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19727800000025

第25章 修身智慧(6)

自暴其丑 人称“补白大师”的郑逸梅先生在《龙门阵》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自暴其丑》的文章,尽情“嘲讽”了自己的种种“缺陷”、“缺点”,不愧是“笑谈自己”的集大成。年届耄耋的郑老先生写道:我今年93岁,两鬓早斑,顶发全白,所谓“皓首匹夫”这个名目,是无可否认的。加之牙齿脱落,没有镶装,深恐镶装了不舒服,未免多此一举,索性任其自然,好在我的食欲并不旺盛,能吃的吃一些,不能吃的也就算了,这岂不是成了“无耻(齿)之徒”吗?老伴周寿梅,逝世已过十年,鳏居惯了,反觉得不闻勃然交谪之声,一室寂静,悠然自得。但《书经》有那么一句话:“独夫,纣”,指无道之君而言。我是无妇之夫,单独生活,那“独夫”之加,也不得不接受。我患有冠心病,时发时愈,所谓“坏良心”,我是自打自招的。且老年人,骨头中减少了钙的成分,当然体重较轻一些,那又属于“轻骨头”了。我每晨早餐,进粥一碗,佐餐的是玫瑰腐乳,所谓“生活腐化”,我是实行的了。又老年人的进食,每以蔬菜为宜,可是我适得其反,午饭喜啖红烧肉,古人说“食肉者鄙”,我又是一个“鄙夫”,我执教鞭一辈子,中学、大学、女学教过数十所,但一方面教书,一方面参加社会的文艺活动,兼为各刊物写稿,一些朋友,和我开玩笑,说我“不务正业”。我除写作外,什么都是低能,家中机械化的新颖用具,我都不解如何施用,必须儿媳为我启闭,因自号“拙鸠”。“拙鸠”也就是“笨伯”的别称。性情带些迂执,大有“迂夫子”之概,复自取一号“大迂居士”。“老而不死是为贼”,我年届耄耋,当然是十足地道的老子,“贼”的名目又是推卸不掉的。又提倡新文化的,对于民初崇尚辞藻,写那哀感顽艳的小说,经常在字里行间出现“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成句,为“鸳鸯蝴蝶派”,甚至左倾偏激的,扩大范畴,即使不写这类小说,凡民国初至“五四”运动,在旧报上有所撰述的,一股脑儿斥为“鸳鸯蝴蝶派”,更称之为,“文丐”、“文妖”、“文娼”,竭泼妇骂街之能事。那么我在这时已东涂西抹,也就未幸免带进这个圈子,“丐”、“妖”、“娼”多少有些份儿了。

笑谈自己的缺点、缺陷或不足之处,就像郑逸梅先生写的那样,使人觉得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并非圣贤,人们之间的鸿沟迅速被填平,从而由内心产生了亲切感。另外,你率先说出自己的过失、不足,别人就容易从中观照自己,从而更崇敬你的为人。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说,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叫聪明的智者。

注释

①二句谓,有知者不表现,忙于表现者实无知。

解析

老子认为,做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他决不会夸夸其谈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睿智,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随便高谈阔论的,他们常常保持缄默,不显山不露水,永远站在最低点仰视他人、俯瞰自己。他们是谦逊的随和的。老子说只有毫无知识和头脑的人才会夸夸其谈,口无遮拦。这种人想通过侃侃而谈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恰恰相反,这种随便谈论,本身恰恰表明了他的无知和愚笨,可是他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老子对这种人作了严厉的批判。老子站在现实的大环境里,批判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统治者,对普通的世人也作了警示。

故事

人情有远近尊卑

楚国的温伯雪子到齐国去,经过鲁国歇脚住了一宿。

鲁国有个人要见他,他说:“不行,我听说鲁国的君子只懂得礼仪,不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我不想见。”

他从齐国回来,又在鲁国歇脚。此人又到他歇脚的地方,请求见他。

温伯雪子想:我去齐国时他想见我,现在我从齐国回来,他又要见我,大概有什么话一定要对我说吧。

于是他出来会见这位鲁国客人。送走客人后,他进屋就叹息。第二天他又会见了这位客人,送走客人后,他进屋更是不迭地摇头。

温伯雪子的仆人看主人这副模样,便问:“你每次见这位客人,回头不是叹气,就是摇头,究竟是怎么回事?”

温伯雪子说:“我原先就告诉过你,这里的人只知礼仪,不知人的本心。刚来看我的那位,进退全合于礼仪的规矩,揖让跪拜,逶迤如龙,盘旋如虎。但他不是我儿子,规劝我时却做成一副儿子的样子;不是我父亲,可开导我时,却像父亲一样。人情有远近尊卑,出于天性。可这位客人与素不相识,矫饰自己的情态到了这种地步,这不是礼仪的弊端是什么呢?我正是因为这才难过的。”

孔子也和温伯雪子见过面,但谁也没说一句话。

子路感到不解,问孔子说:“先生你一直想见温伯雪子,可为什么见面竟一句话都没有呢?”

孔子说:“像温伯雪子这样的人,你只要眼睛动一下,他就明白,哪里还要说什么呢?”

茶溢了

有一位大学生自以为学问很深,甚至在德高望重的教授面前也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卖弄他读的书。

教授不哼声,一面默默地听他天南地北的胡侃,一面替他斟茶水,眼看着茶水已经满溢出来了,可教授还是不停手地斟着。

大学生连忙说:“哎呀!教授呀,茶都满溢出来了。”

“不错,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教授说。

“哦!”大学生心里有点不高兴。

“你满脑子尽装满了哲学、科学、经济、政治常识,我要是再跟你说,你也装不进的呀!”教授说。

后来,大学生才弄明白了教授的良苦用心,感慨地说:“啊,原来茶杯的价值,不在于它烧的瓷釉有多好,描的图案有多美,而在于它是空心的,才可以装得下茶水。”

13.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①。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②。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③。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④。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译文

百姓不怕威压的时候,大祸就要降临了。

不要嫌自己的宫室狭小,不要嫌自己的生活条件不好。

正是因为不嫌弃自己的生活条件,所以才能满足。

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显耀,有自爱之心而不自以为高贵。

所以要去掉后者,选取前者。

注释

①威,威胁,威压。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对统治者的大威胁就来了。人民承受压迫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他们就会起来反抗。

②狎,逼也。厌,同“压”,迫也。二句谓,不要凌逼人民生存之地,不要断绝人民生活之路。

③“夫唯不厌”二句谓,只有不成压人民,统治者才不会受到人民的威压。换言之,即统治者不施淫威,则大戒不至。

④自见,自我表现。自贵,自命高贵。去彼,去自见,自贵;取此,取自知,自爱。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