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有产者启示录
19736600000018

第18章 “三结义”定海鑫霸业

在流通领域穿梭了5年的李海仓,不仅眼界大开,思想变得格外活跃,而且能从每一次经营活动中悟出很多常人看不到的“道道”来。他刚做买卖时,父亲就再三告诫他,要时时刻刻记住中国的一句老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李海仓看来,党的好政策给所有人都提供了致富的道路,能不能做成事,关键就在自己,在自己有没有“道”,而这个“道”必须是光明大道。

李海仓做什么都不爱搞那些小打小闹的事,做就做他个“痛痛快快”。一个不算大的批发部,李海仓把生意做得南来北往,商品无所不包。那一年,李海仓要给江苏海门发运300万斤高梁,急需火车皮。他跑到介休火车站去弄火车皮。对方答应了可以考虑,但需要火车皮的人太多,要用也得往后排。可李海仓掐指一算,得等20天以后。那这笔高梁生意不早就砸在自己手心里了吗?他急得是火上房,成天在车站想办法。一天他听说车站要给全站的职工发电扇,作为给职工的福利待遇,可当地的电扇既没那么多货,同时价格也贵。李海仓知道后,对站上的领导说:“我能给你们搞,保你们满意。”站上的领导听后没太往心里去。李海仓马上回到闻喜,带着车就跑到江苏扬州,两天后就把1000台电扇给拉了回来,以每台低于进价20元给了介休火车站。当时那几天,天气格外热,车站的领导看到李海仓拉来的电扇别提有多高兴了。

可等卸完电扇,才从司机的口中得知,是以每台少20元的价卖给他们的,介休车站的领导不干了,说:“你大老远地帮我们把电扇搞来,我们还不知怎么谢你,怎么还能让你给我们往里搭钱呢?我们这1000来人的大单位,不能让你个人往里搭。”李海仓说:“这几年我也没少给你们添麻烦,这次就算我为站里做贡献了。”

火车站的人都感到过意不去,就连夜加班,给李海仓挤车皮,李海仓的高梁发出去了。但让李海仓贴钱怎么也说不过去,站里的领导一商量,眼下焦炭卖得正好,车皮也紧,干脆给他4个车皮的焦炭,就算给他个补偿。事后大家一致认为,李海仓这人可交,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让你心里舒服。

这4个车皮的焦炭,很快就给李海仓挣了3万。为了高梁准时发运,他宁可贴进去2万元,可到头来他不但没亏,还赚了1万元。而且这1万元是人家愿意让他赚的。贩运焦炭是个好买卖。李海仓一边赚着钱,一边在心里还留了个小九九。

在介休,有个焦炭大王,叫李安民。李安民从介休的义安村起家,他比李海仓正好年长一轮,都是属羊的。由于李海仓常在介休发焦炭,他就经常往李安民的安泰公司跑,并主动给李安民当销售员。有时货发不出去,李海仓就跑到介休车站想办法,帮安泰公司发焦炭,而且从不谈什么回报。这么一来二去的,李海仓就和李安民熟了。李安民对这位热心、朴实、勤奋的小老弟,格外另眼相看。李海仓在安泰公司就是想向李安民多学点东西,拜李安民为师傅。日子长了,李安民看出李海仓的心思,就无保留地把焦炭这行上的事都告诉了李海仓。

山西吃的就是地下的资源,全国的煤炭资源,山西省占1/4,搞焦炭有天然的优势。焦炭的利润还十分可观。有段时间李海仓吃住就在安泰公司,李安民也建议他,与其贩卖焦炭,还不如自己干焦炭。李海仓很真诚地对李安民说,自己也是这么琢磨的。李安民在接受我采访时说:”李海仓的脑子是出奇地好使,胆子大,会搞关系,待人真诚,使你对他无任何保留,就想帮助他。”就这样李海仓向李安民学了炼焦的技术,从生产的每一道工序和环节到对生产的管理,从进原料、选原料到市场的销售,李海仓都摸透了。从此,李海仓就一直把李安民敬为师傅,即使在日后发展超过安泰集团的时候,只要有李安民在的场合,李海仓都谦逊地站在李安民的身后。

1987年的春节。李海仓在心中酝酿了很长时间的一个大胆的想法,再也无法在心里存放了。那就是搞企业。搞流通是挣钱,但不如搞企业来得更实在,只有“恒产”,才能彻底地从本质上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使自己真正地“脱胎换骨”,才能使全家乡的人改变几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李海仓在外跑得多,看到外面的人都在忙着创造财富,而只有家乡的人,忙完了农活,不是打扑克、打麻将,就是靠着墙根晒太阳,而且多是年富力强的好劳力。何不把他们弄到一块,也跟城里人一样,都是挣工资的。

大年初一,李海仓把自己的大哥李天仓和有过多年交情的朋友辛存海、侯岚云三人找到家里,请三位大哥喝酒。

四人坐下,李海仓给三位大哥斟满酒,然后站起来说:“今天咱们先干它6杯。”

三人看着站起来的李海仓,多少有些不解。

侯岚云是村委会主任,比李海仓长8岁。他端起酒杯说:“你小子今天把我们找来一定有事,不先说,就不喝。”

李海仓说:“不行,得先干了6杯酒,我才能说,六六大顺嘛。”

辛存海慢条斯理地说:“那也行,咱们都先干了这6杯酒,看看海仓要给我们发布什么。”

四六二十四,这24杯酒下了四位汉子的肚子里。

李海仓连口菜也没顾得上吃,就一股脑地把他要办焦化厂的所有想法都端了出来。

办焦化厂可不是个小事,闻喜不产煤,而且这里也从没人搞过,还有,钱呢?

李海仓谈了自己的筹钱办法,首先是把自己所有的家底都拿出来。

他一再向大家表示,眼下是办企业的最好时机,省委、省政府号召搞横向联合,充分利用本省的煤炭资源,在煤的深加工上大做文章等等,而且焦炭市场的前景格外看好。

李海仓滔滔不绝地谈了自己的想法,三人都感到李海仓说的头头是道。十分精明的辛存海首先表态,那何不就干它个炼焦厂,哥几个也算不枉来世上一趟。

当时辛存海也搞了个小商店,侯岚云家里办的是一个养鸡场,但都是小打小闹,也不太景气,经李海仓这么一说,四人都下了决心,无论怎样,四人都将永远绑在一个战车上。四人又连干三杯酒,算是结拜为盟。四人中侯岚云最长,李海仓最小,由于李天仓和李海仓是亲哥俩,所以后来人们说起这一幕时,都称作是海鑫集团最初的“三结义”。

四人中虽然数李海仓年龄最小,但在他们长期的相处和交往中,其余三人都认为,海仓脑袋好使,有经营头脑,爱学习,能吃苦,无论干什么都是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朋友吃亏,为人诚实,所以三人认准了,这“头”得李海仓来牵。辛存海说:“从今以后我们哥几个就同甘苦、共患难,我们就跟你李海仓干定了,什么事你定就是了。”

客观地说,当初在川口村这样一个还不算开放的地方,要搞这么大一件事,可不简单。最大的负担和压力,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顾虑:能否长久?是不是到哪一天就变了?李海仓想的不多,可经过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侯岚云却多少有些担心。几经斟酌之后,侯岚云端起酒杯对李海仓说:“我们跟你于,发了是你海仓的,出了事,你进了大狱,我们三个老大哥给你送饭去,家里的孩子和弟妹有我们呢。”

那天,平时很有酒量的李海仓喝多了。1987年4月,闻喜县联合焦化厂成立,李海仓任焦化厂第一任厂长。

总投资号称40万元。李海仓自己拿了20万元,然后以四人的名义联合向信用社抵押贷款10万元。与他们一起联合办厂的是当地的一家国有企业——闻喜县白水泥厂,联合方说好出资10万元,可白水泥厂一时拿不出钱。最后白水泥厂只好以该厂的名义从银行贷来10万元。

40万元的投资款就这样算搞定了,但要生产,要进各种材料等等还需要流动资金,于是又以联合焦化厂的名义从当地的工商银行贷款10万元,作为联合厂的流动资金。联合焦化厂作为当地新建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可免交产品税和固定资产投资税等。

至于建厂的用地,李海仓看好父亲在村里承包的一片荒滩。那块地有30亩,是父亲李春元开发出来的。父亲在那儿种了果树,种了菜,还养鸡、养鸭、养鱼、养兔子。李海仓把自己办厂要用地的事和父亲一商量,父亲二话没说就应允了。

阳春三月,焦化厂就在父亲承包的荒滩上动工了。李安民为李海仓出谋划策,还派了4个人带着图纸和设备建起了焦化厂。可就在工厂主体要起来的时候,他们突然接到有关部门的命令,说上面已把父亲开发的荒滩定为“生态农业的样板”,上面领导还要来参观,工厂的项目必须马上停下,重新选择土地建厂。这对李海仓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因为都已投进7万多元了,这7万元说没就没了。李海仓看着快要建成的厂区,说不出有多难过。怎么办?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另找地,重干。

这回还非得干个最好的不可。李海仓那永远也不服输的犟劲又上来了。

最后选定了白水滩,这里是县上一个单位的闲置土地,经过一番谈判,焦化厂就建在了这儿。

李海仓满脑子想的是早一天建成,就早一天投产,早一天炼出焦来,就早一天减缓贷款的压力,缩短建设时间,就是降低成本,就是创造利润。在那时李海仓就摸到了经营企业的秘诀。

海鑫集团的一些元老回忆当初的情形时说:“那时是没白天黑夜地连着干,海仓和大家一样。而且谁也干不过他,他干活,不要命,还发狠,可以不睡觉,这是谁也扛不过的。”

7月的晋南,骄阳似火,最高气温40度,别说干活,就是坐着喘气都热,李海仓就穿个小短裤,流了一身汗,就用盆凉水,从头浇下来,还阵阵有辞地说:天当房,地当床。大热的天,冲个凉,痛痛快快洗个澡,满身泥土全冲光。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李海仓就是这样和他的乡里人,用了4个月的时间,把联合焦化厂建了起来。当李安民听说厂子就要投产时,说什么也不相信,非要来看看不可,一看,还真服了,厂子不但建成了,而且这个焦化厂还是运城、临汾两地第一个萍乡炼焦炉。炼焦炉开始装料点火。李海仓在炉子旁边守了七天七夜。他不敢回家睡觉,那感觉就跟等着老婆生孩子一样,焦虑、急迫、喜悦、担心、企盼、期待……他两眼说什么也合不上。这是他和他的伙伴们期待已久的平生第一炉焦。

1987年9月5日,在旷野茫茫的盐碱滩上,响起了喜悦的锣鼓和鞭炮声,被李海仓招到厂里做工,和来自同村的上百名农民无不欢呼雀跃。第一炉焦试产成功。焦炭从炉子里出来,他也和大家一样欢喜,但他不敢表现出来,他心里比别人清楚,这出炉的焦炭必须得到权威部门的检测,没有检测结果,是白乐。他让人背上焦炭跑到省里,经山西省焦炭化验中心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全部合格,达到一级冶金焦的要求。

当李海仓得知这一消息时,他的心才放下,只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好好地睡上一觉。看着出炉的焦炭,他不知如何感激师傅李安民,为了表示心意,几天后他给李安民发了一车皮的面粉。多年后,当有人向李海仓提起他办的第一个企业——联合焦化厂时,李海仓自己都说:这第一步迈得实在是不容易,这不仅仅是对企业,对我个人也同样是惊险的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