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岩画
19727400000021

第21章 西南山地岩画(5)

除宁明县花山之外,左江主要岩画地点还有宁明县的珠山、龙峡山、达山、高山;龙江县的岩洞山、沉香角、楼梯岩、三洲头山、三洲尾山、岩敏山、大洲头山、三角岩、棉江花山、笄洪山、弃镜山、对面山、岜逢山、渡船山;崇左县的驮角山、隐士山、灯笼山、驮柏山、机山、银山、岜灯岸山、关刀山、大湾山、白鸽岩山、万人洞山、岜银山、白龟红山;扶绥县的大银瓮山、岜赖山、青龙山、后底山、吞平山、仙人山、岜割山等地。

到目前为止,左江岩画已发现79个画址,总计178处,分布于宁明、龙州、大新、崇左、扶绥等县境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黑水河两岸附近的悬崖峭峭壁上。其画面距离地面或江水面20~80米,最高者可达120米。作画崖壁多为灰黄色,宽大平整,好像大自然有意供古人绘制的。岩画均以赭红色颜料绘成,大多数画面宏大壮观,图像密集而高大,分布如满天星斗,绵延不断,形成一条长达200多公里的画廊。

左江流域岩画均以赭红色颜料绘制在人迹罕至的高山绝壁上,图像主要有正、侧身舞人,铜鼓,狗,鸟,钟和人佩带的武器等,其中以舞人图像居多,约占全部图像的85%以上,每一处每一组均以动态一致的舞人为主。

舞蹈图像主要有两种基本姿势,即正面舞人与侧面舞人,两者均表现为曲肘举手、曲腿半蹲的造型。惟正面舞人的手、腿均左右分开,而侧身舞人的手及腿则朝前方伸出,两种造型都夸张了举手蹲腿的大动作。

从形式上讲,岩画的舞蹈图像可分为集体舞和独舞两种。集体舞是早、中期岩画的表现形式;独舞则是晚期岩画的表现形式。集体舞又大致分为三种表演形式。一为正面、侧身两种舞姿的混合舞蹈;二为以侧身舞姿为主体的舞蹈;三为以正面舞姿为主体的舞蹈。有的舞人身带刀、剑,参加人数众多,场面浩大。无论是独舞还是集体舞,都犹如正在演出的舞蹈戛然静止时的精彩特写,构成一幅幅跃动着的寓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图画。

岩画的舞蹈图像通过头、腰、手、腿的默契配合,完成了具有强烈节奏感的舞姿造型,创造出了特征鲜明的艺术意境——以强调手势变化为主,富于东方舞蹈传统特点的骆越舞蹈艺术。

左江岩画是巫术文化的产物,是骆越社会巫术礼仪的重要绢成部分。舞群中的领舞者以高大的身躯及独特的装束显示出其威严和地位,其身份应是具有特殊使命的人物——巫觋。看来岩画舞人正是置身巫术礼仪中的舞蹈者形象,这种舞蹈是以谋求功利为目的的骆越巫舞。

图像的典型组合是以一个形体高大、腰挂刀剑的正身人像为核心,其余图解分布四周。由于这些图像形态的千佛一面及组合格式上的千篇一律,意境深邃而神秘,对于作画的功能,至今“莫衷一是纷然疑”,有祭水神说、祖先崇拜说,更多的学者则认为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这使得扑朔迷离的左江岩画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难识其“庐山真面目”。但是,我们通过对左江巫舞的内容加以宏观上的剖析,历史的真面目便可以裸露在我们的面前。岩画内容的表现形式有羽人舞、图腾舞、拟兽舞、假面舞、太阳舞、祈年舞、庆功舞、铜鼓舞等,看来岩画主要有祭日、祭河神、祭铜鼓、祭鬼神、祭田神、人祭、祈求战争胜利和祭图腾等内容。把今日已无、昔日曾有的心态活动全部活现在画面上了,在目睹者的面前,展现了一幅敬祭自然神的多功能的多神祭。

在花山岩画里有一个“大人”图像,腰佩环首刀,手悬一物,头上有一小兽,脚下有一巨兽,旁有铜鼓,很值得注意。头上的小兽,是图腾神物。

这个脚下巨兽应是一种巨犬,就是作为西南方神兽的“獒”。史书上有关它的记载甚多,《尔雅·释畜》谓:“犬高四尺日獒。”《说文解字》说獒能听从人的使唤,并能理解人的意图。《左传》和《公羊传》都提到獒“知人心”,可嗾使和训练灵獒咬人的故事。莫泊桑短篇小说《复仇》和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第一集《巴克斯维尔猎犬》都写了利用类似的巨犬杀死仇敌的故事。犬对古代人民说来,不仅是生产手段,同时也是自卫的手段,所以,在古代人民头脑中就很容易产生对于犬的神秘观念。

在我国古代民族中,以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各支系最善于豢养这种猛犬。瑶族亦谓瓠为龙犬。由岩画看,古代广西某些氏族部落也属于犬祭文化的范畴。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三记广西府之俗谓:“州之夷民日土僚,若以犬为珍味,不得犬,不敢以祭。”康熙《广西府志·诸彝考》也说:“土僚得犬方祭。”所以广西地区岩画的祭祀场面里出现巨狗灵獒是很自然,它虽然不是祭品,却肯定是一种神物。

记在广西左江石页上的历史画卷是何时何人的作品呢?这自然是观众首先想到并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

广西的文物考古学家根据对岩画内容的分析,对花山画址处洞中木桩碳十四年代测定,对岩画处覆盖在画面的钟乳石标本的测定,以及岩画的某些内容与当地出土青铜器上的纹饰的比较研究,可以把岩画的年代上限定在战国,下限为东汉。在这个时期,广西左江流域是壮族先民——骆越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左江岩画应是骆越人所绘制。左江岩画的发现,对研究壮族古代的文化艺术及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左江流域岩画经受了2000多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熠熠生辉,其中除了先民们对作画崖壁的严格选择外,在作画颜料中还掺合了动物胶,从而使画面经久不变,充分表现了先民们聪明的智慧才能。

这些岩画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民族艺术宝库中一枝风韵独特的艺术之花。现已开辟为旅游区,许多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领略这里古代艺术杰作的绚丽风姿。

绽开在石崖上的艺术之花

——清水江畔岩画

贵州省的岩画不太多,但却分布于全省各地,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和牛角井、六枝特区桃花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银子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七马图”,以及开阳县画马崖都发现有岩画。这些岩画与国内其它地方发现的岩画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自己的一些地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代岩画的内容。在众多的画址中,以黔中开阳县画马崖岩画为目前:贵州境最丰富、成画年代最早的一处岩画遗址。

开阳画马崖岩画位于该县羊肠区平寨乡的顶趴寨和大羊坪村附近的峰崖处,乌江支流清水河在其东不远流过,画面绘制于清水河的三级阶地切割部位的峭崖上部。

岩画分布于大岩口和小岩口两个崖壁上,南北相距约600米。大岩口岩画海拔1220米,画面长5.1米、高2.1米;小岩口海拔1281米,画面长16米、高5.5米。岩画均以赭色平涂绘制于叠层灰岩、硅质岩岩壁平面上。现存图像近百个,以骑马、太阳形为主,还有人物、动物、房屋、符号等内容。

图像大者30厘米,小者仅几厘米。有少数图像因历年岩石风化剥蚀和星点石锈斑覆盖,呈现出若隐若现的红斑块,已无法辨识,它似乎在暗示观众,岩画已经历了漫长岁月。画面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和民族特色。

岩画的题材内容,可以把我们引入作画时代那个古老世界中去。太阳纹图形多达23个,表现出具有圆形光体和辐射光芒,有的与铜鼓鼓面的太阳纹装饰很类似,看来与铜鼓崇拜有关。

跃然画面的骑马图和马形图19个,其中有骑者12个,马背无鞍鞯,全为裸背马。马上人物的身体姿态与马的运动形式基本吻合。疾驰马,四蹄腾跃,马尾低卷,背上的骑者前倾,手臂紧勒马颈;漫步马,四腿着地。骑马图分别表现出迁徙、马上站立、持盾、倒立、侧骑、跃马、双臂勒马、马后站立等内容,富有充沛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精神,显示了当时社会上有娴熟的骑马技艺。

舞蹈操练图,从形态看有四人舞、两人或三人对舞、双人舞、单人舞、太阳舞等内容。舞蹈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来揭示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在舞蹈中,人的自然动作得到艺术的改造,被赋予新的概括形式,取得节奏严整性和情感表现力。舞蹈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简单的形式发展到比较复杂的形式;它对周围生活的特点的反映愈来愈充分,它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内容也一步步地丰富起来。见于贵州清水河画马崖舞蹈岩画,其中的四人舞具有一定的队形,手臂的姿态各异。对舞所具有的3人与2人一组的对舞排列形式,有战时粗犷的舞蹈动作。舞者的形象多为正视描绘的徒手舞,主要表现人体上下肢的动作。双腿略作弓步或平叉。手臂或向上舒展,双臂呈鸟飞翔状;或双臂内卷于胸侧;或一臂内收、另一臂冲拳而出。

动物岩画,有虎、牛、狗、鹤等。其中虎、牛图是一幅虎骑与牛骑争斗图:一头猛虎,虎上骑者双臂勒住虎颈,向对面的牛骑冲去,而牛则前腿跃起、后腿蹬地,两角竖起,牛骑者身体后倾,双臂勒住牛头,准备着迎击来自虎骑一方的攻击,看来胜负在此一举。

房屋岩画仅见于大岩口,为三角形房顶的干栏式房屋。

符号岩画是一些很难理解的抽象符号。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岩口石壁左上方的两排圆点。关于它的语义学上的含意,或为“繁多之意”,但笔者认为,它是否寓有生殖崇拜的含义呢?还有“+”字形符号,这种符号在古代有过广泛的分布,在贵州汉墓陶器和铜鼓纹饰中屡有此类符号或变体形式出现。在中国,“十”字代表吉祥,人人喜爱“十全十美”,它是圆满、完整的象征。11~13世纪,数百万基督教徒曾为了这个“十”字符号,与回教徒酣战二百余年。他们认为“十”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吉祥辟邪的符号。在清水河画马崖“十”字的含意,移沉着作画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良好愿望。

面对这偌大的画壁,有一种极为奇异的气息迎面扑来,从久远得而今已难以确考的年代,向我们无声地述说着他们那个时代的种种,早已消逝了的祖先们的社会习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心态活动,通过这种沉默的语言——画面传达给今人。

开阳岩画中众多的骑马图,表现出马与人的密切关系。这些马从形体上有别于北方高大的骏马,而为西南地区特有的马种。云贵高原地带,向以产马著称。《宋会要辑稿·兵》谓:“西南夷每岁之秋以马请互市,则开场博易,厚以金缯,盖饵之以利,庸示羁縻之术,意宏远矣。”这种马虽身材短小,但负重善驰,十分受用。开阳画马崖岩画中的马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财富的显示。

开阳画马崖岩画中的太阳纹图形,除了寓有对太阳的崇拜外,而大部分的太阳纹的象征意义应是铜鼓。这是由于古代贵州境内的少数视铜鼓为重器的缘故。

开阳画

马崖岩画的族属和时代之谜尚待揭晓。或认为是战国至汉以前夜郎地区的濮系民族的作品;或谓汉至晋宋时期僚系民族的某一支所作;或谓僚之后裔——唐宋时出现的仡佬、水等民族有关。从画面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结合古文献记载,这里的岩画很可能出自汉代夜郎地区僚人之手。历史上贵州境内的僚人,作为濮越两大族系在夜郎地区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族类,他们的活动之地应在汉代的夜郎一带。《后汉书·西南夷传》称之为“夷僚”,他们长期是夜郎的臣民。于唐宋之世才分别发展为今之壮、布依、侗、水、仡佬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