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岩画
19727400000009

第9章 西北高原画满山(1)

这里所指的西北高原,包括甘肃、青海和西藏三个省区。就西藏在我国位置来说,本属于西南区,然而由于那里与甘、青两省就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文化传统、古代居民和文化面貌上的一致性,便把西藏放到西北高原的甘、青两省中一并介绍。

本区岩画,就岩画的分布密度和数虽来说,比北方草原、山地的千里画廊少得多,也缺乏像阴山、乌兰察布、贺兰山、曼德拉山那样的岩画宝库,但这里的岩画是有个性的,有着其它地区所缺乏的文化内涵和独具特点。本区主要岩画点有嘉峪关市黑山、白银市吴家川、肃北马鬃山、青海湖畔、天峻县卢山、格尔木市野牛沟、阿里日土、加林山。

黑山岩画的现代启悟

黑山是马鬃山系的一个小支脉,坐落在甘肃嘉峪关市西北的黑山湖附近,山势陡峭,山峦重叠,蜿蜒曲曲向西北伸展。1972年春,黑山湖动力厂农场职工在山中牧羊,首次发现了被人遗忘了千年之久的山岩古画。1978年冬初甘肃黑山石刻考察组,在黑山的三道鼓心沟、四道鼓心沟、红柳沟和磨子沟内发现岩画百余幅,在黑山地区周围40余公里范围内都可以找到岩画点,从此,唤醒了沉睡千载而又富有蛮荒炽烈生命力的远古岩画,被世人所瞩目。

光阴流逝,黑山岩画蒙上了厚厚的历史风尘,在平日的天光下,有些很难看出石壁上有画,可是在大雨倾盆的时刻,那些画面就全然清晰地显现出来了。为了拍到理想的照片,常需带上水,一杯杯地泼在石壁上,才能成像。岩画的主要内容为游牧民族的记事画,有牦牛、野牛、虎、蛇、飞雁、野驼、家驼、家犬、马、鱼、鹿、山羊等动物,还有骑射、猎驼、放牧、操练舞、猎牛、猎野鸭、围猎、舞蹈等。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珍品。通过直射或折射,:表现了永不重复的远古现实。为史前史、民俗学、艺术史、人类学、美学、原始宗教史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堪称想象宏丽、言情浓烈、造型生动简朴、意境深透的无声史诗。游弋骑射的陡峭山岭,胸膛是黝黑如漆、闪着亮光的山岩,太阳和月亮转动轮子,辗出意识皱褶的风俗,啼饥于狩猎放牧,号食于动物崇拜,御敌于健身操练,娱神于粗犷舞蹈。其选材、造型、线条中蕴含的灵乳足以哺育世世代代的艺术家、科学家;也为一般鉴赏者提供美的享受,增强对祖国历史的民族自豪感,对山河大地深挚的爱;有助于理解昨天,珍惜今天,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从画面观察,雕刻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平头圆背凿,另一种是尖尖凿。敲凿的方法,或只雕琢出动物肢体结构的轮廓线,勾勒出动物的外形;或凿出物象轮廓后,然后再通体凿琢,成为微浅的阴刻画面,一般不具线条。画面中的各个形象,虽多数偏小,但整个画面却是盎然有趣的。比如有一幅围猎图,在几只庞大的野牛和长角鹿的前、后、左、右有几个执弓搭箭的猎人进行围猎,而野牛则扬尾抵角,表现出既欲逃遁,而又要与猎人拼命搏斗之势,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一幅猎驼图也分外有趣:画面的上方,有执鞭骑马人、骆驼、人物等;下方有三只野驼,其后各有一执弓搭箭的猎人,各自瞄准了其前的野驼,给人以节奏感和无穷的韵味。最为妙趣横生的是一幅操练图:画面布局齐整划一,大致分为三队,每队人数多寡不一,行伍之外,有站在队前的指挥者,个个头顶有修长的雉鸡毛,大都双手叉腰,有的一手叉腰、一手上举,两腿自然叉开,他们似在操练,又像是规模宏大的集体舞蹈。每个人物,虽伫立于石壁,又像左右晃动着身躯,不时地踏动着大地,又似隐似现地听到从那里传来的顿足声、呼喊声,由宁静的山峦传来阵阵震撼山谷的回响。这幅图画体现着一种出自直率的“自动书写”的天籁情景,是游牧人生命力量的喷涌。

各氏族、部落成员平时在深山幽谷中狩猎和放牧,是一种松散的生产方式,在心理上往往处于松散的状态,只有在欢跳集体舞蹈时,或像这幅操练图所显示的进行集体操练时,大家的行动才能统一起来,大家的心才能众志成城,这是维护族内统一和团结,以及共同对外所必需的。就人物的造型与服饰来看,与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铜鉴上水陆攻战图的风格相近,因此,黑山岩画,应是我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

从我国古代历史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羌族在西北地区就是个强大的民族,后来匈奴强盛,逐渐进入西北地区,羌族退居青海、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秦至汉初,大月氏活动于祁连、敦煌间,不久由于匈奴的进逼,而西迁葱岭,匈奴则据河西一带。根据以上历史背景,黑山岩画应是羌族或大月氏的作品,但最有可能是羌族制作的,因为青海岩画及整个河西走廊岩画与此相近。

黑山岩画,也同我国各地岩画一样,它给予一个现代人的启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面对岩画,不仅获得多方面的学术感受,还给予观赏者超越于学术的有关民族文化的独特感受。只要接触到或看到这里的岩画,除了对画本身作出赞叹之外,油然而生的,是对民族文化源头悠远、健旺的认识。在那么遥远的往昔,凭着粗糙的工具…我们的祖先竟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岩画,而且多至成千上万,这种天风猎猎、海山沧沧的精神气度和创作伟力,不正延续在我们现今的文化传统之中…贯注在当代人的生命血脉之中么?已消失的无法再现,至今仍存的无法永恒,然而生命力荒蛮炽烈的原始先民创作岩画,则是为了追求一种超越与永恒。它给予现代中国人的最大启悟在于生命的自强不息,文化的绵延不绝,创造力的永葆青春和伟岸卓绝。我们的祖先能在那样遥远的往昔,手足胼胝地创造出吞吐大荒的伟业,作为他们的子孙,难道不应承袭这种精神气度,克服艰难险阻,去重建民族文化的繁荣鼎盛么?

岩画之中凝聚着中华之魂。我们的血液中流贯着岩画之灵。

靖远县吴家川岩画探幽

吴家川岩画是1976年兰州大学生物系师生发现的。岩画位于靖远县吴家川之北山崖上,其地沟壑纵横,冈峦起伏,整个大地,给人以壮丽、多姿、神秘之感。山丘的地貌特征是红砂岩上覆盖黄土,红砂岩鬼使神差似的断裂成崖面,驳驳岁月,风雨剥蚀,使崖面变成茶黑色,光平如砥。岩画集中于东、西两个红砂石崖面上。

东壁,高2.2米,宽4.8米。是一片由鹿和羊组成的动物群,以显赫位置敲凿了三只梅花鹿,在鹿的右、下和左上方围有奔驰和静立的北山羊,动物群中有一个奇异的图像,不知为何物。整个画面,充满了跃动、鲜活的生命力和野气十足的韵味。

西壁,高2.95米、宽2.76米。下部已残失。整个画面是一幅列骑图,由9个骑马人、千只羊组成,看来是一个出猎或出牧场面。制作的方法,或仅凿刻出动物的轮廓或通体遍凿,整个画面给人以朴素而有生气的感觉。

甘肃靖远县地处黄河中游,是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地,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在这里交替出现过c最早来到这里的人们,是一批批的游牧人,但由于靖远县沿黄河两岸的土地肥沃,很早的时候就有农业生产活动。

岩画所描绘的是牧业社会的生活情景,因此可以说这里的岩画是农人之前猎牧人的作品。根据岩画的内容和风格应是早期铁器时代猎牧人之作。

肃北县大黑沟岩画之谜甘肃省岩画,也如同它的地貌一样,斑斓而富于变化,它虽没有像内蒙古、宁夏那样的大的岩画宝库,但它的分布却十分广泛,岩I画在类型和风格以及生态环境上,却别具异彩。

甘肃岩画之上品,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嘉峪关黑山和靖远县吴家川t岩画外,还有永靖县大浪沟,永昌县毛不拉,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鬃山、祁连山大黑沟、石包城七个驴、鱼儿红、灰湾子、盐池湾、小月牙湖等地。在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就以马鬃山岩画而论,又有和尚水、大马鬃、忽兰扎德格三个地点。从宏观上看,甘肃省岩画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马鬃山和黑山一带,而以名闻遐迩的大黑沟岩画点最有代表性。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北麓的最西端,这里群峦纵横,峻峰插天,其道险阻,崖岸艰绝,山上多石,壁立崇深,临之目眩。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山顶白雪皑皑,山下绿树成阴,山腹牛羊成群,沟涧雪水畅流,好一派塞外奇观!

1990年春末夏初,笔者观看一T沙海中的艺术之花敦煌石窟后,躯车来到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所在地党城湾镇,稍息后,即启程前往久已向往的祁连山大黑沟岩画点。这个岩画点在县城东南约50多公里的群山之中,车在群峦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司机不停的扭转着前行的方向,车上的人不停地摇晃着,每个人不约而同地涛念着“上帝保佑”,尽管没有一个是基督教徒,但求生的本能把大家的心紧紧系在一起,因为只要司机稍有失误,车随时会坠落万丈深渊……我们简直都不敢想了,闭着眼,等待着命运的判决。

不一会,车到了一条大沟的沟口,这就是祁连山中的大黑沟,车停在那里,我们步行前走,越走沟越窄,越走山越高,山沟中幽静得可怕,只有犬吠声回荡在千山万谷之中。山沟两畔,不时发现一座座用石块堆就的石墓,这不能不使人想到,墓中的死者可能就是岩画的作者,他们的手中可能还握着作画的工具。突然,山沟豁然开阔了,穿过一片平展的草地,在沟边可以看到一块块孤石,在一块孤石上,意想不到的见到一幅刻有野牛的岩画——大黑沟岩画到了!当地人称沟畔的高山为花佛山,因此这里又称花佛山岩画。俯视沟底,清水畅流,绿草如茵,仰望天宇,湛蓝湛蓝的天空轻云荡漾,眺望群峰,一片银白世界。这就是当年作画者所凭借的生态环境!再往前行,在沟畔光平的石壁上,便可以发现一幅幅富有情趣的画面,共发现岩画点34处,岩画200余幅,敲凿在灰白色的大理石上,内容多为野生动物,狩猎和放牧场面。动物有梅花鹿、北山羊、盘羊、黄羊、野牛、虎、象、狗、狐狸、大角鹿等。狩猎多为集体围猎,人数2~6人,狩猎212具有弓箭、驽、长矛、木棒等,形象十分生动。

岩画描绘了作画时代的古老世界,驻足石壁画前,凝视画面,仿佛把我们引回到当年狼虫虎豹那个远古的时代。一时间,似乎石壁上的各种动物全部复活了:只见机警的梅花鹿跑了停下,停下又奔跑,又有成群、成批的羊类在山沟觅食,狡猾的狐狸扭过头窥视追赶的猎人。

围猎的猎人正在向群兽走去,逐渐缩小包围圈,射杀和捉拿野兽即将开始,一场围猎就要成功……

这里岩画的内容和风格,与嘉峪关市黑山岩画很相近,当你看了黑山岩石,再看这里的岩画会顿时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无论人形、人的头饰、狩猎的姿势,都比较一致,这或许告诉观众,两地岩画的时代是比较接:匠的。只有个别画面与上述画面大异其趣,其时代下限已到隋唐以至明清。悠悠岁月,历史沧桑,几千个春秋像云烟似的流逝了。作画者已长眠于深山幽谷,只有壁上的岩画,向观众叙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幕幕历史和故事。

我们返回时,夕阳西沉,金黄金黄的晚霞洒落于峰巅白雪、山腹草地和走动的羊群中。沁人肺腑的清风习习,粗犷而悠扬的牧歌阵阵,羊叫声、犬吠声、马嘶声萦绕在幽静的窄谷深涧。这情、这景、这声,跨越过时间的距离,不就在画面中有所表现吗?大黑沟中所见所闻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古今社会生活的场景,同时在脑海中浮现……

青海湖畔岩画追寻

烟波浩渺的青海湖,像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青海省东北部。湖面辽阔,风光旖旎,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2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7米。

夏秋气候凉爽,宜于游牧。沿湖地区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湖畔有许多古遗址,在汉魏晋以来,修建过许多城堡,著名的有汉代西海郡古城、海晏尕海城、北向阳古城、伏俟古城等。

古往今来,许多民族曾交替在此游牧,因此堪称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许多民族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演出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剧目。

在所有的文物古迹之中,岩画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像烂漫的花朵,盛开在湖畔岩石上。这里的岩画,作为一种猎牧业文化的载体、历史知识的源泉,显示着远古先民无穷的创造力,从中使我们能深刻地窥察出古代猎牧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内部世界,披露出他们的想象和观念的历程。现在介绍几处环湖的岩画址,以显示青海湖岩画的内容、风格和蕴藏在岩画中的世界。

鲁芒沟岩画鲁芒沟位于海西州天峻县天棚乡湖的西畔,在注入青海湖的主要支流布哈河之南。

岩画凿刻在沟畔小山的阳面,前面有一细流小河。

岩画分别刻于三大块岩石上,内容以动物形象为主体,有牛、马、山羊、野猪、骆驼、小鹿、犬、狼、鸟等,尤以骆驼、牛羊为最多。岩画的制作方法是敲凿而成的。

哈龙沟(或称沙龙沟)岩画哈龙沟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尔孟乡,藏语意为鹿沟,大概这里曾是奔鹿出没之地。这里的地势颇有诗意,是较平缓的山谷,沟口有几个干涸的小湖。从地貌及牧草生长情况,它告诉游人,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的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