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
19726800000007

第7章 社区理论概述(1)

第一节社区概念与社区类型

一、社区概念和社区类型特征

社区是研究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学特有概念。所谓社区,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相一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一词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于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至今,“社区”一词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社会的一个通用术语。

“社区”德文写作Gemeinschaft。美国学者译成英语community,意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从日文中译成“社区”,并广义认为一座村庄、一座城镇、一座城市中的区、街道、居民委员辖区,直至楼幢院群都可以叫社区。在欧州发达国家认为城市本身就是社区,称为城市化社区,或社区城市化。对社区有两种认识,一种是理论界一部分社会学者说的社区就沿用上述泛指的社区,另一种,也是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和行政管理者的认识,将社区定义在居民委员规模整合后的辖区,通常称为某某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质上就是指一个具体的社区或叫微型社区。

就“社区”一词源头来看,无论是德文、英文、法文、日文,本意并非都强调地域特征。日文和中文之所以给它加上区域的含义,则是源自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对“community”一词的发展,芝加哥社会学派将社区与环境和人的生活方式联接起来,用以考察城市生活的独特性。实践中,芝加哥学派一是把社区作为生态单位来研究社会;二是将社区作为确实存在的社会实体,加以描述。这两种情况使社区概念走向重构,成为专门的地域性社会研究的术语和工具。我国社会学家朱健刚认为:在一定区域内,人与人之间具有较为有效的相互关联、同时有一定归属感和群体责任感的一定量的居住人群区,就可称为社区。其基本特征:一是地缘性,有共同的地域空间;二是人缘性,有与地缘关系相联系的归属感、认同感等共同情感;三是社会性,有来自于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相互理念和互动关系,形成了与地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这么说,人与人之间那种较为密切的,有着共同利益的充满道德正义感和情感色彩的社区和谐关系,是我们研究现代社区概念的基本内核。

二、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社区与行政区是有严格区别的,行政区是国家为了社会管理的方便或基于某些政治、经济、历史等原因人为划定的,并有明确的地域概念,而社区则不一定有明确的地域概念。中共极少数城市社区和国外社区边界、范围是比较模糊的,大多数情况下是理念的,形态单一的社区基本构成要素有:

第一,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即社区成员能够生存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居住模式、气候、资源等;

第二,有一定的人群。即人口的数量、素质及密度、结构等;第三,有特定的文化。即传统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共同心理、社区意识等。它是按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组织划分的人文区域。

第四,有一个维系社区的管理组织。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对社区进行管理。

第五,社区归属感即社区生活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认同感,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才使得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

综上所述,社区是共同生活的人们因有共同利益,面临共同问题,具有共同需要而结合起来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产生了某些共同行为规则、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共同归属感等所构成的人群文化维系力,即一定地域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中国城市社区的范围,基本上是经过城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整合的区域,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规模扩大调整后的居民委员辖区;一种是规模整合后撤销了街道办事处建制的大社区,如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社区、南京市的白下区淮海路社区、青岛市市南区的江苏路社区、武汉市江汉区百步亭社区等。

三、和谐社区和社区类型

(一)和谐社区

构建和谐社会,着眼于社会最基层组织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所要求的。人体红血球与白血球比例要和谐,人才能保持健康;走路要一条腿在前,一条腿向后,协调一致,才能行走。可见,和谐就是一个协调一致的良性循环。《说文篇字》对和谐解释是:“和,相应也”,“谐”指配合得当。和谐促使不同事物关系上下左右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保持对立的统一。不同事物,多样要素缺少“和”的组合就是一盘散沙;“谐”则指协调,表示求大同存小异,是综合的统一,不是灭异的统一。

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历来是执政治国的重要目标,也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而和谐社区则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从人均1000美元向人均3000美元跨越的历史过程中,既有可能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也有可能陷入“矛盾凸显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处于这一发展时期,存在两种前途:一种是由于政策失误,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另一种是,正确的决策,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消除不和谐因素,保持社会稳定,使经济和社会沿着正确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利完成人均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历史跨越。中共各级党政组织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的“临界点”,必须以“和谐社会”理念化解现实中阻碍发展的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社区建社被提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议事日程上。

(二)社区类型

社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根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社区结构、功能、地貌以及时空关系,社区类型一般有以下五种情况:

依据社区结构及其综合功能划分,可分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界于农村和城市相邻的岛屿社区、高原社区等社区类型。

依据社区发展的历史划分,可分为临时性(流动性)、固定性和永久性等社区类型;

依据社区特有功能划分,可分为文化体育社区、商贸社区、工业社区、林业社区、牧业社区、旅游社区等社区类型;根据社区的地貌划分,可以分为平原社区、山地社区、高原社区、江河滨海社区等社区类型;

依据时间、空间纵横关系划分,可分为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法定社区、专业社区、自然社区等类型。

不沦哪种社区形式,和谐都是社区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人与人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和睦相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社区理论产生和发展

一、社区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区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自有了人类便有了社区。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民族部落就是最早的“社区”。但早期人类虽有“社区”这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却没有社区这个理性概念。直到人类社会进入了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在1887年《共同体和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区”这个词,人类才有了“社区”这个概念,标志着人类社区理论的产生和社区研究的开始。

19世纪是人类社会多事之秋,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无产阶级革命时代。189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工人队伍不断扩大,战争叠起。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划时代著作《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标志着共产主义理论学说诞生,与此同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先后爆发了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就是这个时代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从1848年一1871年,德国、意大利完成了民族统一的任务,到1850年,德意志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达16%,超过法国、居世界第三位。

1871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国失败告终,随之而建立起来的就是德意志帝国,结束了德意志政治上长期分裂的局面,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扫除前进道路上障碍,把德国历史推上新阶段。处在这个时代的各阶级、各阶层、各集团的代表人物,纷纷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利益出发,寻求社会和谐发展道路。F·滕尼斯就是这个时代的著名社会学家,他从社会自身发展,揭示了社会细胞——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求社会上富人给穷人更多的关爱。

对无业者、弱势群体给予救助,资产阶级要克制贪婪,缩小贫富差距,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现代社会养老金制度就是1889年由俾斯麦政府创立的。可见,社区理论发展是在生产力大发展基础上,人类文明进入新时期的产物。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虽然有不少错误的思想观点,但是他对社会基本单元社区建设理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可惜,这种理论当时并没有被执政的资产阶级认同,反而视为异端而予以否定。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才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某些精明的政治家所认识,并予以试验。社区理论如科学技术一样,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对今天我国社会发展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在资本主义国家,在欧美、亚洲都有了很大发展,特别20世纪中叶以来,社区建设一直被联合国高度重视,因为其在缓和国际矛盾和国内矛盾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潮影响,对社区理论基本采取否定态度。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审视国际社会,吸取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包括社区理论。1986年国家民政部在武汉工作会议上,首次把社区理论引进政府机制,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理论研究序幕,自此,中国的社区建设一步步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