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解悟名家:与中联重科一起聆听
19725900000007

第7章 堵漏,不让国企再流“血”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总有诸多看不懂或不明白。譬如,一个城市某些道路,为何老在修修补补。

干吗不一次就高质量地建好;还有城市绿篱和园林,改来改去的,而树们却不见长大?这些来自社会领域的问题,我们仅用社会责任、社会伦理也许难以给出一针见血的解答。

2004年4月28日,我国资深证券专家林义相以他的经济学修养和富有穿透力的目光,引领我们看透隐藏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种种不经济的现象和行为背后的“猫腻”。

林义相简介

资深证券专家,1964年1月生于浙江省。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经济学硕士,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经济学博士。原任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华夏证券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兼任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主任、法国一家基金董事、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公司独立董事、瀚蓝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曾供职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国储蓄与信托银行股票部、英国一家基金(董事)。《证券法》、《投资基金法》起草小组专家。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北京工商大学兼职教授。

堵漏,不让国企再流“血”

——林义相论国企“漏出”之害

经济强势下“低迷”之怪

过去几年中,国外一些经济学人士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赢利能力较差而怀疑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有假,进而使“中国崩溃论”在国际上引发骚动。

事实上,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严重背离的现状已持续了10多年。上市公司无论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每股收益,业绩整体呈现出下滑态势。在GDP保持8%左右速度增长的情况下,2002年,我国却有高达2/3的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为负(见图表)。

对于这种上市公司盈利逆势走弱的现象,林义相认为,并不是上市公司没有盈利能力,根本原因在于“漏出”普遍存在。漏出,是指企业内部控制人为了个人、小团体利益或关联方的利益,而非因为企业的利益或者正常经营需要而安排的资源的流出。

国企“经济人”的尴尬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关于“‘经济人”的假设,该假设是主流经济学一切理论推导和政策选择的基础和分析起点,甚至被许多国家用于政体、法律、制度设计中。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作为一个具体表述,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是为了获得经济的利益。

从理论层面和实际经验来看,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尊重“经济人”这一基本前提,并从这一点出发设计制度和激励机制。如果这一前提得不到尊重,人的积极性就不能得到发挥。

我国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比较,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经济人的前提没有得到正当合法的承认和满足,而是以形形色色的其他形式出现。通过人为制造“漏出”,将国企一些资源转移、输送,再部分回流进“私家花园”,导致企业利益被不合法地转化成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其表现形式往往是资源输出的国有企业项目合同转包增多、人力成本上升,而利润下降。直接后果表现为经济运行中单位利润所需的原材料、能源等消耗严重,经济增长却未能同步反映。

“肌体”流“血”谁痛苦

企业的“漏出”有如肌体流血。在对“漏出”结果的分析中,林义相认为,当国企有很多垄断资源时,可能仍能够生存。但当这些资源逐渐枯竭而面临市场竞争的时候,结局可能很惨。国有企业生存依靠垄断维持,垄断的必然结果是腐败和低效率。

国有企业很多的“漏出”是以不明显的方式进行的。企业造假可能很普遍,而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中,“漏出”现象更加严重。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漏出”现象难以避免,它不仅使宏观经济增长与微观企业发展不协调,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投资人的兴趣,形成投资陷阱,对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致命伤害。

堵漏,理性较量人性

林义相认为,造成“漏出”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国企目标模糊多变的原因,也有企业管理层任免机制等原因。

在林义相的研究中,“漏出”经济的主要表现特征有:经济活动频繁、资源?肖耗量大而环境污染严重、就业和制造业迁移、收入和财富再分配、资源的浪费与“劣币驱逐良币”等。“漏出”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合法的,属于“灰色交易”。它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如果能堵住,就意味着抓住了潜在利润。因此,具有系统改革和重组机会的行业和公司,将更能吸引外资的目光。

堵“漏”,仅靠外部审计、稽查很难根治;在国企现有体制下,从内部主动堵漏也有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国企对于政府要求的漏出不能拒绝;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无法有效约束,因为管理层和员工都不能接受,如考核指标的缺失,无法采取强硬的管理措施。堵漏的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改革。

资本市场是体制改革的“晴雨表”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体制问题。我们现在碰到的很多问题往深层次来分析都触及体制,比如国有股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等等。如果体制问题不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会非常困难。

林义相认为,在中国目前情况下,资本市场还不能当作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而主要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晴雨表”。他认为只有把现行体制改造成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资本市场才能发展更大功效。如果资本市场出问题了,那将意味着我们的体制改革可能尚存问题。

林义相教小股东玩“风险游戏”

1.不要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

股票投资风险可以区分为系统风险(所有股票都要承担的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各家上市公司特有的风险)。在一个具有政策特征的股票市场上,影响到股票市场的重大政策风险往往都是系统风险。因此,投资股票市场,就必须关心国家大事。非系统风险则包括诸如某上市公司的老板出事引起的风险等等。投资理论认为,通过投资多家上市公司,可以把每家上市公司特有的非系统风险分散掉。这即是常说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股票投资中,通常情况下应选择共同点尽可能少的上市公司,如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风格不同等。多元化投资暗含的投资逻辑是,在避免股票的非系统风险的同时,接受与市场一样的收益。因此,这是一种折中、平均化的投资战略。

应使视野开阔一些,不局限于股票市场,分散投资的对象可以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实物(如黄金珠宝)、实业等等。因为同一个风险因素对上述不同投资收益影响不同,这样就可以收到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的目的。

2.玩冒险游戏的潜规则

一些有投资经验的人的观点,认为通过计算机模拟证券投资组合,只有集中投资,才有更大的机会战胜市场。比如说,十个篮子有五个要摔,把十个鸡蛋分散放在十个篮子里,最后只有一半的鸡蛋是好的。要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某一个不摔的篮子里,就可以有十个完好无损的鸡蛋。但问题是,谁都无法事先知道哪个篮子会摔,哪个不会摔。如果想十个完好的鸡蛋,那就要冒十个鸡蛋全碎的风险。

有没有办法使集中投资的风险收益关系好于整个市场的风险收益关系呢?投资者对行业、对公司的研究越深入,对所选择公司的信用、经营和财务等方面的了解越透彻,就越能把握公司的特殊风险,在这样的股票上进行集中投资,就越有可能获得比市场平均水平更好的投资收益。这是积极的投资策略,建立在深入的个股研究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