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解悟名家:与中联重科一起聆听
19725900000001

第1章 序

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王忠明主任相识相交,是一种机缘。首先是久闻其名,待真正相识后,更加叹服其学识、才情与人格,再是荣幸约请其作中联重科的独立董事,继而促成了中外名家讲座全国首个企业分场在中联重科落户。

于是,中外名家中联重科分场论道,一论三年多,场场爆满,数十位名家激荡思想,字字玑珠。一月一次的聆听成了中联人的心灵契约,成为中联人争相品评的精神盛宴。

有人问,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企业三年如一地举办这样的学术讲座?我深知这种疑问背后的潜台词:企业是营利性组织,有的企业甚至提出要使利润最大化,而学术讲座不会给企业带来显现的利润,这是否与企业存在的目的背道而驰?

无可否认,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中联重科分场并不是一个“赚钱的项目”,而且企业为此也付出了相当的成本。但中联重科乐此不疲!

历数近现代促成社会进步之改革,均发轫于思。积思成言,积言成行。发端于国家科研院所的中联重科,对学术、对思想的创新有着一种虔诚的尊重和执着。思想观念的创新,曾促动了科技人员拨开樊篱、投身市场的第一步,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也激励着中联朝更高的国际化目标迈进。中外名家新思想之力量与中联重科创新之行动,似乎有着和谐的相互认同与契合。

而名家讲座与中联重科的文化又有着独特而必然的联系。中外名家讲座以“激荡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为理念,撒播真理与真知的众多名家,诚如王忠明主任所言,“都那么厚重,而且越厚重越谦和,决不需要靠张狂来虚张声势,视野之广,内存之丰常令人叹喟”,让大众聆听到智者的声音,感受思想的力量。那么,中联重科向世人昭示一种什么样的企业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呢?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先哲对水之德行的精妙阐述,总能让我深有所悟,多有所得。

“水之道”正是中联重科孜孜以求的企业经营之大道。回首中联重科的创业历程,秉行的一直是这么一种“水之道”。

然企业求道,远非一朝一夕,甚至需要有一种对信仰的执着。中华传统哲学中,有“戒、定、慧”三境:戒,乃是制度规定行为;定,为自我约束;慧,则是洞察万物、和谐有序的最高境界。由戒生定,由定而慧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如果企业经营亦可类分为此三境,我常自问,中联重科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何种阶段?能达到何种境界?十多年的创业中,“水之道”始终主导着中联重科如何对待股东,如何要求员工,如何面对社会,如何思考和定义竞争与合作,也主导着员工应以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待人生、对待工作。中联重科着力培育的,正是水“处下不低,示弱不微;至柔不软、濯污不墨;履平不傲,临渊不惧;润物不德,笃行不移”这么一种高贵品格;企盼达到的,正是水“几于道”这么一种浩瀚博大、生生不息的大境界。虽有成效,却远未达到“慧”的境界。

正因为如此,中联重科更加注重企业和员工道德伦理的修炼,更加注重探寻创造物质财富之外,企业存在的价值。经济指标的攀升只能说明一个企业“赚钱能力”的增长,而不能以此代替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如果灵魂、信仰、价值观的修炼落后于物质财富创造的步伐,那么再强势的企业也不能称为卓越,再富有的人也不能算得上成功,企业和企业中的人也许只会沦为物质财富的奴隶。

这种沦陷是中联重科不愿看到的。中联重科不仅仅要生产高科技的精品设备,更要生产高素质的精品人!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支探险队深入非洲丛林科考,请了当地土著作向导。一连三天,考察队都很顺利地按计划行进,可是第四天早上,土著人全部停下脚步,不再向前。土著人的头领解释道,如果连续三天赶路,第四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我们的灵魂赶不上我们的脚步!

市场经济大潮中,有谁在时刻反省自身的灵魂、充盈自身的精神?中联重科希望做这样的企业,中联人希望做这样的人。不但如此,中联重科还希冀用自身的行为,重塑市场经济伦理,唤起企业经济价值之外的另一份责任与追寻。过程注定漫长而艰辛,但只要执着如一,就必定会留下特殊的印迹。诚如中外名家讲座中名家、大家的智慧之光,星星点点,却是点亮夜空的绝美风景,抑或可有银河的壮丽。

李杜君身为传媒人,三年多来一直情钟于名家讲座,不仅是名家思想的记录者、传播者,更在笔墨中倾注了自己的思索与才情。当她把散见于报端的文字结集成册,我更感到李杜君的用心。名家思想集萃得以付梓,相信读者也更能体验到其持久的热度与深度。

捧书有感,琐言成文,是为序。

詹纯新(中联重科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