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有产者启示录
19736600000004

第4章 两声枪响(2)

从通知内容看,当地政府对于民营企业仍然可能存在的隐患,以及突发事件的后续影响,有着极高的警惕性。通知要求坚决查处私藏枪支弹药行为,集中排查涉及民营企业的矛盾和问题,并强调增强保护民营企业家意识,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市委书记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

23日,由运城市市委书记黄有泉主持,在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召开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及有关单位参加的李海仓治丧现场办公会,成立了李海仓同志治丧委员会,并安排了具体的工作事宜,明确了具体分工。

治丧委员会主任由运城市委书记黄有泉担任;副主任由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会长边鸣涛,山西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邓永武同志,运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领导同志,闻喜县县委书记董鹏翔、县长荆青莲同志担任;成员由闻喜县四套班子全体成员,东镇党委书记、镇长,海鑫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董事长辛存海同志组成。

另由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孟福贵总牵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水成,市委常委、秘书长张建合,市人大副主任焦阳生,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李玉燕,闻喜县委书记董鹏翔,县长荆青莲具体负责,成立治丧工作机构,下设五个工作组:

1.会务组:以县人大为主,由市人大副主任焦阳生牵头,县人大主任史炳仁及有关人员参加;

2.接待组:以市、县政协为主,由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长李玉燕牵头,县政协主席王延平及有关人员参加。

3.宣传材料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水成牵头,市委副秘书长张玉忠、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罗俊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红可及有关人员参加:

4.保卫组:由县委副书记张英生牵头,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仕伟,县委常委、武装部长罗创业及公安部门负责人参加;

5.安全生产组:由县委副书记李晋学牵头,县人大副主任许月旺、副县长曹秦峰及海鑫公司有关负责人参加。

如此阵容的治丧规格,在东镇的历史上恐怕从未有过,可见民营经济在内地的生命力所在。

最后,经治丧委员会研究,定于2003年元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日)在海鑫公司办公大楼前举行追悼会。追悼会由市人大主任陈永信主持,县委书记董鹏翔读唁电并宣布前来吊唁的单位及领导名单,市委书记黄有泉致悼词。

1.24社评

接受总部指示,《中华工商时报》驻山西的记者于22日晚连夜从太原市赶往闻喜县东镇的海鑫集团。23日在该地做了深入的采访,并于当晚发回消息。

24日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报道了李海仓一案的详情。

李海仓案大白

【记者王秋君张华钰23日山西闻喜报道】李海仓被害案有了基本明确的说法。据运城市工商联王会长说,有关方面认定李海仓的被害是因为凶手敲诈勒索未遂而致。而警方的调查依然在进行之中。

今天上午11时许,前来吊唁的社会各界人士在李海仓的遗像面前鞠躬,敬献花圈,许多没有办法进入吊唁会场的当地群众则长久地伫立在大门外,默默地向里观望着,怀念着这位曾经让他们走上通往富裕生活之路的闻喜老乡。

工人们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们的董事长:一个和善的人,好企业家,有魄力,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把一个小焦化厂搞成了现在这样的规模,不简单。在整个山西,像这样的企业家能有几个?

海鑫的一个车间主任说:总经理这几年给社会做的贡献太大了,不仅在闻喜县,就是整个运城地区也是无人能比的。他为人和善,总是以为,自己凭良心公公道道做生意,问心无愧,所以从来不去考虑自己会得罪什么人,有什么仇家。经常在厂里工作到深夜一、两点了才回家,办公大楼里也几乎没有什么保安,谁想到结果会是这样呢?

据说22日是海鑫集团一个新的高炉建成试火之日,原定当晚8点试火,结果出了这样的事情。

据李海仓办公室外间的工作人员回忆出事时的情况说,当时有个叫冯引亮的东镇人找李谈事情。由于都是本地人,且冯当年在闻喜县也算富户,跟李海仓也有往来,就没有阻拦。

工作人员回忆说,冯进入李海仓的办公室后就坐在李海仓的工作台上,然后两个人争执了起来,冯掏出准备好的自制猎枪射杀了李海仓,然后举枪自杀。这都是短短几分钟之内的事情。由于当时只有他们两个人在室内,所以具体的细节没有人看到。

工作人员只是根据他们传出室外的争吵声来做出这些判断的。

而争吵的根由则是冯引亮当年卖给李的一块地皮。

20世纪90年代初,冯引亮曾在当地办有一个造纸厂,生意还算可以。至今当地人对冯引亮的描述仍然是:那是一个富户。后来国家明令禁止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开办,冯引亮的造纸厂被迫关闭,将他的厂地卖给了李海仓。李在这块场地上建了一个小焦化厂,生产燃料供自己集团使用。而冯引亮则在外地先后办了几次小厂,最终蚀本而归。据说后来冯举家搬到了山西省城太原,近几年又在股市赔得一塌糊涂,遂产生了向李海仓勒索的念头。

据知情人透露,冯引亮曾多次以“厂地当时卖得太便宜,需要再行补偿”为由向李海仓索要巨款,遭李拒绝,从而产生了杀人念头。

对于冯行凶的动机,也有人这样说:当年冯引亮办造纸厂时,经济实力几乎和李海仓差不多,如今却落得如此破败,要钱是一方面。强烈的失落感和嫉妒心也许是另一个方面。

23日晚,《中华工商时报》召开临时编前会,决定在次日报纸上刊发一篇态度鲜明的社评。

考虑到“上面”对李海仓事件还没有明确的态度,所以社评写完之后,报社决定拿给“上面”看看。经过精心修改,一篇题为《一位民营企业家之死》的社评就发表在了次日的一版显著位置。

社评这样写道:

22日,本报夜班编辑部的热线几乎被打爆了。来自兄弟媒体和读者的电话关心的是同一件事: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山西钢铁大王李海仓不幸遇害。

作为一张致力于报道中国民营经济成长的报纸,除了对这样一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的遇害深感惋惜,同样让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位中国富人的逝去会引起社会大众如此的关注,不同背景、不同读者层面的媒体纷纷对这件事给予充分的注意,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我们看来,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其实不仅仅是李海仓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命运,更多的当是出于对中国的先富阶层生存状态的探询。

文章鲜明指出,在公众对先富阶层的关注中,存在明显的“误读”,说明21多年前的社会价值取向仍在影响着一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对于任何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无论贫穷或者富有。对生命的尊重和善待当是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以对生命的残害来解决问题都是为社会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除此以外,一个民营企业家之死,其中折射出的一个阶层的生存文本,也许更值得追思和反省。

当这些先富者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的走向所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对这个阶层的关注也几乎是必然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更多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公众其实误读了这个阶层,而这种误读即来自于传统观念的延续,也承袭了旧体制下对“私”字的批判和歧视。事实上,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并没有全部消除这些因素对中国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力。也正因为如此,先富阶层的真实生存状态与他们展现于公众面前的形象相去甚远。去年以来的查税风波折射出的仇富心态,不过是富人真实生存状态的一角。

社会公众关心这一事件的原因或许还在于,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生存状态的观察。事实上,学者们对于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有种种的议论,对于民营企业的生存状态有种种的担忧。对于第一代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其个人的命运往往就是企业的命运。李海仓在47岁的年龄猝然而逝,在他身后,他一手创办的钢铁王国将如何承续往日的辉煌,企业命运将面临如何的转折和考验,对与李海仓同时代的民营企业家而言,无疑都是一个特殊的案例。

逝者已逝。看今日之中国,一代民营企业家正走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对于财富的价值判断,也不复往日带着鲜明所有制烙印的偏颇。善待财富和财富的创造者已渐成为自上到下的共识。也即因为如此,今天媒体对一个民营企业家命运的关注渗透着更多积极的意义。这是走进创富时代的中国最值得庆幸的改变。

这篇社评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高炉点火以示悼念

李海仓遇害事件在海鑫人看来,就如“天塌了下来”。这也是海鑫集团的所在地川口村和邻村人的共同感受。

东峪村的村长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22日出事那天,村中正在搞选举,当时正在记选票,现场有近千人。下午3点多钟,我们知道了李海仓遇害的消息,是有人通过手机知道的。现场的人都惊呆了,整个选举无法进行。这是每三年一次的重新选举,但最后没有选出来。很显然这是不言而喻的,大家都跑到海鑫去了。

当初县里有要求,十六大刚刚闭幕,今年又是一个好年头,省、市、县也有要求,要以新的精神面貌建小康,村里本想好好过个红火年,想好好庆祝一番,可海鑫出了这么大的事,弄得红火的情绪都没有了。我们村有很多人都在海鑫上班,我们不敢想李海仓不在了,海鑫集团会怎样。出事那天晚上,村里很多人家,连做晚饭的心思都没有了。

人们都知道钢铁企业的高炉是停不下来的,海鑫出了这么大的事,安全和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与李海仓共同创业的海鑫党委书记辛存海更是悲痛欲绝,同时又心急如焚。为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他以海鑫公司党委书记和常务副董事长的名义写了一封致海鑫全体员工的公开信。

如下:

全体员工:

我们可亲可敬的董事长李海仓同志离我们而去了,几天以来,我们都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各级党委领导和各界朋友对董事长李海仓同志的逝世表示极大的关注和关心,并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全厂职工化悲痛为力量,精诚团结,万众一心,确保公司生产、产品营销、工程建设运行正常,以自已的实际行动和优异的工作成绩来告慰我们的董事长的在天之灵,来报答各级党委和各界朋友对海鑫公司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决心继承海仓同志遗志,把海仓留下来的事业保住、做好;我们一定会把海鑫已定的事业竭尽全力、尽心尽力做好、做大、做强;我们一定要把海仓已规划好的海鑫发展蓝图变成现实。以此来告慰海仓,以此来报答党,以此来报答社会。

海仓同志离我们而去了,海鑫精神不会倒,海鑫的事业不会垮,海鑫的明天,我们一定会把它建设得更好,让各级党委领导和各界朋友放心。

24日,治丧委员会收到了第九届全国政协福利界委员邓朴方、张汉夫等14人发来的唁电,全文如下:

惊悉海仓委员不幸遇难,深感悲痛,谨表深切哀悼,并请转致对家属的慰问。

下午,全国工商联会员部部长刘洪路受全国工商联党组的委托,从北京赶到海鑫集团公司进行吊唁。在海鑫集团公司的二楼会议室,刘洪路部长听取了县委书记及海鑫集团领导关于李海仓遇害身亡的经过和海鑫当前的生产经营情况。25日上午,刘洪路一行在运城市、闻喜县的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公司的新办公楼、海鑫苑、棒材厂、高线厂及炼钢二厂等。

在2003年海鑫集团的生产计划和全年的项目进展安排上,原定新上的项目1380m高炉在1月22日点火。1380m高炉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一座高炉。但由于李海仓的遇害,只好停下。25日,海鑫集团的领导在征得当地领导意见后,决定点火,以此来表达对董事长的悼念。而在李海仓的家人看来,只有用新的工作才能尽快地排挤掉那无尽的哀伤。

连日来,当地的天气也如海鑫人的心情一样,阴云密布。那天晚上,天上下着小雨,李海仓的几个兄弟和海鑫集团的干部,来到1380m高炉前,等待点火。大家的心情七上八下,深怕有一点闪失。如果点火不成功,其后果可想而知。点火的现场没有人说话,按当地的风俗,先敬了香。正准备点火时,不知谁高喊了一声:“董事长到位,点火!”整个过程也就十分钟,1380m高炉一次点火成功,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据当时在现场的人说,点火成功后,雨也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