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有产者启示录
19736600000010

第10章 采访笔记(2)

被处罚后感到很没面子,于是就把造纸厂承包给了别人,租金签的是每年40万元,冯引亮共拿到80万元。1995年,冯的造纸厂刚包出去,就遇到纸价大涨,承包人获得了暴利,两年的收入在500—600万元。冯感到自己很不顺,不久就在绛县投资办了个造纸厂,后因污染严重而被当地查封。他无奈只好带着80万元到太原市长期居住。后来他又投资股市,最终赔了有200多万。后带着情妇到甘肃办造纸厂,效益也不好。

当时他想让海鑫把他以前办的造纸厂的那块地买下,那个厂子几乎是空着,一直没人用。但冯租的那块10年的地,租期还有54天就要到期了,李海仓就没有答应他。事件发生后我们公安局派人到太原市去调查,发现冯引亮在太原市的房子很好,但屋中的家具上都布满了灰尘,桌子上只有一包方便面、一瓶二锅头,一个馍,还有一张纸,上面写着:“妻子、孩子们:甘肃的事不要争,某某是个好孩子,她挣钱不会亏待你们。元月8日。”这说明冯已有死的决心了。他的城府很深,就是他的妻子、孩子和情人都不了解他的一点想法。出事的前一天,据了解,他曾跟人说过,那块地要找李海仓说一说,除此以外没有任何迹象。冯引亮过去有很多朋友,但自从他到甘肃以后,朋友都不和他来往。他的小情人说他这一段时间经常发呆,她问他老发什么呆,冯说人活着没有意思,而且是多次说过这样的话。后来还发现他有心脏病。应该说,最后一段时期的冯引亮在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上的落差是比较大的,小情人和家族方面的矛盾很大,冯的三个孩子,老二还给父亲写过一封绝情的信,信上说:爸爸你也不管我们母子,你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这说明冯有很深的心理创伤。在太原市冯引亮住的房子里,我们还发现一张纸,那是冯的笔迹,上面有一些数字,被划了圈圈,可能是他急需一笔资金,想把甘肃的企业运转起来。

闻喜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郭建奎向我介绍说:1993年3月6日,冯引亮和东镇村二组私下签定了租赁5年的土地承包协议。占地面积16.3亩,其中厂地占地7.4亩,料厂8.9亩。合同中议定后5年承包费再协商,合同可以续签。其实这份违法的协议到1998年3月6日就到期了。

2月20日上午,我在运城市采访,一个了解冯引亮的人介绍说:在九十年代初,冯引亮在东镇是一个被人羡慕的人,人很有钱,但为人不行,他曾把县上一个干部的老婆给搞了。后来就不行了,而且干什么,什么都不成,他在甘肃也十分不顺,并和小老婆有一个小孩,他在生意上什么也闹不成,所以他很不平衡。据了解内情的人说,冯其实最先选择的目标不是李海仓,而是东镇的另外一个做生意的人,事前他曾给那个人打过电话,问他在哪。那人说在外地,所以他就把目标定在李海仓身上。其实那人就在当地,只是不愿见冯。

运城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水成在接受我采访时说(王在2000年前在闻喜县做县委书记):李海仓遇害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不正常的事件,正是因为不正常,才有不正常的疑问和争论及议论。这从另一方面看,大家和社会对事件的关注是正常的,各种观点的出现也是正常的。

“两个人我应该说都是了解的,只是对冯的情况近几年了解不多。

无论从逻辑推理上来讲,还是从事件本身来看,这都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件,但发生了,其结果是结束了李海仓的生命,同时冯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我看来,冯用非理性的办法,做了这样一个不合乎逻辑的事,完全是病态的心理,是扭曲的变态犯罪。他是不想活了,所以他就用这种非理性的方法结束了李海仓的生命。”

在地里面种企业

2月23日,川口村、东峪村的村长接受了我的采访。

川口村的村长邓仓江说:冯引亮的为人村里人都知道,这几年他也很少回来。这回出这么大的事,村里人都不理解,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很多人说,这可能就是命吧。在村里人看来,李海仓的死,就如同天塌了。你们城里人知道,农民手里只有土地,可靠土地又能怎样呢?在我们这里每亩土地最多打小麦700多公斤,也就500块钱,一斤麦子一块钱,不足部分补差价。村里的盐碱地、芦苇地、水地,各占一半。种麦子,一亩地一年下来有的还不到100元钱。可自从李海仓在这里建厂,大量地征用了农民的土地,期限是30年,这才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本质的改变。

老板是川口村的,我们这是3个自然村,东、西川口村,河尔头村,470多户,6个居民组,2000多号人,依托的就是海鑫。而今川口村得到了发展。100多户的人家,就有30多辆小车,目前是全省的小康示范村。村里大概有800人左右。18—55岁的全部在海鑫上班,平均每户2人。

东峪村的村长白晓为说:我们这是3个自然村,365户,7个居民组,1700多人。海鑫1999年开始征地,1300多亩,前期征用的都是荒地,村里来海鑫上班的平均工资在800元以上。第二期被征用的土地达5000多亩。这些年来,海鑫在支付每亩土地1000元的基础上,村里的农业税、村提留、乡统筹等每人50—60元的费用也都是由海鑫集团来支付的,目前住在咱们村的外地民工差不多3000多人呢。

而今我们两个村是富裕村,几乎没有20岁以上的男青年没有对象的,很多姑娘都愿嫁到我们两个村来。

邓仓江说:川口村以前穷,可李海仓富了以后,人家老爷子(指李海仓的父亲李春元)不知做了多少贡献,李家人好。这几年给川口村打了十几眼井。老爷子曾做过村支书,虽然已是70多岁的人,但也在办厂,并提出,凡是村里的娃,读高中,学费由厂子负担一半。考上大学,学费全包。

李海仓十分重视当地的教育,村里小学的办学费用,一年得20万,配套下来就是50万,这靠的都是李海仓。

东镇高中,老爷子一次就给拿了20万,李春元老先生还投资办了个“春元老年活动中心”。

2000年,东镇大约5.8万人口,3.6万农业人口。农户7000户,可就是在海鑫集团的拉动下,镇上已有40多家民营企业。李海仓成了当地年轻人的崇拜者,我们当地都称李海仓是“老板”,“老板”成了乡民们对海仓的尊称。

在我们这里,如家里有一个人在海鑫上班,1年就是1万多元的工资,同时,每户还可得3000多元的土地使用费,眼下在我们这儿有这样一句话:地里面种什么最好?种企业最好。

23日的中午,我来到海鑫集团焦化厂的职工食堂,在与工人聊天时,他们说:来海鑫上班,是让村里人羡慕的事,我们以前都是种地的,后来被海鑫送到外面去培训。眼下这边上班,家里的地还可以帮助种,什么农活也不耽误。在采访中还有的工人对我说:由于这几年在厂里上班,在家的老婆还做些小买卖,如开个小卖店、小饭店什么的。

“把民营企业家作为上帝来对待”

2月19日上午11时,运城市委书记黄有泉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的采访,原定是一个小时的采访,后来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中午连饭都没有吃,秘书多次来提醒书记,下午有重要的活动,但黄有泉书记说:我知道是一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