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别跟学习过不去
19722400000019

第19章 装个“学习按钮”

有一位家长说:“这个学期儿子不知怎么搞的,天天就知道疯,门门功课都不理想。暑假准备请家教为他补补课,决不准许他再这样玩了。”

我一听,天哪,“只学不玩”!这位“好心”的家长怎么能把学和玩对立起来呢?

玩能刺激神经发育,玩能开发潜能,会玩的孩子有灵性,会玩的孩子反应敏捷,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而且这样的孩子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成绩绝对很棒。澳大利亚一个儿童中心有条标语:“孩子的天职是玩耍。”孩子玩泥巴、玩折纸、玩过家家……都是一种学习。父母因为孩子贪玩而指责孩子,这是一种罪过。孩子博览群书是学习,玩电脑也是在学习。

如果我们把学习和玩分开了,把学习异化成了苦,一些孩子就害怕了,就变得不爱学习了。

因为学与玩是辩证的,是不可分开的一对孪生兄弟。玩好,才能学好!贪玩的孩子也会喜爱学习,但会玩的孩子才懂得学习。

美国科学家富尔顿小时候非常淘气,功课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但他非常聪明,什么事都爱问个为什么。

一天,他逃学到河边玩,跳上小船后使劲地划着桨,但那天风很大,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小船才移动一点点,于是他只好下了船。

回到家中,他老是想为什么有风时小船划不动,有什么办法能让小船顶着风划行。第二天风停了,他又上了小船,仍然想着昨天的问题。想啊想啊,就忘记划船了,只是无意识地将双脚放在水中不停地晃动,不知不觉,船竟然来到了河中间。

他猛然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双脚不停地晃动,船就能移动?有没有可能用机器来代替两只脚?

回到家以后,他不停地构思,画图纸,这时他才觉得自己的知识太有限了,于是他开始刻苦学习。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807年,富尔顿成功制造出了第一艘以机器作为动力的轮船。

“玩”成师,“苦”成匠——“玩”可培养出大师,“苦”只能生产匠才。“米老鼠之父”沃尔特·迪斯尼没有大学学历,没有巨额的财富,没有显赫的家庭、社会背景,凭着他的“孩子气的天真”和长年的不懈努力造就了整个迪斯尼王国。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玩”更加重要。

学习是紧张的,玩耍则是对学习的一种“按摩”。据很多科学家回忆,他们的创造灵感,有时并不是在苦苦思索中获得的,而是在长期思索后的暂时松弛状态,即在消遣娱乐中获得的。

例如,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曾回忆道,一天,他在山岩上散步的时候,突然想到不定三元二次型的算术变换和非欧几何的变换方法完全一致——这个想法出现得是那样简洁、突然和直接了当。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也是在浴缸里放松的特定状态下完成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之所以能写出好诗,也是因为文思敏捷,不受任何约束,而借助酒精的作用,他的这种创作状态也达到了极致。

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着原子核之父之称的费米,很小的时候就对各种事情进行探究。一次,他和好朋友佩尔西科对陀螺着了迷:为什么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会旋转起来呢?为什么开始时轴并不直立,当陀螺旋转得越来越快之后,轴就能直立起来呢?为什么当转速慢下来后,轴会逐渐倾斜与地面成一夹角,在转动着的陀螺顶部又描画出一个圆来呢?于是他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找了不少书,最后朋友都退出探究了,但他仍坚持着,一定要弄个所以然出来,直到通过调用物理、几何等多种知识,将这一问题解释通,他才从陀螺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费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把思维作为一种游戏来练习。

游戏是人的天性。著名诗人席勒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做游戏;只有当人做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著名成功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说:世间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游戏,游戏做得精了就成为了事业。

马克·吐温认为:成功的秘诀,是把学习视为消闲。

当你把做游戏时的好奇心及活力带到学习里去,将这种追求乐趣的游戏精神渗透到学习生活中去,以游戏的心态享受学习的过程时,学习就变成一种积极的富有诱惑力的游戏,一种最热、最酷、最棒的活动,学习着的你就是幸福、快乐和美丽的!

比如说做题,就像玩游戏,都是要求得高分,获得足够的经验以顺利过关。所以,你可以和玩游戏一样,找来一本习题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去做。每答对一组题,你就要奖励自己:稍微休息一会儿,或去吃一个水果……当你看到自己回答的正确率不断提高,那种成就感就不言而喻了。

千万不要把玩和学习对立起来,应该把它们连在一起——“玩学习”。

国际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在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式上,赠送给少年数学爱好者的一句话就是“数学好玩”。他又接着说道,明明有一个苹果,爸爸再给他一个苹果,现在明明手中有几个苹果?我们学习数学就应该像小的时候学习“1+1=2”一样轻松有趣,因为数学学习就是做游戏,学习应该是快乐的。

罗马军队攻陷希腊叙拉古城时,别人都四处溃逃,阿基米德仍专心致志地演算他的几何题。家人劝他赶快离开,但被他拒绝了。一个罗马士兵闯进他的工作室,把刀子架在他的脖子上,阿基米德连头也没抬,不慌不忙地对罗马士兵说:“我的朋友,在你杀我以前,让我先画完这个图吧!”当你的学习热情进人到一种可以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境界时,你还会担心学习成绩不理想吗?

玩有时就像野生的花草,它需要用学习来修剪、移栽和灌溉,所以说:爱玩算不上长处,会玩才显得与众不同。玩,不但要玩出新鲜的感觉,还要用游戏精神玩出专业的水平,这才是玩的真谛。

比如说你很喜欢电脑,很仰慕比尔·盖茨,但这还不够,喜欢电脑就要认识电脑,征服电脑,而不是沉迷于电脑游戏,要知道比尔·盖茨不是因为玩游戏而成才的。玩游戏与征服电脑是两码事。你喜欢电脑,向往电脑世界,就要像比尔·盖茨那样,把电脑“玩”出高水平,而要想高水平地“玩”电脑,你必须有高深的数学基础和深厚的英语功底,那样才有可能真正进入电脑领域,在电脑领域随心所欲并有所创新。

也许你会觉得学习这东西很邪门,不专心学不好,太专心也学不好。学,要我们投入时间,而玩呢?又从我们有限的时间里抽去时间,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该如何分配好这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无限的价值呢?

的确,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工人忙于加工产品,农民忙于春耕秋收,教师忙于备课改作业,学生忙于学习考试,百分待得。忙是现代社会的特色,闲是生活之必需。

有忙有闲,有劳有逸,才是合情合理的学习生活。越是从事文化劳动的人,越需要忙中偷闲,劳逸结合。除了睡觉这种必需的休息,你若不会歇不会闲不会玩,等于自己剥夺自己的自由,扼杀自己的本能,你就会学得太累,也就会妨碍你的学业。

学生中流传着一句口号:学要痛快,玩也要痛快。比如周末上网吧聊个通宵,把电视看到每个台都说再见,其实这种“痛快”的玩法,是太幼稚太肤浅的玩法。擅闲者,会玩者,并不追求玩得痛快,他们往往玩得从容,情趣如云;玩得平淡,味道自得;玩得朴素,丰富于心。在他们看来,什么都像玩,做完数学读几页散文,写罢作文画一幅漫画,预习完功课听一段音乐,课后郊野徜徉,夜半卧听风雨,周末炒个小菜,午休洗双臭袜子,甚至与同学调侃争论,下盘象棋,踢场足球……总之玩法纷纭难以道全,擅学习者都是偷闲的高手。

还有的同学总爱抱怨自己事情太多,每天有那么多作业要写,学习压力太大,没有读书的时间。我们来看看美国著名的大牧师派克斯·卡德门先生每天要做多少事情:他每天早晨7点钟起床,要写20~30封信,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报章短文,预备一篇演讲词,去探望五六位教区的居民,还要去参加两三处集会,然后才能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里,再读一本新书……这么繁忙的生活,卡德门先生怎么能过得那么悠然自得呢?他的诀窍是什么呢?卡德门先生读书的诀窍很简单,就是要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他说,读书和吃饭一样,应该时常变换口味,常读常新。所以,每个礼拜他都要读两三本不同的书。有时候,他还同时读四本书,一本食谱,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回忆录,一本侦探小说。卡德门先生将工作和学习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工作虽多,却不觉得疲乏,而且效率很高。

微软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正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说,他从小不喜欢被约束,不喜欢读书却喜欢玩。但他学习新东西总比别人快,成绩总比别人好。因为他总能在全力以赴地玩过之后,迅速地将注意力转到功课上来,而且,一旦集中精力,便能持之以恒。

玩够了,再回过头来学习,效果奇佳。

2004年2月6日,俄罗斯的《共青团真理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说:俄罗斯神经生理学家一直在寻找大脑的“转换开关”,以使常人成为天才。

古人说:“汝果欲写诗,功夫在诗外。”当你能体悟到陈正所说的学习佳境时,你就找到了学与玩的最佳结合点,你就找到了学与玩的“转换开关”,有了这个“学习按钮”,你便可以既玩好,又学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