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别跟学习过不去
19722400000010

第10章 协作——没有人能单独成功

1.光有自我的人什么都不会有

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送奶公司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既不用盖子也不封口,因此,麻雀和红襟鸟可以很容易地喝到凝固在奶瓶上层的奶油皮。后来,牛奶公司把奶瓶口用锡箔纸封起来,以此防止鸟儿偷食。没想到,20年后,英国的麻雀都学会了用嘴把奶瓶的锡箔纸啄破,继续吃它们喜欢的奶油皮。然而,同样是20年,红襟鸟却一直没有学会这种方法,自然它们也就没有美味的奶油皮可吃了。后来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红襟鸟与麻雀之间的这种差异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麻雀是群居的鸟类,常常一起行动,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纸的方法后,就可以教会别的麻雀。而红襟鸟则喜独居,沟通仅止于求偶和对于侵犯者的驱逐,因此就算有某只红襟鸟发现锡箔纸可以啄破,其他的鸟也无法知晓。

合作的麻雀有奶油皮吃。

在现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自我,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心中只有自我的人,最后会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那些自认为聪明过人,不可一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的人,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的。

正如一只手,假如你是中指,你再长也只是一个手指头,再有力也敌不过一个握紧的拳头。号称具有世界上最强战斗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就将“我们为彼此而战”奉为所有成员必须铭刻在心的精神。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了一个成功公式:I(个别我)+we(团体我)=FullyI(完整的我)。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中,才能充分地体现出自己的个人价值。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在现代社会中自我封闭,单打独斗,凡事只考虑自我的人,只能品尝失败的滋味,因为就像一个人无法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一个人也无法独立于社会之中,在真空中是谈不上取得成功的。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与人积极接触、坦诚以待,始终关注周围的人,通过身边的小事发出积极信号,让别人感到你一直在关心他们,而不要等到需要帮忙时才临时抱佛脚,要培养促使多方获益的行为模式。

美国著名人士凯斯·弗拉基生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村,父亲是钢铁工人,母亲是清洁工。他依靠个人的努力,获得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以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弗拉基进入著名的底特律咨询公司,很快做到了合伙人的位置,并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成了业界白手起家的典型。

弗拉基是怎样由一个穷小子跻身全美最高学府并成为“美国40岁以下名人”和“达沃斯全球明日之星”的呢?他就是凭借着善于主动地与别人(包括陌生人)接触,建立起庞大有效的关系网络,并利用关系网开展合作,最终促进各方互利共赢。

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许多天才的失败不是败在缺少智慧,而是败在缺乏合作精神。

在科技进步、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今天,任何一个天才都难以包打天下,任何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像Windows2000这样的软件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就有超过3000名软件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其中。在现代社会,合作、交流、沟通比竞争更为重要,它们是个人成功的最好途径,通过合作你可以集思广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若你孤身一人,与外界隔绝,闭“关”自守,你想成就一件事就会感到非常困难。

2.合作是成功的加油站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曾带回过一把剪刀,那时碰巧我有一张纸要裁,便拿过来作为裁纸刀用。谁知裁出来的纸边缝参差不齐。“你的剪刀一点儿都不快。”我把剪刀扔还给女儿。

谁知女儿反驳说:“爸,这是剪刀,你剪剪试试看。”我重新拿起那把剪刀修剪纸的边缝,剪刀真的很锋利。我仔细打量那把剪刀,它的两刃都是平平的(可能是怕伤到小朋友),但当它们合在一起时,却能变驽钝为锋利,这就是合作的威力。一位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解决问题的“共生效应”:某一问题的解决如果只是靠个人“单打独斗”,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即使每个人竭尽全力,也未必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如果许多人聚合在一起,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经过思维的碰撞,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产生1+1>2的效果。

剑桥大学一度流传着“下午茶喝出诺贝尔奖”的故事。

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秋日的下午,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的桑格教授,这位因为成功地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而获得过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顶尖教授,此刻,正在一边品茶,一边听着同行和其他系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心里还一直想着核酸的结构……桑格抿了一口茶,向一起喝茶的教授们说着自己的想法。

物理系一名叫彼得的教授向他建议,何不用物理的方法来测核酸结构。这时化学系的一名教授也插上了嘴,化学的普通方法也可以用,比如荧光染色。生物系的另一名白胡子教授听到了他感兴趣的话题,也凑了过来:是呵,革兰氏染色很有效果,还有富尔根染色,染色后都能见到细胞核的核质,如果这样,测定DNA的核酸序列可能会容易一些。

这时,茶室内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桑格的话题上来了,大家都在替桑格出主意,在众人的启发下,桑格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实验设计也出来了,很快他就完成了噬菌体的所有DNA核酸的测序。桑格因此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交流碰撞出智慧,合作催生出成果。桑格获奖后,剑桥校方逢人便不无骄傲地诉说教授们喝下午茶对于学科研究的促进作用。

据统计,在1901—197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309位科学家中,有161位是与别人合作完成研究课题的。而且,这一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01~1925年,获奖人数75人,合作获奖18人,合作获奖所占比例为24%;1926—1950年,获奖人数90人,合作获奖36人,合作获奖所占比例为40%;1951—1975年,获奖人数144人,合作获奖107人,合作获奖所占比例为74%。

人只有一双眼睛,能看到的事情有限,人也只有一个脑袋,能想到的问题有限,如果能与人合作交流,就等于比别人多长了眼睛和脑袋,思维活跃,视野也更加广阔,其成功的几率也就比别人大许多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众多的成功人士,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与同事真诚合作”。而导致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便是“不善于与人合作”。

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香港作巡回报告时说:“没有数以万计的航天战线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就没有今天的首飞成功,荣誉和功劳应该属于他们。”为什么这么说?载人航天工程被称为“千万双手托起的太空伟业”,该工程分为火箭、飞船、航天员、空间应用、测控、发射场、着陆场7大系统,每个系统又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据统计,我国的“神舟”

六号飞船,直接参与工作的单位110个,涉及单位300余家,参与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40多万人。正是靠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传世巨著《马斯洛论管理》中写道:“……人人都乐于最佳的团队合作,深厚的友谊,友好的集体精神,和谐的组织氛围,团队成员间忠诚合作的关系以及团体的爱。进步的经济必定体现出组织内部全体人员与人为善,而非对立和嫉妒。”

中国吉利集团董事局主席李书福说得更为直白:“沟通和合作是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是完善人格的集中体现。”

3.帮助不需要理由

有一个关于天堂和地狱的传说故事。

有一个人问上帝:“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这个人跟随上帝走进一个房间。这里的一群人看上去面黄肌瘦,皮包骨头。他们正围着一大锅肉汤发呆,虽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只汤勺,但汤勺的柄却很长,谁都没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他们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随后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问。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一个个正在快乐地用长勺往别人嘴里送肉汤。

上帝微笑着说:“这下你明白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了吧。”

这个人恍然大悟,原来心中装着别人,乐意为人服务,他就生活在天堂。

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对于任何人来说,想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互相帮助和取长补短能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非常大的益处,能让我们领会事情本身蕴涵的真正意义,有时还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围绕马奔跑时蹄子是否着地的问题发生了争执。斯坦福认为,马奔跑得那么快,在跃起的瞬间四蹄应是腾空的;而科恩则认为,马应该是始终有一蹄着地。两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就请英国著名的摄影师麦布里奇帮忙。麦布里奇毕竟是摄影师,他想了一个点子,他在一条跑道的两旁分别等距离地栽上24根木桩,木桩上系着细线,细线横穿跑道,接上相机快门,当马从跑道的一头飞奔到另一头时,它将依次绊断24根细线,相机也就接连拍下24张照片。结果照片显示,马在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科恩的判断是正确的。

事后,有人无意识地快速拉动那一长串照片,发现各张照片中静止的马互相重叠成一匹运动的马,照片活了!生物学家马莱由此受得到启发,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

无疑,电影的诞生是发明家们互相启发、不断将摄影技术完善的结果,是摄影艺术和摄影技术糅合的结晶。

google副总裁李开复在说到青年人的成才之道时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千万不要不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结果跟别人分享,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你付出得越多,你得到的也就越多。

有些同学说:我现在自己都不是很优秀,怎么去和别人合作,怎么去帮助别人。在他们看来,帮助别人是优等学生的事。

其实,帮助别人并不是优等学生的专利,而是使你成为优等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别人以帮助,就像一副治疗“我是差生病”的药,这副药已被许多成绩不够好的人试用过,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你现在还是“差生”,先养成优等学生乐于助人的习惯,当你的同学遇到困难时,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这种付出可以改变你的精神境界,使你感觉自己很高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你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水温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结成冰,一些人对待知识的态度就像这样的状态:他们对知识非常冷静,抓得非常牢固。但是如果你开始把知识传播出去,它就开始松动了,它就变成了液体,这时它铺开的面就增大了。如果你传播的知识再增加的话,它就会不断地扩大传播的范围。正如水经过加热会膨胀、变成气体后会在更大范围扩散一样,你给出去的越多,你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而且帮助别人永远能为你的付出带来最大的回报。因为你的出手相援,“你的帮助”会激发你潜在的“我也有能力帮助别人,我也能成为优等学生”的自我意识。久而久之,你就会产生一种“我要帮助别人”的责任感,一旦思想集中于帮助别人,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更有力量,而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别人,你就会要求自己必须做得更好,必须先变得优秀。

有一位教育家说:“知识是一种能量,只有流动才能产生力量。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教给别人。”教得越多,你自己就弄得越透,你也就掌握得越多。

“帮助就是获取”,帮助别人能让你获得更多可以助人的资本。著名医生及传教士阿尔伯特·施惠泽说:“人生的目的是服务别人,是表现出助人的激情与意愿。”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

竞争从来都只是一种手段,唯有合作才是最终的目的。商界有一条服务定律,其内容是:“无论何时,无论你的顾客是谁,你都会得到与你对顾客所提供的服务价值相对等的报酬。”其推论是:“只要你不断地帮助别人,别人也会不断地帮助你。”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自己既有的才能、知识和智慧,而且取决于能否成功地将它们转换成对其他有能力做出回报的人的有用的具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