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起名通书
19723600000021

第21章 名、字、号面面观(2)

由幼年入成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人为步入成年的年轻人举行成年礼。冠礼,给被加冠的年轻人取字,《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也就是说,只有行了冠礼亦即只有取了“字”,一个人才开始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取了字的人既是成人,因此男的可以娶妻,而女的亦可以嫁人。经过上面的解释,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人有了名还要取字。

名是人一出生由父母为之确定的用以标志其生命个体的符号,而字是人成年举行冠礼后所取得的用以表示其社会权利和义务的标志。

我们将古人的名与字的不同用法列举如下:

其一,称呼名时,大体有三种情况:

1.自称时称名;

2.上叫下、长叫少时称名;

3.关系很好的朋友间称名。

其二,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称呼一个人的“字”:

1.下对上、少对长的称呼;

2.相同地位的人交往,尊敬对方时称呼字。

一句话,名与字虽然都是一个人的身份符号,但何时称名何时称字却有讲究,如果混淆了名、字的用场,不仅会视为粗鲁无礼而且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三国志·蜀志·马超传》中说马超投奔刘备之后,看见刘备对待他甚厚,因此忘了君臣之别,与刘备说话时,直称刘备的“字”——玄德。

关羽听到了,非常气愤,请求处死马超。可见,那个时代,臣不能称君的“字”,更不能称君主的名。马超乃一介武夫,疏于礼数,不知天高地厚妄称刘备之“字”,差点掉了脑袋。

还有常被上司以“字”相称而掉脑袋者。韩复榘本为冯玉祥的部下,在1929年的“蒋桂战争”中韩复榘攻克武汉,受到蒋介石、宋美龄的亲自接见,并称呼“向方兄”,向方是韩复榘的字,韩复榘对此不胜感慨。老蒋对他从来不直呼其名,从此韩复榘对蒋介石感恩戴德,而冯玉祥总是指名道姓地训斥他,后来他终于叛冯投蒋,却没想到蒋介石日后却以临阵脱逃的罪名要了他的命。

虽说名与字用法和功能有严格的区别,但名与字所指的毕竟是同一个人,因此,名与字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

古人说:“闻名即知其宇,闻字即知其名。”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名与字同形

名与字中至少有一个字是相同的,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阮元,字伯元。

(2)名与字反义

名与字的意义相反,由反义关系将名与字联系起来,如: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进,与退反义。朱熹,字无晦,熹为光明之义,与晦反义。

(3)名与字同义

名与字虽然不同,但意义却相同,如班固,字孟坚,坚与固二字同义,孟为排行字。曹爽,字昭伯。《说文》云:“爽,明也。”又日:“昭,明也。”

(4)名与字近义

名与字的意义相近或指向同类事物,如:武韶,字叔夏,韶旗为夏代的舞旗,叔为排行字。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和瑾都是玉石,两者同类。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游是为了观赏,观览需要周游,游与观二者意义相连。

(5)名与字连成文

名与字组合成一个经典、故事或经义。如:苏易简,字太简,《论语·雍也》云:“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赵云,字子龙,《周易》日:“云从龙。”蒋介石,字中正,出自《周易·豫》:“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日: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封建帝王有尊号、年号、谥号、庙号、陵号。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说:“号尊其名更为美称焉。”起号之人早期多为圣贤、隐士、文人。例如:老子,号“广成子”;李白,号“青莲居士”;自居易,号“香山居士”;诸葛亮,别号“卧龙”。

有的“号”是活着时封的,如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被封为“武乡侯”。人死后被加封给的称号叫做“谥号”,例如:诸葛亮的谥号为“忠武”,欧阳修的谥号为“文忠”。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称为“某祖”、“某宗”的称号即为庙号,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高宗(弘历)等。年号是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如公元1736年弘历继位当皇帝,他定年号“乾隆”,人们称之乾隆皇帝。

古代“号”的作用有的表明等级,如“周威烈王”、“文成公主”。有的表示功绩,如刘子项号“平西将军”。有的是评价个人生平行为,如姬昌,号“文”,即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发,号“武”,即周武王。古代的“号”还有言志、表示兴趣、爱好、理想等作用,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也有反映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等特点的“号”,例如鲁智深的外号为“花和尚”。

自古以来,“号”成为世界各国共有的民俗文化之一,“号”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十分旺盛。但现今的号绝大多数是由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行为活动等特点而起的。可以说,现在的“号”比古代人的“号”更具有强大的威力。现代使用的“号”一般叫绰号、诨号、雅号、外号等。含有褒义的号,称为“雅号”,例如:李医生手术高超,被人称为“李一刀”,这就是人们对他医术的赞美。而一些贪官被老百姓送予绰号、外号,这些绰号、外号形象地勾勒出了贪官的特点,乃至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法制日报》有篇文章说,湛江市原市委书记陈××,不仅支持儿子走私赚大钱,还爱看三级片,吃补药,玩“妈咪”,更喜欢喝每瓶近千元的“蓝带”酒,经常是一顿饭就要喝上几瓶,有人问他为什么爱喝“蓝带”,他沉吟了半天道出了个中缘由:“蓝带酒味道醇和啊!”于是人们私下给他起了一个绰号——“蓝带书记”。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刘××,热衷于玩车、玩狗、玩女人。为了风流快活,他不仅包养情妇,还跑遍了淄川、张店、恒台、临淄等地恣意嫖娼,于是人们背地里都叫他的诨号——“飞天铁烙”。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官气十足,盛气凌人。1992年至1993年,他背着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带着省经协办的人,以搞开发的名义,压制惠州市领导,以低价将3500亩土地划给其子女的“香港德成公司”炒卖,让其子女净赚3.03亿元。于某的“大手笔”颇有打进威虎山的“九爷”杨子荣之“魄力”和“潇洒”,于是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九爷”。山西省绛县法院原副院长姚××,大字不识,集文盲、流氓、法盲于一身,从一司机靠巴结“有用的”人当上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后,不仅生活腐化到喝人奶的程度,胆量恶性膨胀,绛县法院有几十个人被他打过,对其他副院长、上级法院的法官也照打不误,打骂老百姓,非法拘禁更是家常便饭。

于是人们赏给他两个绰号——“三氓院长”和“活阎王”。

20世纪90年代前,有一家父子三口人,张老汉的妻子死得早,他的两个儿子因家里穷也找不上媳妇,当地人给老汉家起了个令人辛酸的诨号“一窝公”。后来爷仨养鸡发了家,因公鸡比母鸡好卖,养鸡专业户都希望小鸡长成大公鸡,老汉家养的每批鸡都是公鸡特别多,谁也竞争不过他家,这样“一窝公”变成了当地活鸡的名牌,还促成了父子三人的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