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说小康
19723800000012

第12章 当今社会的(4)

但是,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总体上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目前,我国在社会发展方面还面临一系列比较突出的矛盾,如人口快速增长、素质低下、结构老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多数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仍然很不适应,等等。各项社会发展指标的相对滞后,不仅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且这种状况还可能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所以,进一步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起点之三社会主义改革进入全局性攻坚和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政治、文化,由破除旧体制到建立新体制的发展过程。进入小康社会,对社会主义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把改革推进到全局性攻坚和系统性制度创新的新阶段。这也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起点。我们可以主要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起点的基本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全局性突破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看,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目前,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不断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到2000年底,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目标已基本实现。其明显标志: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实行指令性计划生产的工业品仅有5种,90%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三是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调控手段日趋完善。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总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经济将更多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求发展、求突破。这种体制上、制度上的创新,必将为理论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注入新的动力,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

进入小康社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破解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全面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决胜阶段。改革攻坚的重点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政府机构改革、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可以说,改革攻坚是全局性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改革。而国企今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资本运营,强调在流动中重组国有资产并实现保值、增值。这就要求全面改革国企的管理、经营和监督体制,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显然,这一系列改革将是十分艰巨的攻坚任务。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还面临一系列涉及全局的艰巨的改革任务,尤其在深化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适应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方面,在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方面,在依法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划清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权限方面,在改革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方面,都需要着眼全局,统筹安排,选择时机,把握节奏,精心组织,搞好各项改革的配合和衔接。总之,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使这一系列全局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制度。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稳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呼应,处于稳步推进之中。其中,1987年,根据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报告还着重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和战略部署。以此为标志,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由局部范围内的改革步入了有目标有步骤地全面配套改革的阶段。而十三大以后,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影响,从1989年下半年起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调整期。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这10年间,在强调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政治体制改革着眼于机构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立法、反腐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理论界普遍认为,政治体制改革还没有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绕开或避开了实质性的问题——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一直强调的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权力过分集中、党政分开、官僚主义、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制,等等。这就使政治体制改革由攻坚战变成了外围战。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原先设想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较大幅度的收缩。在进程上,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实际上有所放慢,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问题也就主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了。理论界的这种分析,大体上符合这一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