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与应用
19733300000030

第30章 .《易经》的产生(8)

周公做完了祷告之后,便与太公、召公等人商量,现在可以召太祝、筮史等人来为武王占卜了。当时,一般的国事决策,都用一个龟壳来占卜,为武王的御体占卜,乃是当下最大的国事。为了郑重其事起见,决定采用三龟三筮同时占卜。太祝因为日前参与了周公的祷告,知道周公的一片忠贞赤诚之心,也知道武王的康复与否,乃是关系到天下安定的大事,于是便判定三龟、兰筮的卜兆都是大吉,于是朝野上下的人们都松了口气,局势自然也就安定下来。

谁知武王的病并没有因为三龟的吉兆而有所好转,反倒是日益加重,半年之后终因过度的辛苦操劳,而病逝归天。所幸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周公正像他在《鸱鹗》诗中所说的那样,与太公、召公等人做好了许多未雨绸缪的事,因此武王驾崩后并没使刚刚建立起来的周王朝,发生多大的动乱。当下里群臣共同决定,拥立太子姬诵登王位,定号为成王。成王年幼,不能执掌国事,便由周公代行天子之事。

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有篡夺王位的野心,便煽动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率领殷的遗民一起兴兵作乱,背叛周室。不久,淮夷、徐夷等诸侯也随之响应,其势力很快便波及到潼关内外,使朝廷上下一片震惊。在这危急万分之际,周公挺身而起,他亲自率领王师东出潼关,驻骅洛阳,与叛乱的各路诸侯鏖战三年之久。在出征之前他做了占卜,得的都是吉兆,于是他就向各路诸侯发出旨令说:“我的占卜均得吉兆,这是天意让我伐殷,使其不得抢占我周人的国土。即使没有这些吉兆之卜,我也要出师征讨的,现今已经得了吉兆,证明这是天意命我行事的,你等皆要出兵相助,一起听命东征,消灭叛逆!”

周公东征叛乱的四国,历经了千难万险,长达三年之久,最后终于将祸乱平定,不但诛杀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周室的管叔,并将与之同谋的蔡叔流放。将放下武器的殷之遗民皆都迁之于宋州,建立了宋国,让殷之贤臣、帝乙的大儿子微子出来做国君。

周公平定了四国之乱后,不肯还朝,一直居于东都洛阳。一则这里接近东方,便于镇服殷之遗民;另则,也有心避嫌,因为有些流言蜚语正在传播,说他周公摄政是为了自己篡夺王位。周公听了心中好生地烦恼。正巧有一年,地里庄稼长得特别地好,看看马上就要获得很大的收成,谁知老天忽然刮起狂风,连大树都带根拔起来,地里的庄稼皆被吹得倒伏,眼看到手的好收成就将毁之于一旦。成王大惊,忙召集群臣到太庙里去祈祷。当他走到一个用金线密封起来的匾柜前面时心中不禁有些奇异,为何偏偏这个柜子用金线给封束起来呢?他令人将匾柜启开,见到有周公当年所作的祷辞,心中不禁大吃一惊。这时,太史、太祝站在一旁又将当年周公愿代武王去死的话说了一遍,成王方知周公还有这样一番鞠躬尽瘁、甘愿为王代死的忠义;艺举,越发感到周公之可钦可敬,越发感到那些流言蜚语皆是愚蠢荒诞的无稽之谈。于是他亲自去到洛阳,将周公迎回到朝中来。周公还朝之日,天又刮起一阵惠风,将那些倒伏的庄稼尽都吹复起来,当年获得了一个特大的好收成。这就叫作天顺民意而民得天心。

又过了几年,成王长到二十岁到了行束冠之礼的年龄时,周公就还政给成王,自己又面北称臣,与文武百官一样参拜成王。这时人人都看得明白,周公所行之事完成是出于一片爱国之忠忱,毫无个人的私心杂念夹杂在里面。自此,周公的威望便高如山岳,浩如江河,使人人称颂,万古传扬,与文王、武王一样同列为圣人。

周公还政之后,国事已经无多了,他便利用空暇的时间增补他所熟谙的《周易》。原来,这时的八卦卜辞虽然已经定型,但还不完整。文王在羑里费了七年多的时间,只把卦辞统一地编撰出来,而对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条线(统称为三百八十四爻),则没有统一的、完善的爻辞;有也是些零散的,各说各是的,没有深刻含意的。周公与先人文王一样,是很善于八卦占卜之术的,从前面我们所举的几次重大占筮活动中就可以看出,他不仅是将占卜作为重大国事的决策、决疑手段,而像对武王之病和出兵东征等等的占卜,实际上是把占卜作为一种政治号召、宣传鼓动和安定民心的手段。同时,他又是一位如同他在祷词中所说的那样,多才多艺的人,学识渊博,睿智慧聪,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并愿意广交天下贤士之人。传说他为了招纳天下贤才,曾经一日里三握发三吐甫。就是说,有贤人前来求见时他从不拒人于门外。为了及时地接见来访者,他在洗澡中间曾经三次握发从澡盆中走出来;吃饭时曾经三次吐下肉干,及时地走出来接见。凭着周公如此的慧聪广纳,他所重新编撰制定的爻辞,就如同文王编撰的卦辞一样,由于充满着哲理,包蕴着天道、地道、人道的全部运行,而且文辞典雅,音律锵铿,因此很快便在天下普遍地流传开来。

周公在编写《周易》八卦爻辞的同时,又对六十四卦的序列进行了一番严格、修正的排列。

文王在囚居羑里编写t《周易》之时,已经根据周人对于天道运行和伦理道德的观念,重新改编了六十四卦的排列秩序。他不仅打乱了神农氏的数理序列,也改变了夏代《连山易》以艮卦为起始、殷商《归藏易》以坤卦为起始的顺序。周人是坚信“天人感应”的天道观的。根据这种理念,毫无疑问天是最大的,最高尚的;皇帝是天帝之子,也是最大的,最高尚的,因此代表天、代表君的乾卦理所当然地要放在六十四卦之首。天与地配,君与臣配,夫与妇配,作为依顺于天、依顺于君、依顺于夫的地坤卦,自然也应当紧接着乾卦放在第二位。以后便是天地交合之后,萌发了生机,万物冲破艰难挫折屯聚力量准备蓬勃生长的屯卦和冲破愚昧走向文明的蒙卦,接着按照事物发展演进的过程,以及中间会遇到什么样的波折险阻、聚合离散与成破立败的各种机遇,相应地设立了泰、否、损、益、剥、复、蹇、解等各卦,最后表示走向成功和完成了发展的全过程,设立了既济卦。但为了表示事物的发展是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终了时又安排了天济卦。

但是文王只构造出了一个框架,只用“天人感应”的观念将乾、坤二卦放到首位,以下各卦的排列还没有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依循对立统一、矛盾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万物互相消长的辩证法则,严丝合缝、秩序井然地排列出来。现在周公从繁忙的政务中退下来,有了足够的闲余时间,就像当年文王幽于羑里一样,潜下心来将其中尚没有排列整齐的八卦序列严严整整地排列出来,成了现在流传的《周易》八卦序列。

儒家也是坚持天人感应的道德观念的,它与周人所编排的六十四卦序列在主导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孔子虽是殷人之后,而一接触到《周易》便立即为它的深邃内涵与彻底地贯彻着天人感应的思维逻辑所折服。为了说明《周易》所排列的六十四个序列是天经地义,完全出于自然之理,孔子还专门为这个序列写下了《序卦》,用以说明《周易》的六十四卦序列便是天公地道、不可更移的秩序,是六十四卦一经演出便自然而然排列出来的序列。这样一来,这个卦序便被彻底地固定下来,一直流传到现今。

应当说,现在的编排序列,即乾一、坤二、屯三、蒙四……既济六十三、未济六十四的序列,单从八卦的义理上来说是很精深的,有序的,反映着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逻辑。它把天、地作为统一体,作为一个事物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乾刚中有坤柔,坤柔中有乾刚,天地相承相应而后产生万物,统一地放在众卦之首,这是符合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孔子在《序卦》中讲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的话,应当说,从自然到社会都是合情合理的。《序卦》在宣讲这样的卦序排列的道理时,也是很精辟独到的,虽然其中有许多地方不免有些生拉硬靠、牵强附会之处,但是小疵不掩大雅,况且总的来说,都还能自圆其说,因此几千年来也就被人们毫不怀疑地接受了。

而这个卦序排列最为突出的,也是它最为精辟独到之处,就是它能将几个对立统一的卦,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例如“泰卦”之后,紧接着“否卦”;“损卦”之后紧接着“益卦”;“蹇卦”之后紧接着“解卦”,“剥卦”之后紧接着“复卦”等等,使事物发生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过程,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的发展与演化过程,准确无误、清晰透明、一目了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得《易经》的精髓提炼得更加晶莹透剔,炉火纯青,使得伏羲、神农等古圣先贤的大智大慧,充分地体现出来。特别是六十四卦最末两卦“既济”与“未济”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充分地体现了万事万物发展永无止境、万古常青、生生不息的唯物辩证精神,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巅峰。我们中华民族后来能够创建出如此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与《周易》很早时期便已占据了理性思维高峰的指引有着很大的关系。恩格斯在总结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④

至此,一部《易经》已由八卦图形,发展到利用这些图形的呈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笫24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象及其数位的变化来做占筮,并对每一一卦和每一爻都制定出来统一规范的卦辞和爻辞的经典著作。这部经历了五千余年,由历代众多的圣明先王、哲人智士共同发明创造和编制出来的经书,凝聚了我们祖先的全部聪明智慧,它是人们在与自然界交往和人类互相之问的交往过程中所积累的全部经验的高度提示和总结,是我们祖先对于天、地、人三界的大千世界的深究博考,是他们朴素的辩证思维的通明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