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快乐教育学
19725100000010

第10章 进行感官教育,让孩子快乐地活跃身心(2)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外国曾有谚语:“用十秒钟的时间讲,用十分钟的时间听。”社会学家兰金也早就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在谈话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处于说的位置上。要使交谈的双方双向交流畅通无阻,就必须善于倾听他人的谈话。善于倾听他人说话的人,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不仅能够及时地把握对方的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而且能够让对方产生被尊重的感觉,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利于人际交往。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孩子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他人,无法与人在交往中体现出真诚,甚至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事实上,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习惯,它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那么,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呢?

首先,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没有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习惯,这也是孩子无法养成倾听他人习惯的原因。经常有父母这样感叹:“孩子有什么话总不肯跟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愿意听,真是拿他没有办法。”事实上,父母不善于倾听孩子,孩子说的话就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孩子便只会把自己的想法藏起来,而且,孩子还会感觉到父母是不尊重自己的,从此更加减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这种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仅是了解孩子心灵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重要方法。父母必须定期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赏识。

其次,教育孩子用心倾听他人。

许多孩子在倾听他人讲话时往往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处理他事,或摆弄东西,或不时走动,这种方式最易伤人自尊,说话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因此而不愿再讲,更不愿讲心里话,谈话不仅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还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

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不仅要理解他人的情绪,而且还必须感受和体验他人的情绪。父母要教育孩子在别人愉快的时候与他分享快乐,在别人痛苦、失落的时候与他分担痛苦和失落,这种用心与人交往的表现必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有些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经常在大人说话的时候插嘴,不能认真听别人说话,这些不好的习惯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父母一定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是一个与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想让孩子倾听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父母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自尊,也没必要把孩子当成全家的中心,什么事情都围绕孩子转。应该让孩子懂得在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者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不要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他人的礼貌。

再次,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

孩子能否认真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训练的形式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活动,只要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就可以。

一种良好的练习倾听的游戏就是传话法。比如,妈妈可以向孩子说一段话或者讲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地听完,然后再把这段话或者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听,妈妈则听听孩子讲得是否准确。或者每个人各出一段话传给其他人,当最后一个人把话传到发话人的时候,原话往往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这种游戏比较有趣味性,孩子往往会比较喜欢。

总之,倾听他人的心声是孩子必须具备的美德。孩子要与人融洽相处,流畅地交流,必须要先学会倾听。倾听他人既是一个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他人的言语中学习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他人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原则。

安静游戏,感官教育新方法

多年前,在一个妈妈级的友人聚会中,一位全职妈妈分享了她的人生经验——当她最小的孩子开始上学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送孩子们上学后,她就会赶紧到市场。因为她强烈地感觉必须赶快看到人,和人说说话。然而,当该做的事都办完,总还是得一个人回家。在家独处的时光,她总是焦虑地等待孩子们放学,来打破那一屋子的寂静。那段时间的生命煎熬并没有太快结束,接着,她开始有了身体的病痛。她除了就医治疗,同时也积极地寻求方法,改善自己的情况。后来,她选择参加自我成长课程,也常回娘家探望自己的母亲。现在,她的生活作息和先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心境却完全不同。不仅可以享受独处,平得地迎接每一天的到来,也和家人有更亲密的互动。

当时在座的与会人士,大部分是职业妇女,而且大多是身负要职的忙碌者。听了她的一席话之后,大伙儿像突然被提醒:自己是否有闲下来独处的能力?是呀!处在人生最忙碌时期的你我,是否有让自己舒缓、安静下来的时刻?

安静并不是可以立即达到的状态,安静必须是身与心和谐连结时,才能达到的境界。当我们不和他人相处时,就是自己的身与心赤裸裸相遇的时刻,此时就立即暴露出我们平常的身心相处状态——是身心分离呢?还是连接呢?

观察正在建构身心协调能力的孩子,就能特别了解身心相处的过程。

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大多是自主、自动完成的,他就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而让心智能逐渐控制自己的身体。这样的孩子显现出来的行为,是动作的协调与精确。例如:我想把椅子端起来拿到水槽前面,我就能控制自己的手脚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我想剪刀剪直线,我就能控制自己的肢体达成目标。

相反的,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多半不是来自自己的意志,动作总是被控制,就会逐渐丧失主动的能力。例如:只被允许坐在一处听成人说话,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探索环境;即孩子的身体并不是听令于自己的心智,而是受控于成人。当这个控制消失或薄弱时,身体失去了指挥,就只能任其本能的动力在身体流窜。这样的孩子所显现的行为就是脱序、不协调的动作。

当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孩子主动完成而使得动作逐渐协调时,会让孩子的内在感到满足(我想做什么,我做得到,而且逐渐可以做得和成人一样好)。这时候孩子才会将肢体探索的兴趣转向超越平常的状态——安静。安静是必须透过个人意志力才能达到的肢体控制。

以下介绍如何和孩子经历安静的一些方法,首先是控制肢体不动来制造安静;在安静的状态下,可以听见平常忽略的声音,甚至有机会重新理解这些声音。此时安静就成为一种能力——超乎平常的理解力,让你重新了解环境以及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最后,当你能享受安静后,安静即能成为一股激发内在潜能的力量。

孩子需要有机会经历安静,更需要一个有能力安静的成人来引导他。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安静的方法,或者去除无法安静的因素,让自己凝聚内在能量,并激发个人独特的潜能。下面我们就向父母介绍一下安静游戏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先关掉家中人为的声音(如:电视、音响等),以及可能会中断活动的因素(如:正在烧的开水、电话等),再邀请孩子和你到较安静、舒适的地方(如:书房、卧房)。

2.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特别的活动,你现在要让自己的头(或是手、脚等,你自己觉得最轻松、最容易开始的部位)不动,接着请孩子注意看你:自然放松身体,保持全身寂静不动数秒。

3.询问孩子是否看到你刚才头部完全不动,然后请孩子也试试看。给予孩子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信息,例如:当你说开始,就必须不动;当你弹指(或以双唇轻弹一声)就表示结束。

4.依刚才约定的信息让孩子重复练习,过程中你也必须和孩子一样保持静止不动。

5.更换不同的身体部位,同步骤2~4的方式继续进行。

6.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能安静的能力,变换不同的身体部位,最后练习全身不动,并且逐渐加长静止的时间。

第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活动,你和孩子已经可以共同创造一段寂静的时光,此时环境中的声音就显得格外地清晰。

1.在孩子能静下来维持不动一段时间后,邀请孩子闭上眼睛,然后注意听见什么声音,并告诉孩子等你的指令后再张开眼睛。

2.邀请多位孩子安静闭眼倾听一段时间后,再请孩子们张开眼睛,分享彼此刚才听到的声音。

第三阶段:

确定孩子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意志进入安静,并敏锐知觉环境中的声音后,就可以尝试做此阶段的活动。

1.邀请孩子坐下来,先请孩子静坐不动,然后轻唤孩子的名字。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后,再以最安静的移动方式,走到你的身边。

2.也可以走到离孩子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多次练习后,你甚至可以在门边或隔壁房间),轻唤孩子的名字,然后等待孩子安静地走向你。

3.呼唤所有参与此活动的孩子名字。

总之,现代的孩子(包括成人)往往暴露于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动作经验不足、运动量不够,不仅阻塞了感官知觉的发展,也阻碍了身心的连结。如果我们希望提供孩子一个能培养敏锐感受力,协助身心和谐,并开发个人内在心灵力量的环境,就必须先从成人做起,减少置身于过多的刺激与资讯中(例如:关掉电视、谨慎地节选资讯来源),腾出时空让自己有机会独处,让自己和孩子有机会经历安静。

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让孩子果断作出判断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做事不果断的性格形成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很可能是父母影响的结果。为人父母,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果断,用自己的果断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提出来的要求,该满足的满足,不该满足的,要态度坚决地拒绝,向孩子讲明原因。

孩子做事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不果断是意志薄弱的表现。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种:

1.成人过于保护,孩子依赖性强。成人出自“好心”,唯恐委屈了孩子,一味包办代替或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这样,孩子就无独立做事的经验,一旦遇事让他拿主意时,就不知所措,祈求别人的帮助。

2.成人要求过分严格,孩子自信不足。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对待孩子往往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爸爸、妈妈还让孩子做力不能及的事,又不帮助他,结果,孩子常常感到失败的痛苦,无自信,害怕做错事,更拿不定主意。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决定意识,有益于孩子的性格发展,父母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和褒奖孩子的果断精神和行为,批评孩子的畏缩和疑虑行为。有些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的就让他自己决定,以免孩子养成依赖心理。父母之间的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谁对谁错,久而久之形成性格上的游移不定。

父母不要对孩子采取吓唬手段,这样孩子往往胆小怕事,前怕狼后怕虎,这也是形成孩子“犹豫状态”的重要因素。

不论是在家庭中的婴孩或进入幼稚园的幼儿,不但应该把感官训练列为首要项目,更应该在过程中不断地求其更精确、更敏锐,使幼儿的视、听、嗅、味、触觉都能够灵敏而精确。借以让幼儿认知、辨异等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产生分析、综合、研究、判断等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