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
19726800000008

第8章 社区理论概述(2)

二、社区理论的发展

1887年滕尼斯创立了社区理论后,虽然没有被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当局接受和运用,但理论研究还是在不断发展深入。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弗兰克·法林顿出版了《社区发展:涛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著作,首次运用了社区发展这个概念,改变了滕尼斯把社区视为单一的传统乡村社会地域性群体的观点,开始把社区视为现代社会的区域性共同体,把“社区”概念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全过程中。

1917年,英国社会学家麦基·艾《社区》一书出版,1928年美国社会学家斯坦纳《美国社区工作》出版,1939年桑德斯与皮尔斯合著的《农村社区组织》出版。这一历史阶段中,英、法、美等国还出现“睦邻运动”、“社区福利中心”等活动,促进社区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探索。

第二次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国际社会相对稳定,联合国为谋取人类和平,推动社区发展,针对许多薪兴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贫困、失业、疾病、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1951年通过了3900号议案,倡议开展“社区发展运动”;1952年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1955年发表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书,同时成立了社会局社区发展组;1959年,召开了《欧州社区发展与都市社会福利》研讨会。社区发展开始向发达国家扩展,着眼于通过社区来促进社会进步,社区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性趋势,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北欧国家,亚洲、日本等国也都普遍推行社区发展运动。至20世纪末,全球已有117个国家在执行全球性的社区发展计划。中国社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社区发展计划,正是在这个历史大潮流中开始的。中国社区理论坚持“立足社区、面向社会”,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个核心、三大体系”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社区模式开始萌芽。

三、社区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

社区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经费孝通先生从日本传入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受战争的影响,建国后又受“左”的思潮影响,社区理论一直没被我国各界重视,甚至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产物而遭全盘否定与摒弃。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中共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到党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1986年,民政部武汉会议根据国家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到政府机制中来,实质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改革,这种改革随着时间推移,日益显露出来,被人们认同、接受、试验、总结、提高、发展。

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将“社区服务”概念纳入法制轨道。

1991年,民政部在总结80年代社区服务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区、街、居三级框架的社区服务组织网络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1993年国家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4个部委共同颁布了《关于加快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

1995年,国家又出台了《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社区建设提高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加以落实。国家在第一次表彰46个“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后,2003年又表彰了148个“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树立了一批典型。

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重点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核心思想是推进和加快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促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市、区两级政府要充分运用政治权威,运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帮助和支持社区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推进民主自治。

社区建设是中共基层执政方式重大转变的系统工稚:需要全党动手,全民参与。

第三节社区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一、社会与社区

所谓社会,指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交往作甩拘产物。社会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按照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向前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的形态经过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其高级阶段)。

社区与社会既有共同之处,也各有特点。社区是社会的部分或局部,社会是整体或全局。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社会是一个复杂群体、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各有差异,而社区则强调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第二,社会不注重地域概念。社会空间广阔,所谓社会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_以及在广阔空间中活动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则不同,它是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了地理活动区域;第三,社区中成员各种关系比社会关系更为密切,而社会中各种关系较为疏散。社区人们之间的分工配合关系,朋友邻居关系,婚姻亲属关系均建立在“共同生活”、“利益相关”的基础上。这种“共同生活”、“利害关系”是社区联系紧密的重要原因;第四,社会功能与社区功能相比,社会具有模糊或通行的特征,如社会可以提供工、农业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等;而社区功能则为明确、专业化的特征,提供工业产品是城市社区专有特征,提供农副产品是农村社区专有特征等。

二、社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社会和谐是社会系统各个方面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基础。而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里“水”就是人民群众,就是社区,“舟”则是执政当局。社区稳定则社会安宁,社区这个作用、意义已被当今世界各国执政者所认识、所接受,成为消除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内部发展的各种矛盾,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共识。

社会是整体,社区是局部。社会是一个“巨人”,社区就是一个“细胞”,“细胞”健康,“巨人”就健康。社会稳定依赖于社区稳定,无数个社区总和,构成社会。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指的就是社区这个社会单元根基不固,将会使整个社会大厦倾斜直至倒塌,打牢社区这个基础,社会大厦才能稳如泰山。社会的稳定,靠的是综合指数,不是单一的经济指标,前苏共经济发达,结果一夜之间,政权土崩瓦解,苏共解体;墨西哥人民党经济也搞的不错,印度国大党经济搞的也不坏,台湾国民党经济搞得更好,结果这些党都失去政权。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危险还是存在。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对此要有清醒地认识。正是基于国内外历史教训,中共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和谐社区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成为中共城市基层执政方式改变的重要理念。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频频发出指示,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上,反复强调社区建没,把社区建设提高虱中共的基层执政方式转变、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贯彻。

三、社区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社区建设,是直接关系到中共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原则问题。

社区建设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在沿海城市、发达地区城市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中西部、砭发达城市,社区建设还是局限于民政系统唱独角戏,没有形成全党全民“大合唱”的格局。

1.社区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比,社区建设是软任务,经济建设是硬指标社区建设喊的口号连天价响,行动却十分缓慢。这是因为社区建设需要财政大量投入,而社区投入多产出少,见效慢。社区社会效益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缓慢显露出来的,经济效益又是间接的,短期难以见效。与城建城管、招商引资等一类相二匕,远远落后,再加上干部队伍变动频繁,地方执政当局,特别是主要执政者把社区工作与“政绩工程”相比,不愿下大力气抓,满足于做表面工作,应付检查。

2.社区“自治意义”没有被领导机关认识,也没有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结果是领导机关,特别市、区政府应付基层复杂的“小事”,没有时间精力抓“大事”。群众远离社区,社区没有“能力”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有问题还是找党和政府。现在社区实际上是区政府的腿和脚,“自治”的作用显示不出来。本质上人民群众还是把社区当成“一级政府”来对待,并没把社区作为“自治体”来认同,解决社区问题总是想依赖政府,缺少自立更生的意识。

3.“以民为本”理解肤浅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引证《战国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篇:

……(使者)乃进而问之(指赵威后)日:“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也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填,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上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其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这些问题均指领导者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地方大事。最后一问,从反面论证“国以民为本”的科学论点,道理说得十分透彻。领导者应一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真谛。

四、社区建设意义

针对上述认识,必须深入开展社区建设宣传,使全党全民深刻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深化城市改革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改制,政府机构改革,从企业和政府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已经流向社区,并由社区承担,这个事实已无可否认。

2.加强社会管理需要

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现在的“社会人”,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剧,仅靠单一的行政模式管理已不足以整合社会,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基层管理模式加强社会管理。

3.提高居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需要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增长。

社区上连着政府,下连着群众,在满足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通过社区居民自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让人民依法自主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幸福美好的家园。

5.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的需要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综合诸多因素,如城市环境、社会安全、治安管理、服务功能、市民素质、环境保护等,都依赖于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