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以致用
一位动物学博士,由于深信,所有的动物都和人一样,有很高的灵性,通过训练,也能做人世问的事情,所以从一毕业,他就开始训练一只跳蚤,他要让跳蚤举起一个比自己体重还重好几倍的杠铃。他以无比的耐心和细心,训练了一年又一年,以致妻子带着儿女离开他,亲戚朋友不和他来往。博士的朋友就剩下满屋子的跳蚤,还有一个附近酒吧的老板。5年以后,博士的训练成功了——他终于把一只跳蚤训练到可以举杠铃了。
他的内心充满着欢乐,他要找一个人分享他的这一伟大的发现,于是他来到灯光昏黄的酒吧。他要了一杯酒。就在老板转过身去调酒的时候,博士为了给他惊喜,悄悄地将跳蚤——那只会举杠铃的跳蚤——放在吧台上。“来!博士!你的酒!”“你看,这里有一只跳蚤……”博士用惊喜的声音大叫。“啪”的一声,老板抬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跳蚤和他的杠铃打糊在吧台上,一边用抹布将跳蚤擦掉,一边说:“博士,对不起,我一分钟前还擦过吧台,这跳蚤一定是刚刚喝酒的那个工人身上的。”
博士的悲剧仅仅是自己千辛万苦训练的一只跳蚤被拍死了吗?当然不是,他从毕业一开始选定了这个研究课题就是个悲剧。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学习并不全都是有益的,见到什么就学什么,这样的学习不仅无益,甚至对人的发展反而有害。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
屠龙术很高雅,修皇冠很赚钱,拔虎刺很刺激,你会去学吗?
当然不会,除非你的大脑进水。在学习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会选择有用的知识,舍弃无用的知识或知识垃圾,直达有用知识的彼岸,掌握最有效的学习能力,成就真正的学问。
2.多多不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和尚非常勤奋,在寺庙里修行了几十年,可以把藏经阁里所有的佛教经典全部背下来。然而奇怪的是,和尚一天一天老下去,修行的级别却永远是刚刚入门的“沙弥”。为什么?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个“老沙弥”有“智障”。“智障”在这里的意思是:人的大脑里知识装得太多、想法太多,思维放不开,参不透真正的“玄机”。
有一种对应试教育的极端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与佛家所说的“智障”颇为相似。本来,多读书,多积累前人的经验、多学点有用的知识,完全没有错,但是,假如学知识走到了极端,脑袋里装了太多无用的知识,而且又不会灵活运用,就会变成“榆木脑袋”,成为“高才低能”的废才。
就像吃东西,如果你不加选择地把什么东西都吃进肚子里去,那么,再强健的胃也受不了。所以我们要学会给知识减肥。
人们曾经以为,面对无限增长的知识,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直到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甚至变成“两脚书橱”。人积累了很多知识当然好,但真正重要的是,能否通过知识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发现,为人类创造价值。否则,这种积累就是一种病态,干扰人的正常学习和工作,甚至会导致人思维混乱,这种知识就应该抛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同学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绩却不能提高;有的同学还会报怨怀才不遇,命运不济,其实是你学了很多没有用的知识。对于个人来说,真正有用的知识永远只是一小部分。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站在琳琅满目的商店门口说:“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不需要的!”面对浩瀚的知识超市,我们也要智慧地说:“这里的很多知识都是我不需要的!”
所以,我们说有效的学习是用1,3的时间来接受有用的知识,用1/3的时间来拒绝无用知识,用1/3的时间来鉴别有用的知识和无用的知识。
3.80/20法则
怎样才算学得巧呢?我们知道,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1%是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成分,而对人体来说,有用的是21%的氧气;对于我们人体本身而言,水分约占80%,其他成分占20%,而在人体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这20%的其他成分……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这种种现象中得到启发,于1987年提出著名的80/20法则。
80/20法则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读一本书,你只需用看完整本书20%的时间来浏览整本书80%的内容,再用800k,的时间来仔细阅读整本书20%的重点内容。80/20法则告诉我们:80%的知识只需浅尝和粗知,只有20%的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还没有一个连续的科学的客观的评价系统,所以,作为在校学生,你的命运完全取决于考试的成绩,如果你分析了过去的考试试题,就会发现,80%的分值来自于20%的知识,把这20%甚至更少的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准备好,就可以将起码80%的测试内容答得很好。因此,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便意味着必须关注两件事:花费80%的精力去学习全部知识中20%的内容,花费20%的精力去学习另外80%的知识。
专精于一部分内容的学生比什么都知晓却不专精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自然要好得多。各门学科在各个知识单元中都有学习的重点,优秀的学生能很好地理解80/20法则的含义,很快地占领制高点,迅速找到最重要的知识点和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且在学习的时间段精力集中,倾尽全力。在一般人眼中,优秀的学生似乎并没有长时间坐在那里学习,没有非常努力地读书,却能得到很好的成绩。实际上,他们都是掌握了80/20法则,并将其应用于学习之中,这就是他们的秘密。
4.一个指头和100颗珍珠
你可以用一个指头拎起100颗珍珠吗?
如果你用一根红线把珍珠串起来呢?
忒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但他在准备杀死迷宫中的吃人牛怪时曾不知所措。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杀死牛怪之后,必定也被困死在牛怪藏身的迷宫之中。后来,一位公主帮他想了一个走出迷宫的方法,那就是拿着一个线团,在进入迷宫时放出长长的线,待杀死牛怪之后,再循着这根长长的线走出迷宫。
通过这个方法,忒修斯在杀死牛怪之后没有被迷宫所困,而是英姿勃发地走出了牛怪精心设计的迷宫。
我们从忒修斯的故事中想到,要在知识的迷宫里找到一个出口,需要的只是一条小小的线索,而这个线索就是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有了这条线索,你不但可以记住原有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经历、知识与联想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找到有效知识存在的蛛丝马迹,获得新的有用的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就是学掌规律,找感觉。规律就是那根串珍珠的红线。
5.怎样往装满水的杯子里灌水
在国际影星、武术大师李小龙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原本练习空手道和泰拳的学生问李小龙,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能领悟空手道的武学真谛,练习的时候总感觉不对劲。
李小龙拿出两个水杯,全部倒满了水,然后问这个学生:“你怎么样才能把左边杯子里的水注人到右边的杯子里?”学生想了半天,说:“这是不可能的。”李小龙微微一笑,把右边杯子里的水全部倒掉,再将左边杯子里的水注入右边杯子里,然后他看着学生说:“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右边杯子里的水倒掉就可以了。你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一种新的武术,就必须把你脑子里的武学知识全部抛弃掉。”
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岂不也和学武一样?很显然,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知识不是不够用,而是太多了。臃肿的知识储存使我们的大脑“内存”不能够灵活调用,致使人脑这台天生的“计算机”运行起来变得异常缓慢和迟钝。但是,只要我们暂时遗忘掉无用的知识,把它们抛到无意识的最深处,就可以释放出足够的空间来接受新的有用的知识,扩充我们的认知能力。
艾萨克博士讲过一个故事。曾有一位朋友对他说:“博士,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来到一家五金店买钉子。他把两个手指头并拢放在柜台上,用另一只手做了几次锤击动作。店员给他拿来一把锤子。他摇摇头,指了指正在敲击的那两个手指头。店员便给他拿来了钉子。他选出合适的钉子就走了。那么,你听好了,接着进来一个盲人,他要买剪刀。你猜他是怎样表示的呢?”
艾萨克举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模仿做了几次剪刀开合的动作。朋友一看,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啊!你这个笨蛋。他当然是用嘴巴说要买剪刀呀!”接着他又颇为得意地说:“今天我用这个问题把见到的所有人都考了一下。”
“上当的人多吗?”艾萨克急着问。
“不少。”他说,“但我事先就断定你一定会上当。”
“为什么?”艾萨克不无诧异地问。
“因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知道你不会太聪明的。”
这就是知识太多导致的后果。因为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践是永远学不到的。因此,我们提倡学习时要不断刷新你所学的知识,通过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如果你老是觉得学不进去,不妨将大脑“洗一洗”,清空清空——彻底放松地休息,或尝试你很少接触过的事物,然后再坐到书桌前学习,或许你就能创造和发现一条又一条通往知识、通往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