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别跟学习过不去
19722400000030

第30章 成绩是副产品,学习力是真功夫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班级,同样的作业,有的同学考试能得95分,而有的同学只能得到60分,为什么?

因为获取知识有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而任何知识只有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层次,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看书,听课,做作业,能了解许多知识,能达到“了解”的初级层次。这只是最低级的学习层次,是许多中等程度的学生达到的层次。

在此基础上,有一部分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能上升到“理解”的层次,成为学生中成绩好的一类人。但是还不是顶点。最优秀的学生则通过反复的思考和体会逐渐进入融会贯通的状态,将自己从“理解的层次”提升到融会贯通的“掌握的层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甚至无师自通的高境界。

但这个过程必须要经过心力的磨砺,必须要有时间的投入和知识的积淀。

掌握知识的三个层次,又分别对应着三种学习力,即具有课堂接受能力的第一学习力,独立完成作业的第二学习力,以及对知识的深化和序化的第三学习力。

考试的分数和学习力的层次基本符合正比关系:只需要了解的知识一般不得分,因为考卷上很少出现,除非运气特别好。所以只具备第一学习力的学生常常是上课似乎能听懂,老师讲的题也能做,但考试却不及格;具备第二学习力的学生能保证做对普通的概念题和基本题,但综合题一般不能圆满解答;具备第三学习力的学生能灵活自如地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甚至在考场上能超水平发挥,取得最好的成绩。

所以学习的根本不是为了提高分数,而是提高获得高分的能力即学习力。如果你有获得100分的学习力,你获得100分会有困难吗?

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侠客行》中讲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侠客岛两位岛主在岛上发现了一本武功秘笈,这是用蝌蚪刻在石室里的李白诗《侠客行》,每一句都有许多注解,还有插图。两岛主参悟不透,故而每隔10年便派出使者,给各大门派的掌门人发铜牌,邀请天下武林高手前来共同参悟。上岛的每一个人都如醉如痴地迷恋上这门武学,却总参不透武学真谛。

长乐帮帮主石破天,也是应邀上岛之人。他是个资质平庸有点呆头呆脑的青年,但他却从那些蝌蚪文中发现了文字笔画本身即是武功招式、内息走向,无疑,他读懂了其中的奥秘,结果练就了盖世武功。

这个故事奇就奇在那些天资聪明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不能解读的武功秘笈,却被资质平庸的石破天凭借他那特有的悟性,从文字的笔画形体上“悟”出了真谛,成功地解读了别人读不懂的内容。这种悟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力。

学习力是人们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分享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总和,它包括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三个要素。

学习力强的人,可以帮助学习者增效减负。美国著名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上学的日子总计不超过12个月,但凭着超强的学习力,他不但成为能言善辩、深受欢迎的律师,还成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联盟的军事领袖,废除黑人奴隶制的英雄人物。南北战争时期,他的盖特茨堡讲演辞,被英国一位文学家称为“美国举世无双的好文章,不论任何大文豪,也不能在这篇名文上增减一词”。

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还有的同学认为大量地记忆知识点,大量做习题就行了,其实这都是误解,这都是不理解学习力的本质的原因。

在学习力中,动力是关键,毅力是核心,能力是基础。

动力是学习力中最具有激情的一种力,可以说,没有学习的动力,你就永远也不会具备学习力;在学习力中,毅力是核心,毅力有多强,学习精神就会保持多久;能力是基础,它来源于学习方法,方法越好,效率越高,能力越强。

一个高中生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有时会觉得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不知道要学习些什么?高分低能者又是常胜不败的代名词。只会背公式、解题目的我们又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

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些知识到社会上真正能够用多少?

当我们步入社会时,会突然发现自己以前拼命学习的东西都没有很大的用处。”

其实,类似的困惑我年轻时也有过,但在后来的创业和事业发展中又明显感到,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东西可能十有八九与工作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但是你如果不学习那些知识,你就十有八九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其实,同学们现在所学的所有基础理论都与未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这些理论是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思维的能力和思维的方式。

学习是发现问题的过程,通过学习你会发现和接触到许多你想都想不到的问题;学习同时也是测试自身不足的过程,如果你不学习就完全不知道你缺少什么;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给你提供了一个初步的社会环境,营造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生活框架,在这个社会生活框架下为你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培养最基本的学习的能力。正是这种学习能力,才是人们获得成功的有力武器。许多人进入社会后,把学习的职能丢弃了,以为自己可以创造些什么东西,结果只是给自己和社会制造了一些麻烦而已。失败的种子往往是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之初就埋下的。所以我们现在努力学:习的不仅仅是中考、高考所需要的知识,而且更包括当我们步人社会时,自己真正需要的学习知识的能力。

人的一生中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只占20%,而从事工作的时间及退休之后的晚年约占70%以上。这个生命时间分布的简单数字也说明了在工作、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

再说,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越来越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5年、3年。

有人预言:人类现有的知识到21世纪末只占当时知识总量的5%,其余95%现在还未创造出来。据美国一家权威机构测算: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比20年前快了好几倍,每过5年就有20%的旧知识被淘汰。

清华大学教授、计算机语言处理专家黄昌宁说:“在大学里面学的东西,出校门就过时了。”

绵延很久的“一次性学习时代”的终结,为终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家规划,我国将大力发展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以及适应居民消费要求的一些新职业,如游戏程序设计师、网络安全软件设计人员、信用管理师、网络编辑员、房地产策划师、职业信息分析师、玩具设计师、金融投资分析师、宠物美容师……这些新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全新的,如果没有较强的学习力,就无法胜任。随着旧职业的消失,新职业的产生,一个缺乏学习力的人很难适应新的社会,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与求职者面谈时,首先询问对方的是业余时间是否学习,以及学习的速度如何,而对其工作经验或是否毕业于名牌学校显得并不在意。一位人事部经理说,现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再优秀的人才如果不懂得充实自己,工作能力必然会大打折扣,以至于最终被淘汰。不少用人单位表示,25岁的从业人员的职业更新周期约为一年左右,而35岁左右的从业人员的职业更新周期则更快,在这种情况下,谁善于学习,并且学习速度快,谁就能成为热门人才。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热情,提高自己的学习力的人,能给自己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

陈章良,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有一个到美国留学的机会。于是他用并不熟练的英文给美方导师写了一封信,要求拜对方为师。几个月后,一个华裔科学家受人之托,来到中国对陈章良进行了面试。

陈章良回忆说:其实面试很糟糕,因为英文,英文不像个样,很差了;专业,专业也不像个样。所以这位华裔科学家面试完以后,给美国的导师写了一封信,说面试了,你所要求的几点都不怎么样。但有一点,我觉得还是值得推荐的,就是显然这个年轻人是很刻苦、很有能力的一个人。如果能让他去做实验的话,不会太差。就是这一句话,使陈章良被录取了。那个美国导师谈到录取陈章良的理由时说:“我并不认为基础很好就代表着未来很好,我判断一个人是判断一种素质。我一直教学生……我很重视判断他们的学习能力,再生疏的东西有能力就没问题。”1983年,陈章良飞往美国,开始了人生的新一段旅程。由于陈章良具有的杰出的学习力,他于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以后,他在26岁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植物基因工程国家实验室,29岁时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后历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生命科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副校长。

30岁时成为国际上首批成功地将大豆储藏蛋白的基因转人茄科植物中的科学家之一,他发现的有特殊功能的DNA,被国际同行专家称为“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并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他还担任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生物技术项目主席,曾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带头人之一。

学历只能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学习力才是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真正尺度。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优劣,不是看他目前职位高低,学历高低,而要看他的学习力。如果他的学习力一般,又缺乏学习的热情,那他的前途不会光明;相反,如果他有很强的学习力,世间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他学习的对象,他自然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能在洗澡的时候发现浮力定律,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从天花板的启示中发明了直角坐标系,化学家凯库勒从一条咬着尾巴的蛇身上找到苯的分子结构,道理就在于此。

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副总裁里克·雷斯特说:“微软永远在担心。我们知道技术永远都是在变化之中,除非我们能生产一些更快更好的东西,否则,我们很快就不会存在。”在软件业,没有哪一种技术能有5年以上的生命,更新频率是很快的。比尔·盖茨也说微软终将被别人取代,当然他内心深处的念头是:取代微软的将不是别人,而是微软自己。所以微软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有一条原则:他们相信自己眼睛的观察和大脑的判断,不看重分数,却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看重原来的专业,却看中学习新东西的能力。

只有拥有很强的学习力的人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要让自己生命力旺盛,就要让学习力成为本能。让学习力成为本能的自然法则十分简单,一共三项:1.思考,2.创新,3.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