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岩画
19727400000011

第11章 西北高原画满山(3)

通过野牛沟岩画,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早已逝去的社会情景,它以图画的形式告诉今人,在荒凉的柴达木盆地,经历过一个以野牛和牦牛为狩猎对象的狩猎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野牛主宰的世界,渺小的但又是聪明的人类,通过弓箭与野牛进行生存竞争,食其肉、衣其皮,人类才逐渐壮大起来。经过悠悠岁月,才驯服了体大力强的野牛,而使之成为家畜,进入畜牧社会。

青藏高原,就自然环境而言,大体与蒙古高原类似,然而就海拔高度说来,却又大相径庭。这个不同,使蒙古高原成为羊、马、驼的世界,尤以羊最多,而青藏高原成为牛的世界。因此,就这两大高原的畜牧经济而言,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但相异之点也是明显的,即蒙古高原是以羊和马为基础的猎牧经济,而青藏高原则是以牛为基础的猎牧经济,介于两大高原间的甘肃地带,呈现了明显的过渡性质,即既有马、羊、驼,又有各种牛类,这在前面介绍过的嘉峪关黑山岩画和肃北县大黑沟岩画看得很清楚。野牛沟岩画,向人们揭示了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阿里岩画流露出的天机

西藏是世界的屋脊。扑朔迷离的神殿,斑驳陆离的神话传说,充满神秘色彩的岩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若即若离的远古文明图卷。

江海变迁,世道沧桑,远古的辉煌无声逝去,但阿里地区日土县岩画上遗留下的迷人神话和先民的手镌诗章,依然向今人叙述着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日土县是一个令人着迷和神奇莫测的大地,它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最西端,北纬33~12’,东经79~38’,平均海拔为4600米,南距阿里地区政府所在地狮泉河约110公里。日土县岩画分布在任姆栋、鲁日朗卡和恰克桑三地。岩画均分布在河谷附近的山岩上,周围地势平坦,水丰草茂,景色壮丽,古往今来是猎人牧民的理想苑囿。

岩画分布于距地表3米以内的垂直平滑岩面上,少数画面距地表七八米以上,画前有宽窄不等的立足点,可供攀援而上。一幅幅展现远古丰姿的画面,被敲凿、磨刻、刻画、涂绘于一种层状灰色硅质岩上,因历经千百年的日晒水淋而呈现出铁锈的颜色,显示着千年古画的丰采。

岩画的题材丰富而多样,以动物为大宗,有牦牛、羊、狼、犬、鹿、马、驴、豹、虎、骆驼、鸟、鱼等,无疑这些动物是当时奔驰、觅食在山谷草原的野生动物和放牧的家畜。其次是日、月、山、植物等自然景物。其三是狩猎、放牧、舞蹈、骑乘等社会生活图景。其四是男根女阴等反映生殖崇拜的内容。

还有器皿、祭品和苯教符号,以及盛火的祭祀场面等等。岩画的内容展现了作画时代的自然环境、生产活动、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

日土岩画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上一部历史长卷,从岩画的时代看,大约可分作苯教和佛教两个历史阶段,但主要是苯教时期的作品。以三地岩画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任姆栋岩画而论,苯教时期的作品,以动物、自然物和苯教为内容,人和动物造型倾向写实,简括生动,概括性强,并逐渐向灵活多变方向发展。最引人注目的画面是反映苯教内容。在佛教传人之前,西藏盛行源于当地原始宗教的苯教。苯教崇奉鬼神和自然物,根据苯教经典《十万龙经》记载,“念神”是苯教主要崇拜的神,包括天地间的太阳念、月念、星念、云念、虹念、风念、地念、雪念、山念、海念、崖念、木念、水念、石念等。

他们主管着风云雷电、阴晴雨雪,在苯教诸神中倍受崇拜,每年都要多次对它们举行供养仪式。直到近代有些地区还保留有宰杀牛羊对山神献祭之俗,而且每年要放生上百头牲畜向山神作供献。苯教《空行智慧胜海传》中记载,苯教徒在每年秋季要举行“牡鹿孤角”,即将牡鹿头颅砍下作血肉供的祭祀活动。见于日土岩画中的部分画面,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苯教的祭典活动。比如有一幅表现祈求人畜兴旺而进行祭祀的宏大场面:骑羊的巫师带着洒圣水的树枝,给人们祈福、消灾、去魔,另有执竿者走来。上方有象征生育崇拜的男女生殖器和牛、马、日月。画面正中有四个巫师头戴面具婆娑起舞,其旁有大鱼盘作圆形,腹内孕十条小鱼,另有三条小鱼穿梭而来。苯教认为龙神是人类424种病恶之源,像麻风、天花等病都被称为“龙病”。此外,龙神还掌管降雨,勤于供奉龙神可以祛除百病,风调雨顺。

当时的龙神,是一个包括鱼、蛇、蛙、螃蟹等动物的综合观念。见于岩画中的鱼形,很可能代表龙神,巫师以舞蹈形式向龙神祈祷祭拜,为的是求得龙神的欢心。至见于同一画面上的陶罐,应为表示装有向神祗进献的奠酒。藏文《王家苯教殡葬仪轨书》中有在祭祀中奠酒的记载。画面下方,有羊头分九排横列,计有125个,这应是当时大批杀牲以头祭祀的写照。

此外,凿刻于山崖的牛、羊、鹿等形象,是否为古代苯教徒祭祀山念、崖念的反映?岩画中的日、月、植物是否体现了他们对日念、月念、木念的崇拜?有些画面是:否就是先民们在举行祭祀仪式后,将这一大事郑重地凿刻在山岩上,以向天神地祗显示而留下的永久记录?这些都是岩画向前来凝眸、纵赏它的观众提出的难解之谜。

岩画作者的族属,应从岩画的时代和地望去考虑。据《册府元龟》的记载,汉唐时期的太平国和大羊同国均在现在的阿里地区。“太平国在于阗国南”,“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汉唐时期的于阗国在今新疆和田地区,向南越过昆仑山,就是当时太平国和大同国所在的西藏阿里的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岩画作者很可能是当时活动在这一带的大羊同国或太平国的游牧部落。

日土县多数岩画,应在苯教盛行时期,即岩画年代下限应在佛教传入西藏前,即西藏吐蕃以前或吐蕃早期,但不是说就没有佛教的岩画。在日土县恰克桑的岩洞中,还有近代喇嘛的作品,洞壁上绘画有喇嘛塔、佛像、菩萨像、高僧像和经咒浮雕等弘扬佛法的画面。

日土岩画,作为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流露着作画时代生活的“天机”。正是这种艰辛的创作,才记下了使每个藏民感到自豪的高原文明的图画,使世界各民族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执著的追求而创造的奇迹惊叹不已。西藏岩画站在世界屋脊上讲述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许多……

记在山岩上的历史

——力口林岩画

西藏岩画是世界上最高的艺术作品,是在最接近太阳雪线下产生的,它向全世界的人们显示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如果说阿里日土岩画只是一则孤例,那么藏北加林山岩画就能更多地说明这个问题。

西藏北部的加林山,海拔达5000米,气候恶劣,空气稀薄,是接近生命禁区的地方。在1976年以前,一直看不到人的影子。但就在这无人居住的加林山脉中段,却神奇地保留着许多不知何年何代流传下来的岩画。

这里的岩画,虽说清晰程度较好,但仍有一些画面难以分辨,特别是浅琢作品,几乎看不清楚。辨认这些祖先的作品,使我们享受着那时的诗歌、绘画和历史。

所谓藏北岩画,完全是用小石块在大石头表面刻凿出来的画面,面积最大的有四五平方米,最小的一平方米,总共一百余幅。岩画作为中国藏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缩影,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灼灼生光的明珠。可以说,加林山岩画真是一座巨大的藏族露:天艺术的博物馆。当年的作画大师,以图画形式展示了藏族人民多彩的生产和生活。画面内容,主要是动物,还有放牧、迁徙、狩猎等。其中比较完整的一幅画面表现的是狩猎人射羚羊的情景:一人二羚,人张弓待发,两只羚羊的前腿高高跃起。另一幅画面中,一只恶狼被骑马的牧人团团围住,牧人们用抛石器甩出石块,雨点般倾泻下来,又有两只猛犬向恶狼冲去,一场厮杀正在进行。在画面的左下角,作者别出心裁地凿刻了一个太阳,可能是表明这场恶战是发生在红日高照的白天。

画面的具象性很强,动物或人物的形象都显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洗练、粗犷的手法,似乎是作画者自身的尚武本性和勇敢、直率、坚韧性格的自然流露。

谁是岩画的作者?这是考古学家和岩画学家正在探寻的有趣课题,但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所为,漫称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藏北草原的游牧人总是可以的。因为在岩画周围是藏北草原一个较理想的夏秋牧场,缅怀当年的游牧人,一定在蓝格茵茵的天宇下,边放牧边作画,把自己富有情趣的生活变成一幅幅艺术作品镌刻在山岩面上,而注入石头以生命,使默默无语的石块成为这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载体、人的心声的外化形式。

关于这些独具草原风格的岩画的制作工具,想来是布满山野的尖利的铁矿石,因为这些铁矿石要比被敲凿作画的石面坚硬得多,以致使用来作画的石料显得可塑性很强。

至于这些石画的准确雕凿时代那就无人知晓了,它比现在的老人的爷爷的爷爷还要古老得多,因为画面中尚未发现佛教的影子,可知它是佛教传播到这里之前的作品,估计它要早于吐蕃时代,大约是相当于北朝至唐初的作品。如果问及当地的老人,那得到的答复非常奇妙,使神奇土地上的神奇岩画更为神奇:有人说它是神人所刻,有人说它是灵石自显,有人还可以如数家珍似地讲出许多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不过这些关于岩画的传说,与其说是历史的真实,勿宁视作后人另加给岩画一层油彩而已,使藏北的岩画之谜更加斑驳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