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自己与企业屹立于21世纪,我们须要发展核心专长与能力。即使是致力于“商机经营”,也是一项核心专长与能力。重要的是核心专长与核心能力,其重心仍在“人”,故我们需要再探“知人、识人与用人”。
2.善用人力资源
“天生我才必有用”,用与不用,通常是在人之才能,有:否其才、能不能用。但换一个角度看,用与不用,有时候是知不知人、识不识才、会不会用。这个“知、识、用”的“会与不会、能与不能”,有时候其关键是在用人之人。
人是否是人才,人如何使自己成为人才,这是读书、学习与教育之功与用,非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我们且集中来研究,如何“知人、识人与用人”?
御人的功夫
大体上而言,我们看人,都会有一主观的意识,将别人先定位,再就此定位,来搜集资讯,肯定自己的眼光正确无误。被人定位的人,并不知道,他被别人如何定位,但那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识,就已定下他好坏、善恶、强弱等等的地位。
人分“性善”与“性恶”,古代的孟子与荀子以及老子与韩非子各持对立的看法。
如何“御人”,其实是一门技艺,无法论对错或好坏,只能谈效果。此所以我们不能尊奉单一的学问或摒弃不同的学说。
用人的技艺,有人称之“领导”,有人称之为“统御”,我们认为两者皆是。有人说“带人带心”,这前者就在“带人之心”,目的在于用人之能与智,尤其是倾其能与智以做好“事”。
“统御”的意境更加宽广,主角并不限定为主管,其目的在影响他人,接受我的能与智,听从我的意见,再倾其能与智,以配合我、帮助我或替代我做好“事”。
这个“他人”有时候是我之下属,也可以是我之朋友、我之顾客甚至是我之上司。因此而“以一人之能与智,而动用众人的能与智。”
韩非子说:“上君用人之智、中君用人之力、下君用己之智。”
台塑及南亚企业集团的董事长王永庆先生,被人尊称为“管理之神”,因为他善长于督促员工,追求“合理化”,把管理的智慧与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就韩非子的观点而言,王永庆只是个“中君”。
在台湾,奇美塑胶公司董事长许文龙先生,应该就是韩非子所谓的“上君”。他信任员工、充分授责与授权,让员工能倾其智、尽其之能,为奇美企业而奋斗,使该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的ABS塑胶公司。
“上君”强于“统御”,善于经营;“中君”强于管理,精于妙算。有的人之所以成为“中君”甚至“下君”,在于他们的能力过人、智力超群、精力旺盛,凡事早人想到一步,凡事比别人做得更快、更好。于是他就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做到同样标准,以自己的天赋,误以为别人也具备有同样的天赋。在这种情形下,.下属常常因智与能不及上司,渐渐地隐藏自己的能与智,遵从依赖上司的能与智,又渐渐地变成惟命是从。
很多“用人之力”的“中君”,最后沦为“用己之智”的“下君”,都是循此历程。
有的人之所以成为“上君”,在“精、气、神”三者之中,其“精”或“气”常有一弱。有人精力不旺或体弱多病,无法事必躬亲或紧迫盯人;有人气力不足,懒于提气说话,不会咄咄逼人,故无法形成威望,也建立不了权势,自然无法“用人之力”。
日本的“经营之神”,已故的松下企业创办人,松下幸之助就是个典型的上君。在他的自传以及众多报道中,我们都知道,他因身体不好,只得信任下属,将重责大任完全下放。台湾的许文龙一生有两次大病,曾至濒临死亡,故懂得爱惜身体、爱惜生命,进而尊重生命、尊重他人。
由于弱于“精”或“气”,成为上君之人必强于“神”。所谓智明的人当然知道自己之弱点,知道该如何补自己之弱,知道借重他人之智与能,这样,形成“利人利己”的良性循环,变成用人之智的上君。
人性的确有善恶之别,善恶也的确有轻重之分,是遗传或环境造成人的善恶与强弱。但“天生我才必有用”,凡人必有其智与能,凡人也会有其勤与惰,有赖于有人去诱导他、鼓励他以发挥智与能,也赖一根鞭子去驱使他、逼迫他激发潜能。
御人的功夫,一个用“拉”,一个用“推”,至于何时用拉、何时用推,成功的经营者自有心得。“统御”是领导与管理并用的艺术,并不是说“上君”才是好的君,“中君”不是君。
其实,从历史上,以至今日,“上君”、“中君”,各领风骚,各成就丰功伟业,甚至“中君”成功的故事,尤甚于“上君”,因为大家都把他们当做英雄,交相传颂。之所以强调“上君”,在于“上君”不必劳碌,可以借他人之能与智以补自己的能与智,因此“互惠”,而做到“利人又利已”。
建立高效体制
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必须竞争才能使某人出头,登上高位。
10年前,有一家化学品贸易商,进口矽橡胶在台湾贩卖。矽橡胶主要用途是用以制造奶嘴或电子产品的按键供电话机、计算机使用。
矽橡胶的进口是采用大包装,一个纸箱是1000公斤的大橡胶块。为了便利顾客的使用,进口商会将之切割,再分装成25公斤的包装。
该公司有一位业务员,由于是从底层被提升上来,故工作得比别人卖力,业绩也蒸蒸而上,惹来同事妒嫉。经过一段时日,他开始听到客户的抱怨,指出每包橡胶重量不足,有的客户甚至减扣货款。当抱怨增多,这位业:务员开始怀疑,是不是仓储分装人员,故意与他作对,便向老板提出建议,其中一位仓储人员又与这位业务员发生口角,愤然离职而去。
继任的人员为了怕引起争议,便将每箱重量略增加了0.2公斤,但仍有所闻重量不足的抱怨。这时候,大家开始怀疑,是这个业务员在搞鬼,可能他利用折扣以争取生意,故意用重量不足作借口,以引起大家的攻击。
受命解决纷争的副总经理,在了解争执的来龙去脉之后,直觉地认为磅秤有问题,要求仓储人员检测磅秤,然而得到的答案是磅秤没有问题。隔了两天,他接到仓储主管的电话,告诉他事情的真相——仍然是那个磅秤。
原来,他们所用的是有指针的弹簧磅秤。前一天下午,作业员完成分装,秤得重量无误,第二天一早,也为了好奇之故,再重作磅秤,竟发现重量不足,该橡胶不会脱水失重,重量不足是出自磅秤,不是人为或橡胶自身。每天一早,当磅秤得到了一夜的“睡眠”,其弹簧恢复正常,磅得的重量准确。经过一天的工作,弹簧产生疲劳,24.5公斤秤成25公斤,这就是重量不足的原因。
这个事件,本来是个单纯的“事”,只要更换新的磅秤,就可将事情摆平,却牵扯数个月,得罪了顾客,引起了内部不安,还使人因而丢职。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人、事”不分。
环顾我们四周的工作环境,这种凡事皆扯上“人”,无法“就事论事”的现实,比比皆是。这种人与事不分、无法就事论事的原因,在于“官僚体制”的为害。
官僚体制的一个模式:
权威意识→层层节制→官官相护→奉命行事→怕犯错误→人事不分→画地自限→积非成是→无能应变→死于安乐
由于这个模式,人们失去自发主动的精神,做事只在取悦权威,不敢大胆做主,遇到难题就层层请示,失去克服困难的胆识与判断是非的能力,更失去工作的效率。到了这种地步,他们更失去谋生与适应新工作的能力。
企业重整的潮流,正流行于世界,其目的就在去消除官僚体制,把“中毒已深”的这一群人赶走。这种行为也称“企业减肥”,即从事大批裁员;又称“再生工程”,即以简化工作流层及“简化组织”。
官僚体制扼杀了人才,是人才成长的障碍,自然应该去除这个障碍。但是实行企业减肥以及再生工程,是否就能去除官僚体制,我们对此存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进行“思想改造”、“组织改造”与“体制改造”。这是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我们且另文分析,先打开读者的思想库。
欲从官僚体制改为高效体制,须做思想改造,使得官僚文化的病毒从病患者身上去除,这得通过危机意识以引起共识,再循序渐进由负转正。待观念导入正面时,再训练所有人员,使之能自知、自识而自用,且能互惠互助,发挥团队精神效力,始为高效体制。
集众思、广众益
人对事的看法,有尺度、有角度、有深度、有广度、有主观、有客观、有乐观、有悲观等等互相对立或一体两面的不同,因此常为同一件事,持有正反不同的观点而引起争执。但若有人能换个角度看问题,这种对立就会因见识到不同的另一面而消除。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这说明一个人:再怎么聪明,也斗不过众人集体的智慧。若不彼此共谋,集思广益,则谋事必不周全。
集思广益的重点,在于善用“智与能”,故“集思广益”这四个字又可说成是“聚智用能”。
“智”是静态的,平时静卧在人的脑海中,不让它动起来,一个人的智慧很难让别人察觉。而即使动了起来,不用它、不表达出来,别人仍难见识。
智慧活动的第一步,就是思考。思考有如投石入水,激起涟漪,我们人做思考,就在一念而启。这一念或许是一个疑问,这个疑问不会平白而起,往往是看了书或与人交谈而起,此时,我们或与书中作者产生了交谈,或与人发生了智的交流,这个“人”,也包括假想的对象。
有时候启动思考的一念在见景、闻声、遇事等五官受触动而牵动,此时,由于好奇(也是疑问),我们又启动了思考,让新知与旧识产生交流,从而认识了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