1389年科索沃战役中,土耳其打败巴尔干各国联军;1396年尼科堡战役又打败欧洲各国联军,征服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地区。1402年安哥拉战役中,土耳其人受挫,内部又发生人民起义和统治阶级的内讧,暂时停止对外扩张。后经充分准备,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东罗马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1491~1566)统治时,继续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巴尔干半岛的贝尔格莱德(当时属匈牙利)和亚洲的亚美尼亚、叙利亚、伊拉克、也门,以及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使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封建大帝国,同当时西方的西班牙殖民大帝国遥遥相对,在世界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帝国对东部地中海的控制和重税政策,成为促使西欧各国寻找直达东方新航路的原因之一。帝国的征服和掠夺,以及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经常激起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严重阻碍了被征服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独立发展。东南欧各国在反抗土耳其入侵的斗争中,不断形成各种形式的反土耳其联盟。16世纪后期,土耳其国内的人民起义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大大削弱帝国的统治力量。1569年土耳其进攻阿斯特拉罕,被俄国打败;1571年勒颁多大海战,土耳其舰队被西班牙和威尼斯联合舰队击败,迫使土耳其停止大规模的对外侵略。17世纪以后,国内外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奥斯曼帝国,逐步转化为欧洲各列强争夺宰割的对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参加同盟国作战而导致失败,国内危机加深,不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22年,奥斯曼帝国被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所推翻。新政权废黜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帝国告终,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1923年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25.西欧之王的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是日耳曼人的法兰克族在高卢(今法国一带)建立的早期封建王国。法兰克人原住在莱因河下游一带,处于氏族社会末期。3世纪后,开始入侵罗马高卢地区,他们也曾以罗马同盟者和雇佣军的身份定居在高卢东北部。在“民族大迁徙”过程中,逐步深入高卢内地,形成两大部落联盟,居住在莱因河中游地区的“里普阿尔法兰克人”(意即“沿河法兰克人”)和居住在北海沿岸一带的“萨利克法兰克人”(意即“滨海法兰克人”)。486年,萨利克法兰克人部落首领克洛维(465~511)消灭西罗马帝国在北高卢的残余势力,统一法兰克人各部落,建立法兰克王国,法兰克国家从此开始墨洛温王朝的统治。496年,法兰克人皈依罗马基督教,得到西欧教会支持,逐步变成西欧最强大的国家。法兰克人在征服高卢过程中,由氏族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法兰克国王、贵族、亲兵、教会和罗马高卢奴隶主占有广大地产,形成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生活在原来土地上的隶农、奴隶和残余的自由农民,逐步转化成农奴;广大的法兰克自由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公社(马尔克)之中。法兰克王国封建制的最后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封建化过程,其主要内容是公社土地转化为自主地,被封建主逐步兼并,自由农民沦为农奴。这一过程是从6世纪下半期开始,通过“委身式”(自由农民委身于封建贵族)、查理·马特采邑改革和“特恩权”(封建贵族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的行政、军事、司法和财政等特权)的授予等步骤,到9世纪初基本完成。在封建化过程中,751年,墨洛温王朝为加洛林王朝取代。800年,加洛林王朝第二代国王查理由教皇加冕称为查理曼,即大帝之意,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全国分成三部分,是为法、德、意三国的雏形。标志着法兰克王国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