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一定和孩子做的80件事
19734000000007

第7章 养成良好习惯一定要做的事(3)

只有朝着一个方向,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才最有可能成为钻研级的人物,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竞争与合作,通常被理解为是彼此并列甚至是对立的关系。其实树有长短、人分高低、水有清浊、面分丑俊,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永远是紧密相连的一对“联体兄弟”,是两种不同的人际互动关系。

人们通常说的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即双方争夺一个目标,且只有一方得胜,一方失败。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双方有一致的目标,而且双方共享结果。

实践证明,既竞争又合作,就能突破孤军奋战的局限,把自身优势与其他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双方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既提高自己也提高别人,实现双赢或多赢,这才是最终目的。

有这样一个传说,玄奘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又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于是玄奘便想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出人头地。方丈领他到山后林子去,看到远离林子的几棵树由于不愁没有阳光,又没有树和它们竞争,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只能做煮粥的薪柴。而林子里的每棵树都修长、挺直,因为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结果棵棵都可能成为栋梁。玄奘明白了方丈的用意,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这个故事告诉世人: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同样,作为孩子,是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班级等等社会场合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与之息息相关。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一个团队战斗力的不是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因为,最短的木板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

也就是说,只有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这就要求每个团队中的人都要学会与人合作,这才是成功的开始。

合作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合作能力。“我能行”的含义,并不是“只有自己行,别人都不行”,恰恰相反,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长补短走天下”。

有一个猎人,在湖沼旁张网捕鸟。不久,很多大鸟都飞入了网中,猎人非常高兴,赶快收网预备把鸟抓出来。没想到鸟的力气很大,反而带着网子一起飞走了,猎人只好跟在网后面拼命跑。

一个农夫看到了,笑猎人:“算了吧,不管你跑得多快,也追不上会飞的大鸟呀。”

但猎人却坚定地说:“不,你根本不知道,如果网子里只有一只鸟,我就真追不上它,但现在有很多鸟在网子里,我一定能追到。”

果然,到了黄昏,所有的鸟儿都想回自己的窝,有的要回森林,有的要回湖边,有的要回草原,于是那一大群鸟就跟着网子一起落地,被猎人活捉了。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的道理,只有齐心协力、精诚团结,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反之只会导致内耗、衰败。

现代社会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有的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玩,慢慢地,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很不合群,长大以后常常因为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而陷入苦恼之中。若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就一定要让他从小学会与人合作。

首先,要学会与人合作,就要真正认识到别人很重要。

与人交往,一定要尊重人、看重人,使对方觉得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

有这样一个事例。在纽约街头,一个乞丐打扮的人在地摊上卖铅笔。

一个商人从他身旁经过,把一枚一元的硬币丢进放铅笔的杯子里,匆忙踏进地铁。但很快他又转身回来,走到卖铅笔人跟前,从杯中取走几支铅笔,并很抱歉地解释说,他匆忙中忘记取走铅笔,希望这个人不要太介意。他还说道:“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是在卖铅笔,而且上面都有标价。”说完,他赶下一班地铁走了。几个月后,在一个社交聚会上,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员迎向这个商人:“你可能忘记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也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我自尊的人。我从前是个卖铅笔的乞丐,直到你那天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你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潜能,也要了解别人的潜能。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看重你,这样,你和他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你的事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要学会与人合作,就要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他才会得到很多朋友。有的父母只要孩子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其他的事情一律不许过问,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只关心自己的习惯,只要求别人满足自己,至于别人有什么困难,他们并不去想。他们享受不到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帮助的乐趣。

一个作家要想写出畅销书,一定要对读者感兴趣;一个艺术家要想赢得观众的掌声,一定要对观众感兴趣。

孩子终究要走上社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和人打交道,只有对自己工作的对象感兴趣,才能焕发出一种热情,一种创造力。

最后,要学会与人合作,就要给予别人诚挚的关怀。

人与人之所以成为朋友,正源于他们之间相互惦记,相互牵挂。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每个人的点滴进步、成长、发展都凝聚着集体的力量,都与集体紧密相连,就像枝叶、果实离不开大树、土地和阳光一样。根深、干粗才能枝繁叶茂、果实丰硕。所以说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从一个侧面上说明,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合作。

“习惯”是指从小养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行为。“好习惯”也就是良好的、使人受益的习惯。

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并能获得巨大成功。要问电灯的发明者是谁,我们会异口同声说是爱迪生。爱迪生小时候就是一个爱追根问底的孩子,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干世界求知的钥匙。在爱迪生4岁时,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从小就对事物的好奇心养成了爱迪生探索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终于使他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那么,不良的行为习惯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卫生检测员,一位衣冠楚楚、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自信地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室,他优雅的谈吐,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总经理的好感,没想到就在年轻人转身离开的时候,他下意识抠了一下鼻孔,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总经理的眼睛,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怎么能够做卫生检测员呢?当然,年轻人到死也不会知道是他“抠鼻孔”的坏习惯毁了他的工作,使到手的饭碗落入了他人之手。

马钰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老师、同学、邻居、朋友都说他头脑聪明,可就是学习成绩忽高忽低。努力一阵子,成绩就很突出;成绩一高,他便又贪玩;成绩下来了,重新又努力。总这样,反反复复的。

马钰的老师根据自己20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出这个同学成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有关实践分析,有90%的学生其成绩好坏,智力因素只占20%,非智力因素占80%。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在不同方面出类拔萃的孩子,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位13岁的科技大学的学生,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有量化的学习习惯。他认识汉字,记英语单词,都是每天10个,即使是走亲戚串门也从不间断。一年下来,3000多个汉字记住了,3000多个英语单词也记住了。

他有定时学习的习惯。他从来都是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玩,自觉性极强,不需要别人提醒。比如听英语广播,他会准时打开收音机。

他有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学习起来全神贯注,思想不开小差。

有人认为: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也适用于人的心理,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的状态。这也不无道理。

一位勤奋惯了的孩子,不用别人说也会自觉学习。如果外人强迫他停止学习,去打游戏机,他会觉得不习惯,甚至厌烦别人的打扰,拒绝去打游戏机。

一位懒惰惯了的学生,别人不说他也总是懒得动,家长老师逼得没办法了,才学一点;外力一停,立即又不动了。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但它能使事情变得省力,变得容易。

习惯犹如一把双刃剑,好习惯固然可以提高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和效率,而坏习惯同样会影响办事的结果,甚至危害身体的健康。

对于一心上进的人来说,尽量养成好习惯,摒弃坏习惯,会对自己的一生大有裨益。

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发生火灾的时候,馆里所藏图书被焚烧殆尽,但有一本不很贵重的书得以幸免。有一个能识几个字的穷人,花了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书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书页里面却藏着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所谓点铁成金石,是一块小圆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小纸片上写着:这块奇石在黑海边可以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谜底在于: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这个穷人于是变卖了家当,带着简单的行囊,露宿于黑海岸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

他知道,如果他把捡起来的冰凉的石头随手就扔掉的话,那么他可能会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而无法辨认真正的奇石。为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他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他仍然随手扔到了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扔到了海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就拿那个穷人来说,他多少年风餐露宿,苦苦寻觅,为的就是那块点铁成金石。可是当他找到后,他却随手扔到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而是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性动作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遗憾不已的蠢事。他的多年点铁成金梦,也像肥皂泡一样顷刻破灭了。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的话就像是对那个穷人说的似的,准确,深刻!即使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不无警示意义。作为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取代其现有的坏习惯,有好习惯服务他才能成就他的学业、事业和美好人生,否则,他就有可能将点铁成金石扔进海里,而且是不由自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