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有产者启示录
19736600000013

第13章 生于晋商兴衰之地

李海仓出生在山西省闻喜县东镇川口村。

在近代史上,闻喜县出了几个让人记得住的名人。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有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的全国植棉劳模吴吉昌,而吴吉昌就是东镇人。我们在中学时曾学过的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写的就是吴吉昌。

李海仓在1995年、2000年两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于199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一个小镇上先后出现过两个“全国劳动模范”,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闻喜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胜古迹很多。现存有唐玄宗所书的御碑和韩愈撰文,祁隽藻书写的裴度平淮西叛乱的“平淮西碑”,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闻喜县的文庙,创建于北宋咸平元年,现存大成殿和五龙影壁修葺一新。闻喜古代历史上就是出人才的地方,见之史册的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学家裴松之、法学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赵鼎等。仅裴氏一门历代做过宰相的就有五十九人,做过将军、尚书、御史等的达二百多人。正如宋代名相司马光所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据说,毛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对闻喜县的“宰相村”十分感兴趣,还特意嘱咐专人要好好研究研究。

据史料,闻喜在东周、西周时属晋国曲沃。战国时属魏,秦时改曲沃为左邑县,属河东郡。西汉元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巡视途经此地,欣闻平南越大捷,遂将左邑桐乡改为“闻喜”。东汉、三国、西晋时均属河东郡。南北朝时属正平郡。武成二年改属绛洲,隋、唐、五代时均属绛洲。后汉、北宋、元、明时属解州。清改属绛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山西省政府,民国3年属河东道,民国16年复归省管辖,民国26年归第七行政公署领导。1947年闻喜全境解放,归晋绥边区第十一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山西省运城专署,1954年临汾、运城专署合并为晋南专署,闻喜属之,1970年晋南专署又分为临汾、运城专署,闻喜复归运城管辖至今。

闻喜地处山西南部,沿同蒲铁路南下,过临汾、侯马即入闻喜县境。这里山河雄伟壮丽而多姿多彩。东部中条山层峦叠翠,林啸水吟。

西部稷王孤峰独标,中部涑水河谷平坦富饶。这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矿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自汉武帝巡视经此闻破南越喜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这里有新时代、仰韶、龙山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春秋战国、汉、唐、宋、清等时期的古墓群。有后稷教民稼穑、董文奉帝使豢龙的传说。

闻喜县辖7镇13乡,342个行政村。717个自然村,人口3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4.5万人。

东镇,北依峨眉岭,南临涑水河,同蒲铁路、大运公路、太风公路穿镇而过,属省建制镇,面积75.3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万人,驻镇有解放军3534工厂、五四一总公司、省第八地质勘探队、五四一总医院、二三九五医院等九个中央、省、地级企业和单位。

近两年,我主要致力于对中国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研究,山西省我先后跑了几次,这使我对山西十分感兴趣。在区域上,山西所处的位置不东不西,有人把山西说成“不是东西”,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山西是最具有历史价值的省份之一,我曾有篇短文,对山西省有个大略的勾画。

略读山西

能让山西人引以自豪的是山西的历史。

山西人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20年的改革开放看深圳;中国100年的历史看上海;中国300年的历史看北京;中国500年的历史看西安;中国5000年的历史看山西。

凡是来过山西的文人墨客,无不感叹山西遍地是国宝。

这国宝是指山西的古建筑、雕塑和壁画。尤其是山西的古建筑堪称全国之最。宋以前的古建筑留存至今的70%在山西。唐代建筑五台山的佛光寺更是“原汁原味”,我国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之为“第一国宝”。而其雕塑、壁画、彩塑、石窟、古城、大院、民居……无不吸引着来山西的客人。所以山西自古有“表里山河”的美誉。

古代的山西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等;著名的军事家廉颇、霍去病、关羽等;著名的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柳宗元、白居易等;著名的文学家司马光、关汉卿、罗贯中等等。

中国四大古典美人,山西就出了两个,貂婵和杨玉环。

山西,这个内陆区域,位于黄河中游,华夏文明即内陆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水、黄土坡养育了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并生生不息。黄河从晋陕两省间流过,不知疲倦地奔流着,站在壶口旁,涛声阵阵,奔腾怒啸,耳边会响起那著名的诗句:怒吼吧,黄河。

山西另一个特点是煤多,山西省三分之一的地下埋藏着煤,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有2000多亿吨,居全国之冠,尤其是以品质优名扬四海。

全国1/4的煤炭产量和一半的出口量都来自山西。

今天的山西浓缩了中国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采煤历史。

山西得益于煤炭,同时为煤炭付出了发展的代价,如环境污染、产业结构等诸多问题。

一位经济学家说:山西和太原是一个概念,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地方。

在我看来,解读太原市必须要先读懂山西。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这个区域的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太原市没有文化,山西的文化就是太原市的文化。

说山西,必须要说到晋商,尤其是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初的山西票号曾在中国金融界活跃了近一个世纪,作为当时“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并遍布全国各地的山西票号,为金融领域开辟了一条安全、便捷的流通方式,基本垄断全国的汇兑业务。那时的山西人素以善能持家理财而闻名,晋商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广纳财源,今日我们所见到的无数古建大院,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等都是山西商人聚财守财的例证。同时我们发现,山西票号对我国19世纪2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促进我国近代新兴银行的兴起方面都是功不可没的,它影响了中国金融界近一个世纪。

山西的票号发源于平遥。我于两年前专程去了平遥考察,走在平遥城里,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我面对这“世界文化遗产”惊叹不已。

我来到被称为我国“第一家银行”的大名鼎鼎的“日升昌”票号旧址,从一个房间进入到另一个房间,迟迟不愿离去,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仍能感受到繁荣时的遗迹。就是日升昌票号的产生结束了我国官府或商人采用的异地运款方式,汇款者持一纸汇票便可到异地支取。在我看来,这是中国金融史上一个伟大的贡献。

晋商的如日中天,使山西得“海内最富”之誉。然而这是一百年前的山西,到20世纪初,山西票号开始衰败,并败落得“体无完肤”。

晋商的衰败之谜,后来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今天的山西人和那时的山西人的差异。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抱愧山西》,但当我考察了山西以后,我不知余先生对山西有什么可抱愧的。“抱愧”,在我看来有一些太“小资”了。

晋商是走出去的文化,有《哥哥走西口》为证(显然不是就这一首山西民歌就可证明充分)。那时的晋商全是走四方的,有“腿长”之称,但山西人“不愿徙”。据说今天在外打工的很少有山西人,山西是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最低的省份,可不知今日的山西人为什么就不走出去呢?

晋商奉行的是“学而优则商”,而今太原人的价值取向是做官。

晋商有“有耻”赞誉,显然讲的是信誉,凭诚信才能做票号。可在上一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山西假酒案,震惊全国,小煤窑,屡禁不止。

山西“海内最富”,白银汇兑业务达2200万两,但都是买地盖房子,以求光宗耀祖。而今山西省的存贷差额达800亿以上,大量的民间资本无用武之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成长的速度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率,而资本形成的速度愈快,经济成长率愈高,反之便愈低。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如果没有实业家将这些储蓄用于兴办实业和设立工厂,那么钱本身对生产和经济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贡献,整体经济仍是落后的。山西的资本产出率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思考。

余先生把晋商的衰败归于外因和战乱等等,这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如从历史形成的文化角度及票号内部的体制等方面深入研究的话,会发现,传统文化既造就了晋商,同时也毁灭了晋商,毁灭晋商的大敌是人治、封闭、保守。

山西晋商的衰败至今仍是一面镜子。

我始终有一个观点,区域性的经济和区域性的文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区域性的文化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使我对区域性的文化及背景抱以更特殊的偏爱。对区域经济的分析、解剖和研究,必须要先读懂整个区域的文化和背景,这样才能跳出很多经济的问题看经济,从中能发现经济发展中最本质性的东西,能找到“根”。

我不厌其烦地说这些,其目的就是要把李海仓和海鑫集团放在这样一个区域里来看。同时我感到,李海仓作为一个个体的成长和存在,同样离不开区域文化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