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易经战略
19723300000015

第15章 易经战略之大道三才篇(2)

从易学规律看战略认识与战略运筹

把战略归纳为规律,把规律施展于战略

认识“太极点”我们用相机拍下一个人运动的瞬问图像后,可以从这个“静止”的画面推断出这个人运动的“来方”与“去方”。从这一现象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运动着的事物的任何一个点,都是连接其运动“来方”与“去方”的一个衔接点。如果我们用三才图来表示这一问题的话,这个连接点便是“太极”,“来方”是“阴”,“去方”是“阳”。

一一天:阳、去方、未来

——人:太极、连接点、现在

——地:阴、来方、过去

现在与过去、未来三者是一体的;太极与阴、阳三者是一体的;人与天、地三才是一体的。

当我们用“三才原理”去分析问题的时候,任何一个看上去“单一”的问题,本身都是一个“太极”,而太极自然地承接着“两端”的“阴阳”。这里所谓的阴阳便是“单一问题”的外在问题与内在问题、根源问题与趋向问题、前继问题与后续问题。

因此,任何一个“单一问题”(太极)都连带着“三个问题”(太极、阴、阳)。由于“三个问题”是互不可缺的一个整体,所以,“三个问题”又可以统一为“一个问题”。这是易学中三才思想的认识论。

在三才关系中,阴阳之间是要相互沟通交换的,就如屋子里的人与屋子外面的世界去沟通交换一样。屋子内是阴,屋子外是阳。

屋子内外的沟通交换点是门,门是太极点。由此可知,阴阳之间的沟通交换要靠太极来完成。太极是内在与外在沟通的媒介;太极是因果之间的过程;太极是开始与结束的衔接。

战略运筹的奥秘一一三才之道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如何用三才规律去认识与运筹战略问题。

战略上三才规律的“认识论”在运用“三才原理”去认识战略问题时,有两点基本原则:第一,在看任何一个问题时,要看到这个问题的“来方”与“去方”。也即是说,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太极点”,而“太极点”必然是“阴阳”两方的衔接点。这是“一化三”的三才认识原则。

例如,在战略问题中,当我们看市场问题时,必然要考虑到自身企业问题与竞争对手问题。也即是说,当把市场作为太极点时,那么企业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便是一对阴阳关系。同样,在看竞争对手与企业自身问题时也是如此,这三个问题之间,如三点构成了一个圆形,三点之间互为中心,互为两端。

第二,在明确了太极与阴阳关系的基础上,要分析“太极点”是否起到了在阴阳之间有效沟通的作用。这是“三化一”的认识原则。

例如,在做战略分析时,如果把竞争对手作为太极点来看的话,那么企业自身与市场之间便是一对阴阳的关系。企业要想获得利润,自身必须要与市场有着良好的沟通交换才可以。企业与市场的沟通交换点便是竞争对手,只有选择有效的竞争点,才能做到企业与市场的有效沟通。

战略上三才规律的“方法论”’

在运用“三才原理”去运筹战略问题时,也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战略运筹从三才原理上讲,是以现在“已有条件”为基础、通过“借用条件”为手段、实现“未有目的”为结果的这样一个行为。在整个过程中,“已有条件”为阴,“借用条件”为太极,“未有目的”是阳,三者是一组完整的三才关系。

所谓的“已有条件”,就是企业现有的实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知识、技术等;“借用条件”实质是半个“已有条件”,它是一种非实在的、不专为己有的资源,比如:对时间、空间的把握、抓住竞争对手的空当、借用市场趋势等。“未有目的”即企业设定的一个理想目标,这个目标是未产生的,而企业的一切战略行为都是为了把这一理想变成现实。

这一原则为:用“已有”加“半已有”来实现“未有”。

——天:阳、未有目的、战略目标、战略理想——人:太极、半有条件、虚拟资源、共有资源——地:阴、已有条件、实在资源、已有资源懂得运用“已有条件”去实现战略目标是施展实力,懂得运用“借用条件”去实现战略目标是施展巧力。前者是“用力多而收功少”,后者是“用力少而收功多”。懂得“已有条件”与“借用条件”的整合,是智者之所为。(具体案例见《资源整合战略篇》)

第二,战略运筹不仅是谋“加”(“已有”加“半有”来实现“未有”)的方略,从反面角度来讲,还是谋“减”的方略。

实现任何一个战略目标,客观上都存在“阻力”,排除“阻力”的过程也即是实现目标的过程。这个阻力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困难与麻烦。解决麻烦困扰的方法有三种形式:1.用力抗衡。当遇到麻烦与困难的时候,尽自己所能去对抗它,以此来实现最终目的。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如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谁的力气大谁就是胜者,即使胜利了也将元气大伤。因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称不上战略运筹。

2.制造麻烦。当遇到麻烦与困难的时候,我们再去制造一个麻烦,用麻烦来解决麻烦。这种解决麻烦的方式类似于“围魏救赵”,在赵国遇到魏国攻击的麻烦时,用力量去抗衡几乎是难以成功的,这个时候给魏制造一个新“麻烦”——围魏,便解了赵国的围。

这个解决麻烦的方式,是通过建立新矛盾转移现有矛盾。反过来应用的话,可以通过保留小矛盾来防御大矛盾。例如: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当年康熙登位时年龄尚小,几个首辅大臣各自结党营私、互相争斗。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手把皇权的孝庄太后,不仅不去解决党派之间的矛盾,反而要维护这种矛盾。因为党派之间的矛盾一旦没有了,那么将会产生一个新的矛盾,那就是大臣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只不过是从一种矛盾转化到另外一种矛盾,你解决了“小”的矛盾,将会产生一个新的“大”矛盾,你解决了“大”的矛盾,将会产生一个新的“小矛盾”。麻烦、问题也是如此,因为麻烦与问题永远会在,只不过是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外一种形式。

因此,解决麻烦的要点在于:把麻烦转嫁给对立方,把你的麻烦变成对方的麻烦。

一一天:阳、遭遇麻烦、防御大矛盾

——地:太极、制造麻烦、保留小矛盾

——人:阴、我方、我方

3.化不利为有利。当我们遇见一切不利因素时,尽最大可能使其转化为有利因素。比如,在企业战略运筹中,竞争对手似乎是自己企业的天敌,看起来只存在不利,不存在有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蒙牛企业当初面对强大的对手伊利时,打着“向伊利学习”、“争做内蒙第二牛奶企业”的广告语,却借了对手的力量。海尔集团与日本三洋虽是竞争对手,但却完成了战略联盟的合作,双方既共存又共赢。

“化不利为有利”即是把一对互相对立的关系转化成互相需求的关系,如何转化呢?在两个“对立”的中间“插上一杠”——找到一个互相需求(或互相有利)的点.使这个点突出出来,就可以实现对立到互需的转化。我们看,为什么过去的国营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后,大部分企业转亏为盈了呢?因为股份制利用利益点,扭转了人与企业(或工作)之间的关系。为什么竞争对手可以变成合作对象呢?也是因为双方的利益互需点转变了其相互的作用关系。

——天:阳、不利、有利——把竞争变合作

——人:太极、对立点、需求点——削弱对立点,突出需求点——地:阴、我方、我方一一把不利化有利

用“三才原理”来认识与运筹战略,使看起来似乎庞杂无序的战略问题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进一步讲,当深谙“三才之道”在战略运筹之中的规律性法则时,足以实现对战略问题的高度可控性与驾驭性。

善谋“事”者,必善谋“位”同物不同位。物则不同;同人不同位。人则不同。

人微言轻

八卦中,每个卦的三个爻表示了上、中、下三个不同的位置。

孑L子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人、事、物的“功能”的不同。

比如,一个人有市长的才能,但没有市长的位置,那么他的才能就不能最大限度地为全市人民服务。

古人讲:“人微言轻。”这是说,一个没有地位、名气的人,有时候说的话尽管很有道理,但是别人却很难真正地去重视。不过,同样的话如果换了有地位、名气的人来说,那人们的重视程度就不一样了。

同样的才能、同样的语言处于不同的位置,将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善于谋事的人,除了具有一定的谋事本领以外,必要善于去“谋位”。只有具有了更好的位置,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易学“三才之道”的战略思想中,“谋事必先谋位”是其一大基本法则。客观地讲,自然地去做任何一件事时,“事”与“位”都是共同存在的自然结合体。人为地去谋“位”,是为更好地完成“事”,创造一个最有利的位置。

战略的“谋位”,分为“谋上位、谋中位、谋下位”。下面分别来阐述。

第一,谋上位。

“位置决定功能”,通常情况下,相同能力的人,谁的位置更高一层,谁所施展的能力就越大。企业能力的发挥也是如此,相同品质的商品,谁的品牌知名度越高,谁的商品就越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对于企业战略来讲,谋到一个“高位”再去做事,远比在“低位”的努力做事收益要高出很多。

比如,同样款式质量的运动装,一个是“李宁”品牌的,一个是无人知晓的小品牌的,后者即使价格再便宜,质量更加优质,款式更加新颖,恐怕无论是从销售额还是销售量都卖不过“李宁”牌的运动装。同样品质的果汁,一个是“汇源”品牌的,一个是普通小品牌的,后者即使质量更好,价格更低,怕是也难以达到“汇源”的销售量。同样的电视广告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与在市级电视台播放相比,消费者对其广告的认可度也是不相同的。同样是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一个是请巨星成龙代言的商品广告,一个是请普通演员代言的广告,那么两者宣传的分量给消费者的感觉也不相同。同样是一家公司,北京的公司与县城的公司,给消费者的认可度也会不一样……诸如以上所有列举,都是“谋上位”的表现。

第二,谋中位。

“中位”即是三才中的太极,它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承点启面的重要作用。中位,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窍”,这个地方往往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效果。

“谋中位”首在“辨中位”,谋事的“中位”是在事件整个过程的中间环节。只要找到了中位环节,它就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承点启面的作用。下面举例来说明。

在前面章节中,我们提到了一个报纸经营的案例。这个报社的领导希望为报社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是便采取了建立自办发行站的战略手段,成功地实现了理想目标。在报纸经营这一整个“事体”中,可以分为三节:根节、中节、末节。根节是报纸的内容、质量——中节是发行的渠道——末节是报纸的销售与广告招商。

一家报社要想增加经济效益,只能靠增加报纸的销量与广告招商量两方面来实现,最主要是靠广告收人。想赢得更多的广告收人,靠抓根节(抓报纸内容)与末节(业务员拉广告业务)效果都不很明显。只有通过抓中节——发行渠道,才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因为只有报纸的发行有渠道,才能保证报纸的发行量,只有报纸的发行量够大,才能招揽更多的广告客户。

在报纸经营的整个事体中,发行渠道是个“中位”,抓住了这个“中”,便实现了“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承点启面”的四两拨千斤之妙。这便是战略谋位中“谋中位”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