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19726000000009

第9章 提高孩子智商的谋略(3)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自问自答:“何谓最理想的教育?”答案是:“毫无作为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假如说,没有教育意识的教育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目前我们所采取有意图的教育方式,是否该彻底重新加以检讨一番呢?

沙特所著的《家里那个笨儿子》一书,曾引起相当强烈的震撼;而类似福楼拜这种乍看并非出类拔萃之天才,也陆续被发现;既是如此,那才能教育与个性教育的根据又是如何?的确值得研究。知名的大诗人华兹华斯,作曲家华格纳、舒伯特,大画家罗特列克、马奈,以及政治家罗斯福,他们从小都被父母认定是缺乏能力的小孩。而像达文西、牛顿、瓦特、裴斯太洛西、安徒生、爱迪生、爱因斯坦、拿破仑、司各特、林奈、海涅、黑格尔、拜伦、萨克莱、易卜生、达尔文、爱伦坡、乐琴、丘吉尔、左拉、柴可夫斯基、巴斯德及赫胥黎等人,他们小时候也被认为是笨孩子。正是这些“笨孩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些人之所以得以发挥,就如福楼拜一样,被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终于得以成就伟名。可见“植树之后任其发展”的重要性。

刘邦得天下的启示

刘邦是继之秦而得天下的平民出身的皇帝。公元前256年,刘邦生于沛县丰城的一个普通农家,曾任沛县亭长,将对手项羽击败后,得到天下。他创建的汉帝国,其间虽一度中缀,前后绵延达四百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伟大的足迹。刘邦以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成为一代开国之主,其中的艰辛和复杂是不言而喻的。刘邦曾回顾自己得天下是由于“运用有能力的人才”所致。刘邦从举兵开始,到登上帝位,其间不过七年光景,但有强有力的对手项羽,项羽是世家出身,并拥有人数众多的“正规军”,刘邦只不过是被人数约一百名的“土民军”拥为头目而起事的,两者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刘邦除了富于心计、善于运用谋略以外,其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用人的谋略,他的周围集结了不少优秀人才。刘邦在登基之后,曾邀请诸位大将,大开酒宴,道出自己得天下的秘诀:论制定战略的能力,我不及张良;论内政的充实与后勤支援的确保,我不及萧何;论部队的指挥,我更不及韩信。这三位个个都是杰出人物,我善于运用有才能的人,这正是本人得天下的理由。

所谓“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便是后人所熟知的名言。

所谓善于用人,就是指能充分信任对方,让对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方的所长,而自己并不过多地限制和束缚。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过“君子不器”的思想,说明为政者不是道具,而是使用道具的人士。从这些先哲先人的身上可以看出,善用人与不善用人是有很大差别的。

从狭义来说,一家之长就相当于一国之主,管理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看家长是否懂得“君子不器”的道理。特别在提高孩子智商的方法上,更要让孩子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在大方向的指导下,让孩子独立地面对世界,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答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不要加以限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特长,即使是有着血缘关系和遗传基因的孩子,也会比父母有所长,要有刘邦用人的气概,才可能提高孩子的创造性和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智商。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界的一个赫赫先驱,他所获得的成就与他幼年的教育很有关系。

1861年,詹天佑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他的祖籍在安徽,祖父詹世鸾因从事茶叶出口生意乔迁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到詹天佑的父亲詹兴洪时,正值鸦片战争的爆发,詹氏的茶行遂告破产。无奈,家境中落的詹兴洪携眷迁居南海的乡间,半农半读,维持家计。

詹天佑共有兄妹七人,其中,天佑居长。母亲陈氏,勤劳、俭朴,并且善于教养子女。大约在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十七八个年头,父母把小天佑送到了南海的一所私塾去读书。“四书”和“八股”都没有吸引住詹天佑的兴趣,他最迷恋的是玩泥巴。有一次,詹天佑被父亲的一位朋友领到某家机器厂去玩耍,那轰鸣运转的机器引起了他的极大好奇。于是,詹天佑盘算着用自己的泥巴也来捏做“洋机器”。他凭着一颗稚嫩的童心去想象、去设计挚爱的机器模型,并四处去收集、去拾捡废弃的机器零件。所以,詹天佑的衣兜里总是装得鼓鼓的,什么齿轮呀、螺丝呀、发条呀、铁钉呀……都是他的“珍宝”。富有心思的小天佑,每当在街上看到洋人带着新奇古怪的东西,总得观察个究竟;如果可能的话,怎么做的一定要弄个清楚。

据说,一次母亲发现詹天佑新换洗不久的衣兜破了两个洞。一摸,里边是一个个尖硬的零件,气得她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扔到了院子里。小天佑伤心极了,他哭啊,哭啊……一会儿,父亲回来了,把事情的原委弄清后,詹兴洪开导了妻子的短见,赞许了天佑的志趣,并亲手帮助儿子捡回了“珍宝”,一件件地放到木盒里。从此,詹天佑“捏机器”的游戏在家庭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可以说,詹天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的开明,让他的志趣得以充分发展,如果詹天佑的父亲也像母亲_样要他钻“八股”。不准玩“洋机器”,也许就没有以后的大成就了。

下君、中君与上君

《韩非子》一书对君主的领导艺术有透彻的阐释,它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即领导无方的君主是事必躬亲,尽自己的能力,中等水平的君主是让臣下尽力,最好的君主是让臣下发挥聪明才智。这是领导的艺术,也是家庭教育的艺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担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在提高孩子智商的教育中,:延母们的普通心理是望子成龙,期盼孩子的成绩“呱呱叫”,有的家长甚至把“成绩优秀”看成是日后享受特权、支领高薪的跳板。但是有些儿童的发展并非按部就班,按照父母及社会所希望的一般程式而成长的,因此就常常令父母失望,令社会嘲讽。其实,这些孩子并非愚拙、蠢笨。只要父母能找出一些契机,引发他们的潜质,说不定还会成大器呢。父母的角色应该是“上君”,让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尽其智”。

爱迪生是美国最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发明成果辉煌灿烂,永生永世造福人类,他发明和改进的自动收报机、电话、电灯、留声机、无线电信、电影放映机、电气化火车、x光透视镜等,竟达1300多种!然而,小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却很不理想。他的老师一直认为,爱迪生成绩这么差劲,将来绝对无法自立,而且,曾经非常愤怒地指责他说:“你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这位教师还带爱迪生去看医生,检查结果发现,爱迪生脑形异常歪曲,便灰心地对他说:“你的脑子一定有问题。”并叫他退学。

这时,是他的母亲解放了他的思想,让他有机会能够自由驰骋。母亲对学校的决定却丝毫不灰心,立刻将他带回家自行教育,督促他读书。

爱迪生在学校成绩一直很差的原因,是他从小无论碰到什么问题,总是先问一句:“为什么?”然后再寻求满意的解答。假如疑问不获解决,他就四处请教人或者自己做实验。有一次,他想:为什么野草不易燃烧,而枯草容易着火呢?为求得答案,他立即跑到屋外的干草堆,点火燃烧,结果酿成一场火灾。又有一次,他把鸭蛋放在身体下面,企图借着体温孵出小鸭来,当然,他失败了。

由于追根究底的个性,爱迪生上小学时对功课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解决,他就不会做下一个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都把他当作一个反应迟钝的学生。但是,他母亲却很了解儿子的个性。据说,她把爱迪生接回家以后,就很热心地教导他语文、数学、历史及理工方面的课程,而且充分发挥母爱的耐性,务必让他完全理解才罢休。

特别是在九岁那年,她拿了本物理书籍给他看,爱迪生爱不释手。不少人认为,是由于此事才引发了爱迪生以后对科学方面的兴趣。爱迪生的母亲可谓伟大,能够在学校“儿子愚笨的判决书”面前不绝望、不灰心,并且发掘儿子的潜能,引导他的个性发展,终于缔造出一代杰出的科学家,真是爱迪生年幼时的“上君”了。

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决定孩子未来的一生,聪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天分。20世纪的著名画家毕加索,这位“永远充满变化梦幻天才人物”的艺术家,出生于地中海海滨的古老渔都马拉加,父亲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美术老师,据说,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在牙牙学语之前就开始涂鸦作画。十岁时,因家境困窘,举家迁至克各那。在那时,他开始正式学画,而且,日以继夜不知疲倦。由于他的努力,不久便脱颖而出,成就非凡。他最为拿手的绘画是炭笔素描。其中有一件趣事,是讲述他和父亲之间的。

据说,毕加索十四岁那一年,有一天他父亲看了他的画,惊于他的奇才,不仅自叹弗如,且为此发誓今后绝不再提笔作画,并将画笔、面板等画具交给自己的儿子。这年秋天,在巴塞罗那艺术学院任教的父亲,鼓励毕加索投考艺术学院。他让毕加索越级参加高级测试,准备接受静物画、人像画及油画的训练。当时,毕加索常常在一天之内,就一口气把学校规定的一个月课程统统完成,据说,教授们看了他的作品后认为这个学生根本不需要再教了。

毕加索的父亲能在儿子的涂鸦乱画中发现天才,而且作出自己辍画,全心全意鼓励、帮助儿子成就功名的决定,其举止也是令人敬佩的,亦应该称得上是个好父亲。

在提高孩子智商的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很重要,孩子的智力发展千差万别,类型各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父母必须深切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不要填鸭式地一以贯之。葛芝曼在《灵魂杀手》一书中,叙述一位父亲教子过严,逼使儿子因疯狂而自杀的惨剧。

德国的修雷勃推事(1842—1911年),在42岁那年,因患严重的妄想症而住院,康复出院后,仍继续担任审判长要职。然而在他51岁左右,由于妻子病逝,他再次遭受严重妄想症的袭击而再度住院,长达九年。出院后再也无法担任一切重要职务,只好赋闲家中,偶尔写些自己住院期间的经验,整理为《我的精神疾病备忘手记》出版。

修雷勃推事的父亲,是德国医界占领导地位的医生,曾针对幼童教育著述过数本著名的教育启蒙指南。在1858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曾列举由出生到二十岁期间,教育子女的注意事项。其中,他特别主张彻底实行严格的早期教育,尤其要儿童养成绝对服从父母的习惯。另外,提醒父母务必尽早铲除小孩不良的习性,即强迫小孩完全遵守纪律的生活。

当然,他本身就是一个道地的实践者。

据说,这本教育指南在当时成为最有名的畅销书,不仅深受一般父母们的喜爱,并大获学术界的赞扬。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本书作者的两个儿子却都患精神病,而且,大儿子在38岁那年,居然举枪自杀。此外,他的小儿子修雷勃推事所著的《备忘手记》住院体验实录,是潜研弗洛伊德的《妄想心理机制理论》写成,才得以闻名的。

这个故事引人深思,作为大教育家,自身却犯了最大的教育错误,成为“灵魂杀手”,这是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用“普通规律”来要求他们,导致的教育悲剧,这就是下下之君了。

为人父母者必须记住,在提高孩子智商的教育中,必须遵从古人“上君尽人之智”的谋略,慎重行事,切勿重蹈修雷勃父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