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19738400000035

第35章 外科杂病治疗强(2)

七、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包括乳腺小叶、乳腺导管、间质等增生的疾病。临床上常分为生理性的与病理性的两类。有的学者提出,这两类的病理都与卵巢激素有关:其本质都是导管,腺泡以及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两者之间的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移行改变。为此建议分为乳痛症、小叶增生、纤维腺病、纤维化、囊性增生等5型。这种分型比较符合临床。乳腺增生症的病因主要是卵巢功能的失调,即黄体功能不足,孕酮分泌减少,使雌激素的水平相对过高所引起。中医统称为“乳癖”,认为多由气郁痰凝、冲任失调等所致。

【诊查要点】

1.妇女在月经前2~5天内,双乳有轻度发胀或疼痛为正常现象。但胀痛较剧,时间更长,经前更觉明显者,则常为病态。经来时胀痛消失,在一侧或双侧乳房内可扪及结节样增生组织,质软。经后结节消失者,一般属乳痛症型小叶增生症型。其特点是疼痛较重而肿块软,经来自消。

2.肿块呈片状,质韧,疼痛虽有而不剧烈者,常为纤维腺病型,肿块质韧,经后并不变软则可能为纤维化型,有的肿块更硬如软骨状者又称硬化性乳腺增生症。囊性增生常发生在35岁以后,有无数小囊集成的锥体形肿块、大如乒乓球的囊肿,在我国较少见。

3.患者常伴有胸闷、嗳气、性情急躁、易动肝火以及痛经、月经不调、白带清稀、腰酸背痛等症。

4.如乳房部疼痛剧烈,牵涉肩背,而且咳嗽、深呼吸等使疼痛加剧时,要检查同侧肋软骨,如在同侧第3、4、5肋软骨上有明显压痛时,则为肋软骨炎或乳腺增生合并肋骨炎。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肝郁气滞经前乳房胀痛,结节性肿块质软,随月经周期与喜怒而消长,胸闷肋胀,或伴有月经不调者。

治法:疏郁理气。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6克,当归、赤芍、白芍各10克,青皮、陈皮各10克,香刚郁金、川楝子、延胡索、荔枝核、橘核各10克。

加减:脾气急躁,加丹皮、黑栀各10克。

疼痛甚者,加全蝎3~5克。

胸闷肋胀,加薤白10克,全瓜萎10克。

便秘干结,加昆布10克,全瓜蒌30克。

月经不调,加生熟地、川芎各10克。

(二)冲任失调乳房胀痛,肿块较韧,腰酸背痛,白带清稀,诸症经前加重。

治法:调理冲任,补益肝肾。

方药:二仙汤合肾气丸加减。仙茅、仙灵脾、熟地、枸杞子、白芍各10克,当归、青皮、陈皮、橘叶、橘核各10克。

加减:偏肝肾阳虚,加鹿角片、巴戟肉各10克。

偏肝。肾阴虚,加女贞子、墨旱莲各10克。

肿块偏硬者,加白芥子、山慈菇、大贝母各10克,牡蛎30克(先煎)。

(三)淤痛夹杂合并肋软骨炎者。疼痛加剧,痛点固定,牵涉肩背,咳嗽深呼吸时均加重。

治法:化淤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归尾、赤芍、川芎、生地各10克,青皮、陈皮、郁金、香附、三棱、莪术各10克,炙全蝎3~5克。

二、外治

阳和解凝膏外贴,5日换一次。

药物胸罩。

三三、中成药

逍遥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橘核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小金丹每次1.5克,每日2次。

乌鸡白凤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根据临床经验,治疗乳腺增生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治疗中应注意月经周期。经前为激素紊乱时期,乳胀、肿块等症状均较重,治疗应以此段时期为重点,观察疗效亦应以这段时期的症状为准。经后则激素趋于静止平稳状态,绝大部分患者在经后,疼痛转轻或消失,肿块变软或消失。因此,月经来潮后至排卵前的一段时间除个别患者外,均可暂时休息一段时期以调剂患者服药之苦,如患者愿意继续服药,则经后血海空虚,以肾阴不足为主,治疗上可以调补肝肾。患者经治疗后经前症状已完全消失,肿块亦变软,则应连续在经前治疗半个月,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

2.由于月经后(月经干净后1周以内)是乳房的一切增生活动静止的时期,因此,乳房的检查,如肿块的扪诊、钼靶x线摄片、冷光透照、B型超声波检查以及红外热图像检查等,均应在这期间进行,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印象。

3.乳腺增生因病程较久,已经发展到纤维腺病阶段,这时,纤维组织较多,肿块质地已较坚韧,即使在经后1周内检查,肿块只能转软,不能完全消失。只要定期检查,亦并无多大危险,可以告诉患者。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弥勒佛三次,上桂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八、男性乳房发育异常症

男性乳房发生异常性发痈,称男性乳房发育异常症,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中医称为“乳疬”。男性本身产生的雌激素,由肝脏灭活并由睾丸产生的睾丸素所中和,因此平时并不产生任何作用。如肝脏有病,失去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或者睾丸有病不能产生睾丸素,或年老睾丸素明显减少等原因,引起了雌激素相对过高,导致乳腺的发育。中医则认为此症系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所致。

男女儿童在10岁以下,于一侧或双侧乳头下有结节出现,有轻度疼痛,称儿童乳房发育异常。亦为肾气不足所致。

【诊查要点】

1.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一般发生于一侧,偶见双侧,有轻度压痛或胀痛。

2.男性患本症常有三种情况:结节型,即在乳头下扪及一结节,有轻度疼痛及压痛;弥漫型,即整个乳房胀大,如少女发育状,乳晕下无明显结节可扪及;少女型,即乳侧乳房均肿大,犹如少女。临床上以结节型最多见,少女型则常因睾丸肿瘤等引起,同时可有发音较高,缺少胡须,阴毛按女性分布等特征。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肾阳不足痰气内结,乳中结核,皮色不变,面色晦暗,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

治法:温阳化痰。

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各10克,鹿角霜20克,当归、熟地片各10克,官桂5克,仙茅、仙灵脾、巴戟肉各10克。

(二)肾阴不足气滞痰凝,乳中结核,压之微痛,心烦胸闷,失眠多梦,苔淡尖红,唇有齿印。

治法:滋阴化痰。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各10克,女贞子、黑旱莲各10克。

肾阳不足,肾阴不足两型加减:

胸闷肋痛,加青皮、橘叶、橘核各10克。

疼痛较甚,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

肿块较硬,加大贝母、白芥子各10克。

二、外治

阳和解凝膏外贴,5日换1次。

三、中成药

橘核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小金丹每次1.5克,每日2次。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三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文殊菩萨一次,上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九、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腹痛”等范畴。认为本病是在情绪、饮食等因素作用下,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内蕴、壅结脾胃所致。

近年来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尤其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出血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增多。因此,临床上应引起警惕,一般经中医治疗一二,症情未见减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未见好转者,均宜采用手术治疗。

【诊查要点】

1.腹痛多为突发,常在酒席宴会进食荤腥过多以后发生。疼痛局限于上腹,由于胰腺炎症部位的不同而可左上腹、右上腹或全上腹疼痛。疼痛性质以持续性为主,或有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阵发加剧。剧痛者如刀割,甚至因疼痛而出现休克。

2.多数患者有放射性痛,根据胰腺病变部位不同,可向右肩右腰(胰头病变)、左肩左腰(胰尾病变)或腰背部(全胰腺病变)放射。

3.多数患者伴恶心呕吐,吐后疼痛常不能缓解,有炎症渗出液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

4.一般的胰腺炎均有发热。而寒战、高热、休克患者常提示为严重的急性胰腺炎,如急性坏疽性胰腺炎、出血性胰腺炎。

5.同时出现黄疸的病人,提示为胆道疾患引起的胰腺炎,或胰腺炎症已引起奥狄氏括约肌水肿。

6.上腹中部偏左常有压痛。但胰腺为腹膜后脏器,压痛没有自觉疼痛明显。

7.起病后6~8小时,测定血、尿淀粉酶,如增高(病初时以尿淀粉酶为敏感)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如有腹腔渗出,则腹腔渗出液中淀粉酶增高,则可确定诊断。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

1.气滞型症见口苦咽干,痛在上腹牵连两肋,热象不显,苔薄白,脉弦紧。常因饮食或情绪诱发。此型症如胃炎,故又称胃病型。多见于轻症的水肿型胰腺炎,常由奥狄氏括约肌痉挛引起。临床上常与胃炎混淆而未能确诊。

2.湿热型症见胸闷心烦,口渴但不欲饮水,发热或有寒热往来,腹痛遍及右上腹或上腹,常连肩背,尿少、便秘或现黄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此型多见于水肿型胰腺炎或并发胆囊疾患,可称为胆囊型胰腺炎。

3.实火型症见发热不恶寒,口干,渴喜冷饮,上腹剧痛放射至腰背,腹胀痞满拒按,大便燥结,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或腻,脉弦数有力。此型多见于重症水肿或出血性胰腺炎。因常有炎性渗出液刺激腹膜,引起肠麻痹而腹胀痞满,故亦称为腹膜炎型胰腺炎。

(二)治法:疏肝和胃,通腑泄热。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0~15克,黄芩、枳实、半夏、白芍各10克,大黄10~15克(后下)。

分型加减:气滞型,加木香、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

湿热型,加茵陈30克,山栀10克,龙胆草3~10克。

实火型,加黄连3~10克,银花30克,连翘12克。

症状加减:呕吐,加陈皮、竹茹各10克。

痞满,加厚朴、薤白各10克。

便秘,加芒硝10~15克(冲服)。

(三)慧缘效验方:

1.清胰汤一号:适用于表现有肝郁气滞、脾胃蕴热,以及便结腑实之各类型的急性胰腺炎,有疏肝理气、清热燥湿、通里攻下的作用。柴胡15克,黄芩、胡黄连、木香、延胡索各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15克(后下),芒硝10克(冲服)。

2.清胰汤二号:适用于并发胆道蛔虫的急性水肿型胰腺。有疏肝理气、清热杀虫、通里攻下的作用。柴胡15克,黄芩、胡黄连、木香各10克,白芍15克,槟榔15克,使君子、苦楝根皮各15~20克,芒硝10克(冲服)。

二、针灸治疗

体针:足三里、下巨虚、中脘、三阴交。

呕吐:加内关、阳陵泉。留针,强刺激。

发热:加曲池、合谷。留针,强刺激。

耳针:胰、胆、神门。

三、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心佛三次。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十、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与中医记载的“蛔厥”非常吻合。认为系脏寒而胃热,蛔不安而上逆于胃,疼痛呕吐,吐剧则吐出蛔虫。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道蛔虫症的发病率已逐年下降。但广大农村仍有大片未脱贫地区,卫生状况仍不能在近期内得以改善,胆道蛔虫症的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仍未消除,胆道蛔虫症仍可能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病种,中医中药治疗仍然为其主要方法。为此,胆道蛔虫症仍不失为急腹症的一个病种。

【诊查要点】

1.突然发生剧烈腹痛,有钻顶感。疼痛部位剑突下偏右为主,疼痛缓解后如常人。

无并发症的胆道蛔虫症局部无明显体征,因而有“症状严重,体征轻微”的特点。

2.恶心呕吐在腹痛后发生,吐剧者可吐出胆汁及蛔虫。

3.寒战、高热、黄疸、局部腹肌紧张、压痛明显者,则为并发胆道感染或胆囊炎,如全上腹或左上腹压痛,则可能并发胰腺炎。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本病属寒热错杂之证。早期表现多偏于寒象,症见面白,四肢发冷,腹痛喜按,得热而减,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紧。发生感染后则偏于热象。

治法:安蛔止痛,驱虫通腑。

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10~15克,川椒3克,槟榔、苦楝根皮各30克,生大黄10~15克(后下)。

加减:偏寒,加细辛、干姜各3克,或制附片10克,桂枝3克。

偏热,加黄连3~6克,生山栀10~15克。

吐剧,加木香10~15克,延胡索10克。

便秘,加芒硝10~30克(冲服)。

黄疸,加茵陈30克。

二、中成药

乌梅丸10~15克。先服浓糖水一杯,半小时后服药。

三、慧缘效验方

醋100毫升加温水100毫升顿服,或醋中加花椒少许,加热煮开后,除去花椒顿服。

槟榔粉8克,生大黄粉、黑白丑粉各4克,以蜜加温调和分数次在1~2小时内服完。儿童用量酌减,如驱蛔则加服驱蛔药。

四、针灸疗法

体针:足三里、支沟、阳陵泉。

痛甚:加劳宫;呕吐,加内关;发热,加合谷;便秘,加照海、腹结。

耳针:交感、神门、胆、肝。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普贤菩萨一次,上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十一、慢性前列腺炎

:本病属于中医“精浊”范围。原因有房劳过度,肾火易炽,精关不固;或房室不洁,湿毒侵袭;或欲念不遂,精血淤阻所致。

【诊查要点】

1.排尿不适,或有不同程度尿急、尿频、尿热、尿痛。

2.会阴部或直肠有不适感或隐痛,疼痛可放射到腰骶部、耻骨上、睾丸或腹股沟等处。

3.尿道常有乳白色分泌物溢出,尤其是在大小便终末时滴出。有时可见血陛分泌物。

4.直肠指检:前列腺正常、稍大或稍小,表面不规则,可有结节,并可有轻度压痛。

5.前列腺液检查,可见有大量的脓细胞,卵磷脂小体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