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19725200000028

第28章 唐山皮影的艺市特色(4)

三、“吹火”造势与“穿帮”

什么叫“吹火”造势?这是传统的皮影演出的必要手段。

吹火,便是吹灯。影台上的黑油灯,一般是七枝棉花捻儿,用以照明。吹灯并不是将黑油灯吹灭,而是让火苗闪动起来。

平静地演唱时,灯火平稳,光亮匀称。在两种情况下要吹火,第一是两个人物斗嘴争辩,为了造出怒发冲冠或声嘶力竭的紧张气氛,把影人的袖子抖动造成动势,就需要吹火。

比如《五锋会》中恒秀锦与兄长恒霸争辩的情景:恒霸:呀呀呸!你这岂不是私行苟且?

恒秀锦:呀呀呸!

(唱)放他下楼不假,

私行苟且不知是谁。

恒霸:(唱)在你楼上同床睡,

焉得不知人是谁。

恒秀锦:(唱)如今难辩真与假,

请你总要仔细追!

恒霸:(白)你且住口!

(唱)无耻丫头还狡辩,

问你楼上那狂贼!

在这种紧张的念唱中,都要以“吹火”来造势。火苗闪动,袍袖抖动,影人虚实交换,把观众的心揪得紧紧的。

再就是武场的“杀仗”,随着紧锣密鼓,双方交战,或马上或步下,杀到高潮时,更要大幅度地以“吹火”造势。

在“杀仗”吹火造势中,便有“穿帮”出现。“穿帮”有两种。一种是在“杀仗”的中间,慌慌张张影窗上跑上几个滑稽的丑角,说些紧张诙谐的话,匆匆下场。

第二种更为直接,影窗上突然出现一只大手(真人的手),手中拿着一个油壶(真油壶),拿下线的大喊:来油啊,来油啊!意思是吹火费油,快到台上来送油。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要油,而是增加“杀仗”的紧张气氛。

“吹火”和“穿帮”都是传统唱影时为了造势而采用的手段。这是唐山皮影浓厚的原始性与民间性的重要标志。

四、充满乡情乡韵的“赶台子”

乡村中演影戏,是很大的举动,就像逢年过节一样热闹。演影的村子家家户户请朋邀友前来看影,一住十几天。最显眼的是“赶台子”。

“赶台子”就是小贩们借机做买卖。这些小贩有的是邻村的,有的是本村的,邻村和本村的小贩,不用“请”,自然早知道了消息。远处的小贩,不知道消息,就由本村的人去通知,叫“请货”。

这些小贩,五花八门卖什么的都有,在影戏开台前,台上打着“通儿”,台下“赶台子”的正热闹。小贩们此起彼伏大声叫卖,台上台下的火热气氛融成一片。小孩子们一群群地追逐打闹,围着货摊儿,用家长给的零钱,买自己爱吃的东西。欢欢喜喜,其乐融融。

“赶台子”的小贩所卖的货,当然也随着季节而变换。主要是小孩玩具和吃食物件。一般不卖生产、生活用品。

食品有蒸包子、煮饺子、摊煎饼、炸麻花、糖葫芦、油炸糕、豆腐脑儿、切糕、冲茶汤、炒花生、糖炒栗子、烤白薯、糖板儿、面酸梨、枣、山梨红等。

玩具有风车、泥人、吹糖人、剪纸花、滑稽木人儿、皮筋绳儿等。

这些小贩,有的是推着独轮车而来,有的是挑担(八股绳)而来,有的是背包而来,最好的是赶着牛车而来。

小贩们卖货,有的挂上幌子,有的写上招牌。大部分是有滋有味的吆喝叫卖,构成一幅乡韵浓重的民俗画。

影戏一开,小贩们的叫卖声嘎然而止。观众都去看影,偶尔有些主顾,也只能静悄悄地进行买卖。

影卷一戳,观众四散时,小贩们的叫卖声又猛然热闹起来。这时候再次出现卖货的高潮。有的人饿了,要买点吃的,有的人渴了,要买点喝的。有的大人惦记着孩子,顺便买几件“小耍物”。

买卖渐次平息,小贩们开始拾掇家什,打扫案子,回“下处”去了。

小结

这一节讲了唐山皮影独特的开台与闭幕的形式,体现了唐山皮影的艺术特殊性。同时,也讲到了皮影戏的“吹火”造势与“穿帮”。这也是唐山皮影的演出特色,显示了皮影的原始性和民俗性。

“赶台子”的场面,是最具人情味、最具乡风民俗的一种乡韵展示。

“赶台子”是影戏之外的事,但是它是随着影戏的演出而发生的,没有影戏的演出,便没有浓郁的“赶台子”风俗画。因而“赶台子”的举动,很自然地与影戏融合在一起。台上台下共同组成了一幅欢乐热闹、祥和喜庆的画面。

独特的开台与闭幕,独特的“吹火”与“穿帮”,独具韵味儿的“赶台子”,构成了唐山皮影戏的全方位魅力。

第七节 奇妙的操纵技巧

一、“拿”与“贴”的分工

如前所述,皮影的展示天地是影窗。影窗是平面的,影人当然也是平面的。(五分脸相)它的表演只能是前进后退,上下升降,不能左右纵深活动。

道具(切末)亦是五分平面,没有层次和深度。线条纹路都是镂空透明,所以不能重叠。

更重要的是影人的头茬面部表情是凝固的,不能如真人一般有及时的感情变化。

以上三种既定的局限,造成了皮影艺术表现剧情的难度。皮影只能靠以声传情,以动传情。声音靠着演唱人员的演唱艺术,要全力投入,要入皮人情。动作传情,就靠的是皮影操纵的技巧了。

本来是死死板板、冷冰冰的影人,却要让它产生感染力,拨动人的心弦,赋予它生动的灵魂,让台下的观众投入感情,发生共鸣,如醉如痴,影人操纵的技巧就需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影人的操纵技巧是唐山皮影艺术的灵魂,这是无庸置疑的。

传统的唐山皮影影窗前由两个人进行操纵,称为“拿线的”或“拿影的”,俗称“耍影人儿的”。字面意义已经很清楚,就是把死影人变成“活”

人。

影窗右边的称“上线”,影窗左边的称“下线”。“上线”为主,称为“拿”;“下线”为辅,称为“贴”。这就是“拿”与“贴”的由来,至今仍然这样称呼。“拿”与“贴”巧妙地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舞台。

“拿”与“贴”的分工很明确,以“拿”为主,首先要掌握“影箱”(装影人、切末的箱子)。开台前,“拿”影的要把当夜用的影人和切末准备好,有条不紊地挂在身边的铁丝上。“贴”影的摆好影卷,拨亮油灯,在演唱的过程中负责翻卷。

影人操纵中,“拿”影的负责递给“贴”影的影人和切末。

散影时,“拿”影的负责整理影人,摘下头茬,分包人箱。

“贴”影的负责切末的整理,分包放在窗案前,再由“拿”影的入箱。

“拿”与“贴”要互相配合。

白天休息时,两个人要研究剧情,如果要增加新的切末,由“拿”影的随时补充。一般说,一个好“拿”影的,同时也是一个好的皮影雕刻家。

二、影人的一般操纵技巧

唐山皮影艺人有句俗语,称“一口说尽千古事,双手指挥百万兵”。

讲的是唱工与操纵的重要,它们是皮影艺术的两个互动的“灵魂”。

唐山皮影的影人,有三棵扦子,靠着这三棵扦子,操纵艺人便把死影人变“活”了。

嵌在影人脖颈上的铁丝叫“主扦”。影人的两只手上各缀着一棵,叫“手扦”。

铁丝一头插上当地产的红高梁顶穗的箭秆,所以称一个影人三枝扦。皮影的操纵技艺高强者,称为“箭秆王”。如清朝道光年间的张老璧、现今的齐永衡等人均有此佳誉。

影人的主扦,犹如行船的舵,它可以掌握影人的平衡运动,跳、坐、翻、滚、向前、后退、上窜、下蹲等动作。

操纵方法是五指并拢握紧把牢,但舞动起来要轻巧灵活。俗谓之“千钧握力,动如鸿毛”。

两枝手扦,操纵者要用右手操纵。拇指和食指夹住一扦,为第一组;中指、无名指、小指夹住另一扦,为第二组。两组的手指要协调动作,密切配合,灵巧自由。操纵时两枝手扦既稳且快,达到随心所欲。

影人的大部分活动,都是靠手势来表现,所以手扦在操纵上起重要作用。

在“杀仗”(武打)时,影人骑在马上,加上兵器、马鞭等,这时操纵者手中掌握着六七枝扦,一定要协调好。

有时一个人要操纵四个影人,四个影人要做转身、对脸、奔跑、跳跃等动作,操纵者要两只手操纵十二枝扦子,做到多而不乱,举止分明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一个好的皮影操纵者,不经过长期的刻苦用功,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皮影行里说,没有“童子功”就练不出“箭秆王”。

皮影的操纵者,两只手十个手指的关节要非常灵活,做到张弛有度,快慢合宜。慢如棉絮,快如闪电。一个好的皮影操纵者,要天天练功,做到“扦不离手,手不离扦”,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