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19728600000027

第27章 再听李康说几句

李康1962年出生在温州市一个普通人家。从伦敦到加拿大,他已在海外闯荡了10年。现任职于加拿大女皇大学,是心理学终身教授。

在谈到家庭教育的误区问题时,他说:“应该弄清家庭教育存在的四个误区:(1)孩子该受表扬时,家长没有表扬;(2)孩子该受表扬时,反而受到惩罚;(3)孩子该受惩罚时,家长没有及时惩罚;(4)孩子该受惩罚时,反而受到表扬。

有记者问他:“您认为这些误区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又怎样避免呢?”

李康回答:“家长得注意——孩子有个特点,他(她)很清楚家长的“开关”,知道什么时候揿哪个“按钮”,家长会高兴;揿哪一个“按钮”,家长会难受、发火(但还不至于动手打、骂)。这在我们能研究中叫做“操纵按钮”。孩子就这样“捉弄”大人,而很多父母竟不自觉地“上当”。等到发现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做父母的,要学会心平气和对待孩子。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应心平气和拒绝批评孩子,要简短,就事论事,滔滔不绝、情绪激动没有效果。”

记者:“这恐怕很多家长都做不到。因为家长们既要做好工作,又要管好孩子,自身压力挺大,似乎‘每天都处于战备状态’。

比如早上那段时间,要把熟睡的孩子叫醒、侍候孩子吃饭,完了自己还要准备上班。这时如果碰到孩子磨磨蹭蹭,那真是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了。”

李康:“孩子动作慢是正常的,但孩子也有个特点——喜欢找到大人的弱点。他(她)如果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他(她)知道大人也怕迟到,故意为难为难你。其实孩子自己也怕迟到,家长们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自己感受这样做的后果。如果你的孩子经常这样,你可以事先跟领导打个招呼,说“我今天有点事,可能要迟到”,然后坐下来听听音乐、看看报纸,心平气和做自己的事情,也不用催促孩子。只是告诉他(她),“我已经跟领导打过招呼了”。因为怕迟到被老师批评,孩子也就不会磨蹭了。

“在加拿大,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们相信孩子的能力,在别人面前总夸自己的孩子最漂亮、最聪明、最能干。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培养他(她)自己学会穿衣、系鞋带,并且学会自己弄饭吃。早上,一般是孩子先起床,自己洗漱干净,等待接送他们上学的车子来。”

记者:“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忙,跟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就特别少。家长们为此也很内疚,总觉得亏待了孩子。”

李康:“其实也有补救的办法,就是保证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优质时间’。从实际意义上讲,‘优质时间’是指在和孩子接触时,对孩子的教育和充满爱心的关怀上所付出的时间。做任何例行事情,比如领孩子上街、和孩子一起吃饭、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优质时间’。和孩子交谈,教孩子弄懂一些事情。‘优质时间’就是指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时间的质量,这比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还要重要。”

记者:“那么,也就有‘劣质时间’了?”

李康:“有啊,比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在旁边看着。看似家长在陪伴孩子,实际上在孩子想来,父母是在监视他(她)。

这段时间,就成为劣质的了。”

记者:“一提起家庭教育,人们头脑中就会浮现出母亲的形象,多数母亲实际上确实也承担起了大部分养育孩子的任务。父亲可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关心孩子。就连市场上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也是谈论母亲、母爱的很多,那么父亲以及父爱呢?”

李康:“这是个属于中外家庭都有的共性问题。据我了解,不光中国这样,加拿大、英国、美国也都存在。加拿大有一半妇女在家带孩子。平时父亲工作忙,应酬很多,回到家一般就靠在沙发上看看报纸,有点大男子主义。所以在加拿大家庭中流行一句话,叫‘爸爸哪里去了?’孩子的回答是:‘到门后面去了。’在孩子看来,似乎家里的门一关,‘啪’,父亲就不见了;门一开,‘啪’,父亲又出来了。

但每逢周末,加拿大父母都会尽量跟孩子在一起,安排丰富的娱乐节目。一般是开车带孩子出去,车上这段时间可以跟孩子交谈,了解孩子。夏天,父母会带他们去钓鱼、野营;冬天,则去滑冰、滑雪、打雪仗……或者是早上陪孩子去麦当劳,之后一起玩冰球,再送孩子学习跆拳道;或者几个家庭聚在一块儿过。绝对不会像中国的父母那样,在周末把孩子送出去上课。”

记者:“经常有家长说,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有时真恨不得打孩子一顿。因为孩子被打过之后确实一下子会变得很乖。”

李康:“这种做法,在加拿大不会发生。加拿大法律认为这样做是犯了虐待罪,政府会把孩子从父母的身边带走。

“孩子犯了错误,惩罚一定要及时。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做了错事,老师就应该及时提出批评。而国内的做法通常是,老师会在放学时告诉家长,要家长管教。而家长恨孩子‘不争气’,气极了说不定就会打孩子一顿,其实这是不对的。

“但有时候家长确实被孩子的行为气得不得了,怎么办?打还是不打?我主张尽量不要打。因为打孩子的时候,99%的父母都是不冷静的,不可能对所发生的事情做正确的分析判断,这种‘教育’就难免失误。而在惩罚孩子的手段中,打也是最无效的一种。孩子第一次被打也许还有点效果,但多次即无效。”

各位家长朋友,我之所以在这里摘抄了该“佚名作者,,这么长一篇访谈录,实在是因为他们二人的对答说出了我们大家很多关心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本可以换成我自己的话来说,但考虑到那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剽窃行为,所以就索性原文摘过来供大家参考。

我觉得李康先生所说的“四个误区”很有道理。(我在本书开始就讲过有这样那样很多误区,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找出误区,然后再探讨和寻找走出误区的办法。)所谓“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反而做了”正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我们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有完全正确的判断能力,偶尔做判断错了或做错了也在所难免。我还是要说那句话:只要发现自己做错了,就一定要尽快向孩子承认错误,这是补救错误的惟一可行的第一步。提出批评和承认错误都需要尽可能地及时,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里我要感谢李康先生和那位记者朋友,你们的对话对我启发很大。谢谢你们!同时也希望能给各位家长朋友带去帮助。

我可以选择如何反应——却控制不了事情发生。

——米亚(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