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19725200000014

第14章 唐山皮影的文化内涵(3)

四、滦河水土养育的民间艺人

唐山皮影戏是农民的艺术,艺人也来自民间。唐山皮影比较发达的地区是昌滦乐三县(含今唐海、滦南),是滦河的水土哺育了皮影艺人。

虽说这里土沃水肥,但旧时代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还是艰苦的。因为土地都集中在大户人家,农民只有扛活做月的份儿。这些大户人家大多在关外东三省和津京等地有商号,商号买卖挣了钱就在家乡置地。昌滦乐这样的财主很多。比如乐亭县的刘家(京东第一家)、母家、崔家、张家、赵家、武家,滦县的吴家,昌黎的马家、汪家等。

赋闲的财主需要娱乐,扛活做月的农民也需要轻松和乐呵,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滦河水不但滋润了土地,也滋润了这里民情的音韵。难怪外地人都说昌滦乐人说话像唱歌自带音韵。这里的乡民不乏有“乐呵”人,这些人没有文化,但聪明幽默,爱说爱唱爱扭,闲着无事时唱,劳动时伴着劳动的节奏也唱,唱的是身边事,唱的是心中情,很有生活气和人情味。比如捕鱼时唱《推船号子》,搬扛时唱《搬运号子》,打夯时唱《打夯号子》等。还有许多生活情趣也唱出来,如《织布》、《纺线》。做小买卖的,以唱做吆喝招揽顾客,叫做《叫卖调》。慢慢地将百姓中发生的事编成词唱出来,这就进了一步。比如比较流行的《跑关东》就是其中一例。

当年山海关以里的人过关去东北,叫“下关东”。幽默聪敏的人就把它编成唱词:

正月里是新年,奴好心酸。

我的夫跑关东,不见回还。

眼望望来到了三月天长,

思思前想想后,叫人为难。

间壁子张大叔,关东说去,

奴有心写家书,捎到那边。

研研墨告告笔,未曾下手,

闻听说关东城,地面太宽。

这是非常乡土,非常真切的妻子盼夫回家的生活写照。文词土得掉渣,显然是出自不识字之口。但是所反映的情绪是感人的。

后来的研究学者把这些称为“民歌”。实际上,一切艺术形式的形成,最原始的材料就是民歌。民歌即是民风。在民歌的海洋中,自然生发出出类拔萃的唱手。他们音韵好,模仿性强,自然向更复杂的领域发展。已经形成艺术程式的皮影戏吸引着他们。

乐亭县有一个青年,是个卖“毛粉浆”的。过去做粉条是用绿豆,做绿豆粉条剩下的脚料称为“毛粉儿”。这个青年人每天早晚摇着货郎鼓儿,吆喝着“毛粉浆”。他的嗓音高亢甜亮,十里八乡有名,他立志挣钱组织一个影班,后来果真如愿以偿,他的影班就叫“毛粉浆”。后来的人们把他的真名都忘记了。

毛粉浆的影价低,好请,乡民们都喜欢,还编了顺口溜儿称赞他:毛粉浆的影,不用请,没有架子自来梗,台子搭的高,家伙打的猛,直唱到水扁担打水桶。毛粉浆影班,识字的不多,只是上下线操作人识字。这种情况,在清朝年间很不奇怪,留下了许多影匠不识字的笑话。比如,把“大斧”说成“大爹”,把“万万岁”说成“方方步”,把“叙谈叙谈”说成“舒谈舒谈”等等。说明艺人识字不多,常出白字。一个大字不识的,需要上下线提示。影卷上写着“白”,“白”不唱,不识字的影匠还掐着嗓子大唱:白不唱……

这种笑话很多。那时候唱影,影卷只是一个摆设,大部分影匠都靠口传心授。因为实在不方便,后来大部分班社,尤其超级班社,都注重了艺人的识字学习,情况慢慢改善,艺术水准也随之提高了。当然,大多数的散班野台子仍然没有条件要求文化水准。

有些人从野台子脱颖而出,到了超级班社,第一步就是补习文化。

最典型的人物要算滦州的汤子波。他是一个天赋很好的影匠,原先在野台子上唱,音质甜美,声情并茂。先是唱旦,后来坏了嗓子,改为唱丑。

他是皮影丑行的鼻祖,现在皮影戏的丑角唱腔,基本上还是他的。他就是进入王华班之后补习的文化。还有净行的翘楚王小五,开始也是目不识丁,因为音韵好,被崔家财主看中,要到崔家班,专门请先生教他认字。

王小五大有长进,成为影界名流。

昌滦乐地面影戏成风,形成浓厚的氛围。老百姓说帮啥荫啥,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人看人,户看户,野台子看班社,班社看财主。

皮影戏成了滦河流域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亭县城厢有一个卖猪肉的叫蒙本天。他决心自己成立一个好影社,辛辛苦苦十多年,终于达到了目的,成立了自己的影社,并且以著名影匠王化为班社名号,叫“王化班”。蒙本天急公好义,待人仁厚,自然有了凝聚力,再拉著名影匠,更是如虎添翼。当时名声很高。王化死后,他很悲伤,仍卖王化的名牌。著名丑角汤子波就是他帮衬包装出来的成果。

滦河水土独具风韵,培养出许多皮影艺人,造就了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

小结

最原始的民间说唱艺术是民歌,最原始的民歌是劳动和生活的自然流露与发泄。

皮影艺术逐步成形到戏曲形式的规范,有自己的独特程式,其问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在这段道路中,处处显现着民间故事的色彩。从影卷的特色到演出程式和细微末节的流露,都充分展现着浓重的民间性和地域性。这就是皮影艺术的个性和魅力所在。

民间艺术来自民间,是滦河流域的独特文化的象征。这方高天厚土正是皮影艺人生生不息的摇篮。

第三节 唐山皮影与民风民俗

一、草木荣枯皆有影戏

自然界中草木的荣枯,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农耕文明时期,我们的祖先以农、牧、渔为生,辛勤劳作,年复一年。纵观历史,古代关于“年”的概念,都同人们所从事的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南方,农民把上茬收获到下茬收获作为一年。在沿海,渔民把每次捕获季节的海鱼视为一年。在牧区,牧民们把牛羊吃的牧草一荣一枯作为一年。

在没有文字之前的远古时代,先民们就以草木一荣一枯来判定时间。草原上的蒙古族更是明显地以草木的荣枯来纪年。

唐山的皮影艺术产生于民间,民间的民风民俗直接濡润着她。

昌滦乐地区民谣说:二月的瞎子(指算卦的)开河的鸭子;正月的秧歌,草木荣枯的影匠。这则民谣生动描绘了四个规律性的社会生活现象。即算卦的瞎子们二月开始出门算卦了,开河的时候鸭子纷纷下河了,正月里的秧歌正红火,草木萌发与枯黄时要演皮影了。

草木荣枯演影戏,实际上是属于古老的祭祀性的活动。就像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一样,也是原始的图腾崇拜。

皮影戏是佛教的化身,他们在草木荣枯时做象征性的演出,是为了祭拜天时。也有人说,成吉思汗时将皮影引入军中,蒙古初时没有文字,以草木荣枯来祭年,每在草木荣枯时军中盛演皮影,因而代代相因。

演出的时间,春季一般在四月末至五月初,秋季一般在九月末至十月初,正当草木荣枯时。多在白天,春季在上午,秋季在下午。影匠们自己搭台,不收报酚,随便让百姓观看。搭台的地点一般在旷野柳林问。

演出的时间也不长,只是象征性的演出。柳树是最早感受春光、最早向人间传播春(草荣)的消息的树木。有些影班,还请文人墨客,写些古诗词贴于影蓬前边。比如自居易的“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苏东坡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

影匠们为了祭佛祖,多在四月初八日举行。因为这一天是佛生日,也称浴佛会。最迟不过五月十六,因为这一天为天地合日。

秋季草木枯黄时演出,一般在十月十六,传说的盘古生日,又称寒婆生日。大多在十月十九日,因为这一天为五百罗汉会经日。

这种古老的祭祀象征性的皮影演出,一年年地淡化,至今已不见其踪迹了。

二、丰庆禳灾还愿的演出

唐山皮影产生于民间,活动于民间,紧紧地与民风民俗相依存。

农民们一年中最大的喜悦,莫过于农田的收获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称为“大有年”。场了地光粮食入仓,丰庆的皮影戏便活跃起来。大地主大财主们纷纷“写影”庆贺,升斗百姓虽然少田或无田,为地主财主扛活做月,也因年景好而抬高“活价”,得到实惠,自然心气也高涨。

丰庆演影是在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大地主大财主们都要为长工们吃“犒劳”。白天过节,夜里演皮影。影台子搭在通衢大道,或宽绰的街心,以便于百姓观看,多容纳观众。各村的财主们还互相比气魄,争相讲究排场,把个中秋节烘托得热热闹闹。

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无力抗衡,便把心愿寄托于神于天,便有了禳灾影。禳灾影不独大家富户演,升斗百姓家也演。因为不论大家富户或是升斗百姓,都会有抗拒不了的天灾人祸。长辈生病期盼康复,小儿有疾渴望痊愈,家主都要“写影”。这种禳灾影,一般是三天,家主在演影前,焚香祷告,立下誓言,如果如愿以偿,便再演还愿影。

禳灾影的节目要由家主点,一般要点《田恩踏雪》、《张彦观画》、《真龙王假雷公》等。还愿影一般唱喜庆影,如《全家福》、《大封官》、《状元荣归》等。

还愿影分家主还愿影和公众还愿影两种。家主还愿影是指一家一户所求之事达到了目的,进行还愿。公众还愿影是指公众集体所为,比如久旱不雨之时,对天公发下了誓言,公众集体向天公还愿。再有蝗虫成灾,瘟疫流行之时,村中的会首们都要出头禳灾,大灾过后,必“写影”

还愿。

人类对美好和善良的追求和崇拜是一种天性。凡是谁有善举,乡民们就自动为其“写影”,当然也要村中的会首出头。比如有人修了一座桥,有人建了一座庙,有人投资兴办了乡学,乡民们为纪其德行,由会首出面,为其“写善影”,影资由乡民们集体摊派。

这种“写影”形式也称还愿影,目的是表彰良善,引导人心。

三、宅门大院的贺号庆典

滦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带,水甘土沃,舟楫发达,造就了许多名门望族,成了昌滦乐地区的宅门大院。这些宅门大院的子弟读书之后,或经商,或从政,或料理田宅,希望代代发迹,都十分注意起名贺号的学问。

乳时有小名,也称乳名,入学之后有学名,成年之后又在学名之外立字定号,这些名号都很讲究。除了依照祖辈往下传而外,还讲究新款和意韵,以示家兴业望。

宅门大院主事人的贺号是家族中的大事,所以都要举办隆重的仪式。延请宾客,高搭彩棚,设馆迎幛,甚至撒钱施舍。每逢这时都要“写影”连唱七天。其影价也高出平时几倍。一般要点喜庆壮观的,或是号主所喜爱的。比如《陈巧云讨封》、《春香闹学》、《大登殿》等等。

宅门大院的贺号仪式,“写影”来庆贺有各种形式。形式的选择要看贺主的性格、爱好,以及家业的大小,人缘的好坏来确定。有的是把影台搭在村庄最显眼最宽绰的地方,以便村民的观看。有的是把影台搭在自己的家门外,或是外宅院里。还有的,仅仅是为了家中和宾客的观看,不让村民进入,也就是堂会的形式。还有争强好势的,采取唱对台影的办法,把贺号办成显摆财势的手段。比如同村和邻村两家或三家宅门大院,平时暗中争财斗势,他们便利用贺号的机会,力争打败对方,以显示本家本族的威风。

对台影很热闹,影台都搭在村中的明显之处,同时开台,同时散台。

这样他们就必须千方百计聘请超级影社,高价延请名角。因为互相比阔,贺主的影价出得特别高,影匠们也会卖死力去唱,一为了金钱,二为了扬名。有的影匠甚至累得吐血。

对台影可饱了升斗百姓的眼福。他们可以东西南北地跑着看影。

张家看一会儿,李家看一会儿,谁家唱得好,谁家的影台子底下的人多,谁家的贺主也随之而光彩。

贺号对台影是历史的产物,对台影弊多利少,如今已经不多见了。

通过对台影,使一些皮影艺人脱颖而出,艺人们为了名利舍命做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但是,那些宅门大院也因争财斗势,结下了终生仇怨,有的甚至引起诉讼,闹得倾家荡产,世代结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