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19726000000020

第20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教育孩子认识世界的谋略(2)

1871年后,11岁的詹天佑读完了私塾。下一步该怎么走呢?詹兴洪开始为最喜爱的长子思考着出路。他的夙愿,是希望天佑继续读书或学习技艺,可他的家境却艰难拮据,已经无力如愿以偿了。此时,恰遇清王朝选送幼童出洋肄业的招生。詹兴洪在香港的同乡好友潭伯力劝天佑的父母送子赴美,走洋翰林的路子。为儿子的前程计划,詹兴洪夫妇怀着与子别离十载、依依难舍的沉重心情,忍痛在“出洋自愿书”上具结签字: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送幼童出洋肄业局带往花旗国(美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1871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在香港报考技艺门,获录取。1872年7月,12岁的詹天佑作为第一批留学生随容闳乘船赴美,开始了为期10年的留学生活。后来詹天佑学成归国,成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界的一个赫赫先驱。

在当时,留学并不像今天这样令人趋之若鹜,送子留学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特别像詹天佑这样年仅11岁的幼童,要离开亲人达10年之久,在交通信息尚很落后的近代中国,孩子“倘有疾病生死”,只好“各安天命”了。詹天佑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儿子置于前途未卜、生死难测的“死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荡世界,詹天佑也不负厚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成就了功名。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体现。

前几年,高考制度恢复不久,上大学成为无数学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愿望,无形中就给学生制造了一个美丽的花环,好像只有上大学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于是,家长、学校、学生就以是否能上大学来衡量一个人的才能、智慧,并以此推测他的发展及未来。有许多学生因这种社会气候和环境压力,视没考上大学为人生的终结,走上了轻生:艺路。这些学生就是因为对世界的认识很片面,没有看到世界缤纷多彩的一面,也没有看到困难无奈的一面,一头走进了死胡同。也有些学生,在没有走进大学的校门之后,能认真反思,在没有出路的地方找到了出路,有的进了职业学校,掌握了一门为社会服务的技术;有的进了工厂,从头干起,终于成为有所作为的厂长;有的自学成才,掌握了大学的课程,并发明了几项专利,造福社会……条条大道通罗马,重要的是要掌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对世界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任何一条道路都可能有荆棘有障碍,要有勇气去面对、去正视、去开拓、去奋斗,这样才有可能获取一份充实美丽的人生感受。

认识世界是征服世界的基础,没有对世界的整体把握,没有了解世界的多层面,不知道世界除了缤纷精彩外,还有索然无奈的时候,就会陷入意识和观念的危机之中,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可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度量和气魄。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认识世界的时候,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让孩子单独地勇敢地去闯,孩子在面对世界时,也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这样,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出现。

择友之道

《论语·子罕篇》中记载,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只有挺住了寒冬腊月,经受了困难挫折,而保持真我性情,才知道是否真有高尚的人格。谚语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来炼”等,都是指的这个意思。

教育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孩子如何择友。人生贵得良师益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既重师又重友,把“朋友有信”视为人伦的重要内容。交友,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培根曾经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可说是来自禽兽而不是来自人类的。

交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滥交朋友,其害处更大。孔子把朋友分为“益者”和“损者”两大类,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群,友善柔,友便佞,捉矣。损矣。(《论语·季代》)

孔子认为,与正直、诚实可信、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与阿谀奉承、两面三刀、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坏处。

因此,择友不可不慎,正如墨子所认为的“人生如素丝”,染于青色为青丝,染于黄色为黄丝,放进五种不同颜色的染缸里染过后,就成了五种不同颜色的丝了。人生亦然,士亦有染,染于良友则好,染于不良友则坏,“故染不可不慎”,青少年刚刚接触世界,人生正如素丝,一张白纸一般,如果不慎染上黄色或黑色,则要揩掉就很困难了。为父母者就要给孩子多打预防针,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能够选择到对自己有良好影响和帮助的益友。

在择友上除了教育孩子区别益友、损友外,还要使孩子们懂得有些朋友是会变化的,随着环境的变迁,一个人的际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些人从高层跌落低谷,有些人从贫穷跃为富翁,不足而论。如果是诤友、益友,就会始终如一地为朋友喝彩欢呼或分担痛苦。但有些朋友则会因为你际遇的不同而态度改变,他在你上升阶段,会与你分享快乐;而在你需要帮助和鼓励时,他却无影无踪或掉头而去,这些便是损友了。

因此,朋友亦需经过时间的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出现了很多夫妻反目、朋友背叛的事情。当然,这有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是,如果是真正正直的朋友,是会在弄清事实真相以后,毫不犹豫地站到你这一边来的,但那些看风使舵、见利忘义的朋友就会离你而去或者落井下石,其差距真是天壤之别。因此,“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佑)也”。“取友善人,是德之基地。”(《荀子·大略》)

认识世界包括认识世界的实质、本来面目,认识多彩复杂的一面,还包括认识世界上生存的人类,以及人类的种种行为,因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青少年刚刚踏人社会,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情,会碰到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因而在行为准则上也要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观念,不要一碰到挫折就缩手缩脚,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这样永远都不会有出息的,要教育孩子经得起冬天的严寒,才可能迎接春天的烂漫。

因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教育孩子认识世界时有双重的意义:一是择友要慎重,要用时间去考验,识别益友和损友;一是要有经得起挫折的勇气,迎接新生活的决心。

谨防巧言令色

在孔子的高徒中,以辩才著称,公认与子贡成为“双璧”的,就是宰予。孔子对他屡有批评,有一次这样说道:“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即是说,我以前对于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动,可是,现在我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为才能相信,这是由于宰予的表现,才使我这样改变的。宰予是个能言善辩、善于表现的人,但有时言行不一,因此,孔子对人物的评判标准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即是,对方能很巧妙地构造一套说法并且圆滑地处事的,很少是仁者,对这类人要特别注意和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