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19726000000024

第24章 化解冲突的锦囊(1)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冲突,是家庭不幸的一种表现,它令人烦恼、忧伤,使人痛苦、厌倦,甚至使人产生“归家恐惧症”,家庭,失去了它应有的和睦与温馨。

谁希望有这种局面呢?然而,生活中冲突却时时发生处处可见,这里跟大家探讨的是:当家庭冲突发生以前,怎样去避免;当冲突发生以后,怎样去化解。有了这些锦囊妙计,你便可以胸有成竹,应付自如了;有了这些谋略,你梦想中的美好家庭就会应运而生了。不信吗?请看——

无为而治

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冲突,双方都有责任,往往是相互不理解造成的。

当两个人发生冲突时,只要其中一个人退出争吵,另一个人也就“孤掌难鸣”了。如果成年人撤离“战场”,那么孩子也就变成“孤军”了。

每天晚上临到睡觉时,6岁的加利便开始“战斗”。“加利,该睡觉了。”母亲平静地说。“还不到时候呢,妈妈!”“你该上床了。”母亲坚持着。“稍晚一会儿,等我把这张画涂完颜色。”男孩辩驳道。“快点躺下睡!”母亲严厉起来,“你可以明天再涂颜色!”当母亲试图夺走加利的画时,男孩抓住画笔,大喊大叫起来,以至母亲手软了,让步了。“那好吧,把这张画涂完就睡。”加利的脸上掠过一个几乎看不出的微笑,重新埋头画起来。母亲坐在床上等着。加利手中的画笔动得越来越慢。母亲忍耐不住:“你简直是胡闹,赶快把它画完!”“可是我想把画画得非常漂亮、精致!”男孩骄傲地说。母亲不耐烦地又等了一段时间,然后说把暂时用不着的一些画笔先收拾起来。加利坚决反对,然而母亲坚持着,儿子勉强同意了。当一切整理就绪后,加利又找到了别的拖延睡觉的办法:在洗手间磨蹭时间,在床上乱折腾,然后又想喝水。母亲好不容易强迫他躺在床上,然而过了几分种儿子又起床去洗手间,然后要再吻母亲一次,闹到9点还没有睡。母亲实在忍不住了,给了他一巴掌。加利的喊声惊动了父亲。父亲来到儿童室,责怪起母亲:“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每天晚上我们家总是这么闹!加利!住嘴!到床上去,不许再起来!”最后总算安静下来了。而第二天晚上情形又重复。

加利想方设法做其愿意做的事,诱使母亲同他“交战”。而母亲觉得靠命令对儿子施加影响无济于事了则让步妥协,这反而使儿子更加深信自己对母亲的“威力”。母亲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让儿子躺下睡觉。其实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避免冲突。

首先了解儿子的动机,加利这样做,目的是要引起母亲的注意,从而操纵母亲。孩子从小都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和优越感,本能地用各种小手段来达到控制大人尤其是父母的目的。父母如果屡屡让步妥协,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就会越来越膨胀,变得十分任性,在家里就会越来越多地与父母发生冲突。因此,父母从小就不可太过迁就这种行为。当冲突发生时,父母可以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既不动怒也不理睬,让孩子自讨没趣,没有人参与,没有观众,他自然就会偃旗息鼓了。

无为而治是中国人一种治国治家的谋略,早在老子时代就提出来了。

它看似淡泊无为,实质深含哲理,不仅能化解矛盾冲突,而且能使人民休养生息,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手段。

无为而治的谋略运用到教子上,能使家庭和睦,纷争减少,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的好性情。比如,加利的母亲可以这样做:下午,母亲对儿子说:“8点钟你要躺下睡觉。洗澡的时候我叫你。8点钟我和你爸爸给你道晚安。以后你做什么,我们就不管了。”将近8点钟的时候,母亲开始往浴盆放水,叫儿子洗澡。“我还想玩一会儿!”男孩子挑衅地答道。“亲爱的,浴盆已经放好水了。”母亲说着回了厨房。8点钟了,父母来到加利的房间,他还在玩。“晚安!”父亲把他从地上抱起来并拥抱了他,“早晨见!”“晚安,亲爱的,愿你睡个好觉!”母亲吻了儿子。父母回到起居室,打开电视机。“可我还没洗澡呢!”加利喊道。

父亲和母亲毫无反响,好像加利已经睡着了。加利爬到母亲的膝上。“妈妈,我想洗澡。”男孩抽噎地啜泣。“德,我们喝杯牛奶吧。”母亲对丈夫说。这些话迫使加利从母亲膝上爬下来,因为母亲站了起来,加利使出浑身解数吸引父母的注意:喊叫、跺脚、满地打滚——不起任何作用。

最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脱了衣服。可是很快又跑出来,请求帮他系上睡衣的腰带,大概一直折腾到10点半钟,加利才躺到床上,含着眼泪睡了。

父母表现得很坚决。他们向儿子道了晚安,这就使他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时,加利不遗余力地诱使父母“参战”,甚至想用眼泪博得父母的同情,然而母亲和父亲克制住了。他们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改变了加利的晚间作息制度。

无为而治是化解家庭冲突、父母与子女矛盾的一个重要妙计。记住!

兼听则明

中国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进谏与纳谏之事,有的王朝还专门安排了专司进谏任务的官员,凡是贤明的君主,都是善于纳谏的。唐:赶宗是最典型的一个。

唐太宗容貌威严,臣下进见时,往往噤若寒蝉,上奏时举手投足都乱了方寸。太宗知道后,改变了态度,每逢有人进谏,他就和颜悦色,希望能听到谏言的内容,以便知道政教方面的得失,他还说:“岂得以人言之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深知兼听则明的道理,所以能成就大功业。

兼听则明是治国安邦的谋略,在家庭中使用也能化解冲突,起到很好的作用。《孝经·谏争篇》有这样一段话:“天子如果有七位直言相谏的大臣,即使治理国家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如果有五位能够直谏的臣子,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去领土;士大夫如果有能够直谏的朋友,就不会发生有损名义的事;做父亲的如果有能够直谏的儿子,就不会出现不义之事。”可见,兼听则明的要略无处不在。

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总是觉得自己是非常了解子女的,可实际上他们连孩子的意见都不听取,父亲和母亲有时只搞“一言堂”,根本不理睬孩子说些什么。在这些父母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家长要有自己的权威,如果听孩子的就会失去权威,丢掉面子。在这种心态下,家长的意志代替了孩子的意愿,如果出现分歧时,家长就用权威来取胜,久而久之,随着孩子的长大,冲突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方法,家庭矛盾就会加深加剧,影响家庭的和睦气氛。因此,我们建议家长采取兼听则明的方法,重新面对冲突和解决冲突。

兼听则明,要求家长子女都改变角色,不要只是发号施令或被动接受,孩子应该像大人一样,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权利,改变过去纯粹服从和被动的地位,这样,可以调动孩子积极参与家政的意识。这样做以后,家长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孩子有很多锦囊妙计,而且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乔的母亲为5岁的儿子不吃蔬菜而伤透了脑筋,她试用了一切办法——哄骗、威吓,都不管用。如果试用迫使他只吃蔬菜,别的什么都不给吃,他干脆绝食了。乔似乎除了吃蔬菜之外一切都可接受。后来,乔的母亲采用了兼听则明的谋略,完全放弃家长的角色,和儿子像朋友一样讨论,才发现儿子的拒吃蔬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抵触情绪以及烹调方面的问题。于是,母亲耐心地听取儿子各种反映和口味要求,母亲进行了解释和部分采纳,结果皆大欢喜,孩子的偏食问题解决了,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有了新的改进。

兼听则明,再英明的君主也有其失误之处,家长的偏颇更是难免的。

为了你的孩子更好地和你相处,为了你的家庭更加和睦和富有情趣,请记住:兼听则明。

弹簧之术

即使最和谐的家庭,也会矛盾时时出现,冲突常常发生,重要的是看双方如何处理。比如,儿子想看电视中的少儿节目,而母亲认为这个时候复习功课更重要;刚学会骑车的女儿想骑车和同学去郊游,父亲觉得实在太危险;母亲为儿子脏乱的房间烦恼不已;女儿认为父亲反对她与男同学交往太过杞人忧天……唉!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怎么办?

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而且要解决得大家满意,那就是用“弹簧之术”。“弹簧之术”强调的是反对的方式,不能简单地说“不”!要求父母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表示接纳对方的意见,然后在气氛和缓后,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避免直接冲突,使紧张的冲突气氛变成互相讨论。那么,家长的合理意见就很容易得到孩子的接受,就像弹簧一样,慢慢地恢复原状。

比如看电视与复习功课的矛盾:儿子坚持少儿节目是他最喜爱的,而且有益于智力,对学习也不无裨益;母亲则认为太浪费时间,会影响正常的学校学习。在这种状况下,母子俩经过讨论协商,得到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1.儿子自愿放弃白天的节目;

2.儿子自愿提出每星期固定看几次,即并非每晚必看,不过周末除外,“特别节目”除外;

3.母亲在儿子看少儿节目时不再唠叨和强迫他去复习。结果,这个看电视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孩子仔细地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节目,;有时间做功课了,在复习时也更加专心了,还可以早点上床休息。这坚持下来之后,便已形成了他的好习惯,这便是“弹簧之术”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