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岩画
19727400000023

第23章 东南沿海岩画的奥秘(2)

香港岩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内容上都是一些抽象的图形。有两种纹样:一种是扭曲不规则的不定型的抽象花纹;另一8t‘是规则的几何形,其中有圆圈、螺纹、正方螺纹等。

在蒲台,剥落处左边的抽象花纹下端,有长菱形数个,而穿过剥落处,则有一连串的螺形纹。下石壁画址也有同样的螺形纹样。大浪湾岩i画的中央纹样,可能是一个动物图案,下面刻有螺形纹,而其面部的左边则是同心圆。

在长洲,也有类似的抽象图形,但最惹人注目的是所谓“眼”的蛇头形曲线,在画面的中心部位的上端形成一对,约与大浪湾岩画相似。溶西洲岩画也是类似的螺纹。东龙岩画,虽然具有与其它地方的不同特点,但那螺纹和上端紧密交织着的曲线以及其它细节,都指出香港岩画彼此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香港各处岩画,其制作的技法、样式以及题材都呈现了统一性的文化现象,它与北方草原岩画与西南山地岩画是不同的,这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令人惊诧的画面,只要看到一次,就已使人难以忘怀。见于岩画中的图形,不论是几何或鸟兽纹,均与当地古代青铜器上或同时期之陶器上的纹饰相类似,在那里,呈现在观者眼前的是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就已形成了某种统一的文化集团。这是充满着谜的、鲜明而独特的古代世界的片断。

香港岩画的年代虽然难于确定,但单从岩画的风化程度,已可推断它们的历史非短。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石刻绝非近代所制作,香港的原地居民,并没有有关雕凿岩画的神话和传说。岩画的图形,不论是几何或鸟兽纹,均与古代青铜器上或同时期之陶器上的纹饰相类似。香港的史前陶器有两个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公元前1200)的软陶器和青铜时期的硬陶器。软陶器上已出现螺旋纹和四方连续的回纹,而岩画中的图案纹样,与青铜时期的硬陶器的那种细致的螺纹陶尤为接近。比如见于石壁和蒲台岩画中的复杂的多重螺纹图案,与青铜时代早期陶器上的多重螺纹十分相似。同时,香港的青铜艺术中也有许多与岩画上几何纹样相同。

因此,香港岩画时代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作品,距今约4000~3200年。

香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是百越族群活动之地。香港的史前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和岩画上的花纹,均见于广东和东南地区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上,这种一致性是百越族群相互间存在一种认同感的物化映现。东龙岩画上的鸟纹,蒲台和长洲等处岩画蛇纹以及大浪湾岩画中间的鸟兽图案,正与越人的鸟田传说和鸟蛇图腾崇拜相对证。香港大湾出土的青铜匕首上的人面纹与大浪湾岩画中的鸟兽纹也有雷同之处,都可能与古越人行猎首的古俗有关。此外,越人习于水性,善于行舟,而岩画均在水边,这大概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吧。

生活和心态的符号

——澳门岩画

由于香港的多处岩画被发现和澳门寇娄岛上又曾发掘过史前遗址,于是人们推测,澳门是否也有岩画存在呢?这个疑问促使着人们对澳门岩画的兴趣,也促成了人们对那里文物系统考察的起步。

1982年11月14日,首次在澳门寇娄岛的卡栝湾朝南的山谷里发现了棋盘岩画,并在附近岩石的考察中,还发现许多小圆穴岩画的其它复杂的岩画。

1985年6月,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对那些复杂的图形进行了榻拓。

澳门岩画的题材内容可分两种:一种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如棋盘和船只岩画;另一种是反映作画时代人们的心态活动的。澳门的东涌和寇娄发现的形“棋盘”岩画与香港的东昌和石壁以及别的岩画点所发现的很相似。在北方岩画中,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阴山都曾发现过与此相同或相异的岩画。

澳门、香港的方形棋盘岩画的时代,目前还是个争论不清的问题,或说是晚近的东西,但有些研究者却说它们和广东战国时代的“米格纹”的陶器纹样很接近,看来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根据其风格和北方棋盘岩画的时代,过早的估计是不得当的。

反映社会生活的画面,是寇娄岛卡栝湾的船只岩画,但就其作画时代问题也有争议。或说是表现带有桅杆的欧洲商船,或说那些图形的组织更接近香港青铜时代的图像。近几年来,由于珠海高栏岛船只岩画的发现,可知澳门寇娄岛也有船只岩画,而且其时代不会晚到欧洲商船开往澳门的时候。但从风格上讲,与高栏岛船形岩画也不尽相同,澳门船只岩画比珠海高栏岛船只岩画形象得多,其时代可能要晚于后者。

澳门岩画另一种题材是反映当时社会心态的画fig。寇娄岛上两个地点发现了杯状的或半球形的小凹穴(圆点)岩画。1985年的考察,人们肯定那些小凹穴是人工所为,小圆穴的直径约10厘米、深约5厘米。实际上小凹穴岩画是亚洲、北美洲一种最古老的岩画题材之一,通常被认为是丰产的象征,也是女阴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渴望心情。

澳门岩画,为今人提供了一幅澳门远古时代的社会缩影,闪耀着澳门的文明之光和一个个清晰可见的历史前进的踪迹。

创世说的密码

——台湾万山岩画

1978年,屏东师范学校教授高业荣先生,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在危崖绝嵫、人迹罕至的台湾高雄县浊口溪上源的万山之中的孤巴察峨、祖布里里和莎娜奇峨三地发现了精美岩画。岩画都分布在高雄县万山旧社的东北,叫万头兰山的地方。

岩画所在地,并非崇山绝壁,而是在树阴掩映的低矮岩块上。附近都是陡崖绝壁,林深叶茂,时有山羊和野猪出没,是未经人工改造过的原始森林。

面对着密密麻麻的奇异岩画,会顿时将观者引入那个神秘的时代,一条条线段,一个个符号,均是原始宗教思想的外化形式和远古人类的心态密码。

散刻于地形隐蔽的深山丛林中的万山岩画,在远古时代,显然是一个宗教祭仪的场所,岩画之魂深深隐寓于岩画所在地的土著——排湾群诸族的历史和文化之中。至今流传于当地土著民族之中娓娓动听的传奇故事,可能是打开岩画奥秘的突破口。

甚至是一把钥匙。有关万山岩画有三个内容大体相同的故事。

其中之一,是万山村流传的民间故事:“太古,万山旧部落,本来是个无人居住的荒山,因为先后有五个家族自北方聚集本部落开垦,便形成现今的贵族阶级。其中拉巴乌赖Laba’ulai贵族家祖先娶布农族拉达乌龙安Lala’ulongan(一说是Davilcong)家女子为妻,她烹甘薯是先掘地为坑,用火把石块烧烫,再投入甘薯覆土焖熟。但是,她趁家人下田工作时,每吹出嘘嘘声招引大批蛇类,并把百步蛇一条条圈绕在石块上和着甘薯一同焖熟,在家人未返家前先食蛇肉果腹,剩下的甘薯留给家人。不久家人身体日渐虚弱,却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一天,当她到河流取水的时侯,家人掘开土窑才发现她有嗜食蛇肉的恶习,很不谅解这种亵渎神圣的愚行,争端非常严重。可是,布农族女子也不甘示弱,便捡取百步蛇纳入前襟,逆着浊口溪方向而去。“她临行时约定她的夫婿在祖布里里(Tsubulili)和孤巴察峨(Gubatsaeh)大石处相见,但其夫婿终未履约。她便在岩块上一面雕刻一面吃蛇肉充饥,所丢弃的蛇骨头都变成百步蛇,这便是那里蛇类极多的原因。那时,岩块还像小米糕一般地松软,所以她踩上去就留下脚印,趴下时也就印出了人形。

最后便独自回桃源乡布农族村落去了。”

这个故事宣扬了鲁凯族和布农族的原始超自然的信仰,与岩画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

万山三处画址均位于稍高的河阶地或缓坡面上,岩块突起于缓坡因而形成醒目的视觉交点。孤巴察峨岩画点面积最大,其北侧与赭土面相接,可供人登上岩面,岩画最下方有一涵洞,可容两三人居住。

岩画主题,除不能确认的之外,略可分为蛇纹、人面像、全身人像、云纹、圆涡纹、重圆、“生命曲线”、栏栅、老鹰、人头圆涡结合纹、杯状坑、凹点等十余类,以杯状坑、圆涡纹居多。

祖布里里岩画面积较小,总面积大约有35平方米,图像上侧有剥落痕迹。只有27个脚掌纹,自左向右旋转,其间散置有20几个杯状凹坑。整个图像分布在横向的带状区域中。祖布里里与莎娜奇峨只有一山之隔,但因悬崖阻截难于通过。由祖布里里去莎娜奇峨,需要越过涧水,爬越陡坡,绕道而过。

莎娜奇峨岩画,位于孤巴察峨岩画的西北不远的地方,周围生长着亚热带原始植物群落,常绿阔叶的乔木。刻画的岩石,大体呈竖起的仙桃状,其下半部没人赭土面中。岩石顶端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大凹坑,坑中被敲凿了密密麻麻的凹点,使得这个大凹坑宛如人为的大型杯状坑似的,自凹坑下延伸出长长蜷曲的抽象线条,各个线条或交叉,或回转,或既绕圈子又分叉。整个岩体被厚厚的青苔覆盖着。整个岩体充满着舒展式的纵横交错线条和星群状的凹点。这样做对作画者而言,显然是想把自然的凹坑变成人为的大凹陷,与杯状坑有相同的象征意义。我们综观整个图像造型的含义,深感那端大凹坑寓有母体的象征意义,抽象线条自此而出布满岩面,分明有氏族分脉和繁衍的蕴意,整体造型充满了充沛的生命意识。

从岩画的作画环境看,三个画址都在形体雄伟的岩块上,坐落在令人瞩目的位置,气氛庄严肃穆,充满了神秘气氛,是举行宗教仪式或群众集会的理想场所。若要分辨这些图案和符号的含意是困难的,胡乱猜测也是无济于事的。想来它们会有不同的含义,可能为不同的部族或人群所创造的,分别记述着各自部落的源流、信仰、希望或神话故事。

三个画址的内容,都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并且具有共同的文化和心态。三地岩画的载体本性、图像主题、造型特征与台湾土著排湾群诸族的超自然信仰有着十分密切的一致性,在文化脉络上两者间联系甚密。关于三地岩画的准确时代,目前虽尚在探索中,但是,就岩画载体本I性与图像造型、内容所作图像学的分析,岩雕创作l的实质内涵,似可理解为“创世纪”型的神话叙事l图。这三幅描绘创世纪之创生神话图像,与台湾土著鲁凯族本有的土生说、石生说或多数人认为祖先创生于Dalubaling湖水密切相关。他们相传祖先创生时都伴有浓密的烟雾、云雾等情形可在岩画中依稀可辨,比如见于岩画中的圆涡纹、重圆纹、云纹都可理解为浓密的烟雾或云雾。岩画中的脚掌印迹,都是神足印或女阴的象征物。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与叙述祖先迁移过程中所经的路径有关。

莎娜奇峨岩画中的大型杯状凹坑与抽象舒展式线条相匹配,也是与他们的种族繁衍、分脉的意识形态有关。至于以人面形为外化形式的太阳神及其它神灵,也与创世说密切相关。英国学者卡纳博士(Dr.Hanv Cutner)所著《人类的性崇拜》一书说:“大神乌色里斯的故事,与(女神)爱西斯及太阳神和拉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差不多同时一齐发生”,“乌色里斯”到底是“太阳神”或是“太阴神”呢?

这是值得讨论的。不过,乌色里斯是地土繁殖的主源太阳的主要象征,这是没有疑问的。当时著名民俗学者佛莱泽认为他是繁殖之意……在初民把太阳认作生殖的原始主宰之时,乌色里斯便是太阳;在人们把太阳当作使禽兽繁殖及植物生长的主宰之时,他便是太阴。不管怎么说,太阳及其神化了的太阳象征物太阴神均与生殖有关。如此看来,万山三地岩画的主题是性文化,更确切一点说是表现创世说,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万山岩画的主题和造型特质都可以在鲁凯族、排湾族中的艺术品中找到,尤其与鲁凯族有着不可忽视的密切关系。就万山岩画与排湾群的雕刻比较分析,人头、人像、蛇纹、重圈纹等是他们共同的创作母题。就造型而言,万山岩画也具有此种文化的古型特征。只是万山岩画中的杯状凹坑尚不见于现今的台湾土著诸族中,这类图像的断层现象,或与两者间的时代差异有关。就是说,见于远古岩画中的杯状凹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或被其它图像所替代。

万山三地岩画,是植根于当地土壤而产生的古老文化现象,它与台湾的土著民族的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生活于现今的土著民族文化的图像,常可在万山岩画中找到它的古型。万山岩画,不管它刻制的时代早晚,但可以肯定,它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原始宗教,当是原始社会的产物。从三地岩画都布满青苔和石皮剥落情况、岩画的内容、艺术风格、敲凿技法等分析,岩画的时代当在3000年左右。我们虽没有把握说,万山岩画就是排湾族或鲁凯族先人的作品,但其间的脉络关系实在有耐人寻味的地方。

天下何人能识君

——仙字潭岩刻字乎、画乎之争

峭壁岩刻仙字潭,

闽越先民舞翩跹。

古画悠悠数千载,

敬祭水灵娱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