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10大真相
19719900000009

第9章 职场(2)

我有一个朋友,在某IT服务公司当COO。我向他请教COO和CEO的不同。他说:“CEO对收入(也就是销售)负责,COO对利润(在收入确定的情况下就是成本)负责。”如此清楚自己的角色,让我好生佩服。果然,不久他被提拔当了CEO。

公司八卦的积极作用

我所在的公司有点大,占了大厦的好几层。林子大了的问题,不是什么鸟儿都有,而是尽管都在同一个林子里飞,但是两只鸟儿之问很难碰得上。那天,在一个会议室碰上“在美丽的女人中最八卦,在八卦的女人中最美丽”的女同事C,我赶紧问:最近有什么公司八卦?

看来C憋了一肚子八卦要找人倾诉,于是欣然邀请我第二天共进午餐,我也欣然同意。这是丰盛的午餐,是我吃过的最昂贵的午餐套餐,而且是她请客。这也是团结的午餐,客人很满意,主人看起来也很满意。当然,这更是八卦的午餐。

八卦如下……很抱歉,我还是决定不告诉你。除了面对面,任何其他渠道都不是传播公司八卦的好方式——我的老板也懂得使用Google,公司的服务器上存有所有员工的往来邮件和上网记录。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一些关键词:离婚、加薪、生孩子、新任命、离职、调职、老板、错误……绝大多数的八卦,都与某个具体的人happy还是unhappy相关。

关于公司八卦,管理学中有专门的研究。比如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认为:大多数公司八卦,都是对内部流程进行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是公司的知识网络的自我更新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的缺点是未能书面化,因此其他也需要相关知识的人难以得到。这两位学者主要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谈的,尽管是真知灼见,但是角度有点单一。其实,公司八卦的积极作用和缺点都很多。

就拿C对我八卦这个案例来说,就体现了公司八卦的很多积极作用。

第一,关键信息通过“非正式”渠道得到了传播。某领导happy或者不happy,某人将任某职或将不任某职,都是对工作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

第二,C通过传递这些信息,起到了自我放松、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效果。

第三,C和我通过这次八卦,建立了更深厚的同事感情,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合作。

第四,正如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所说,C和我通过讨论这些八卦,在“公司的知识网络”的一个局部,实现了对一些内部流程的知识的“自我更新”。

公司八卦当然有消极作用。比如,保密信息被“非正常”(注意和“非正式”的区别)渠道传递;比如,员工的注意力从工作分散到私生活;比如,在八卦的传递、反传递过程中形成小帮派;再比如,有人故意传播假消息来影响甚至对抗公司决策。在C和我之间,这些应该都不存在。

管理层要接受公司八卦无所不在的客观现实。而且“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不如“疏”,应该积极提供正式的公司八卦的渠道,比如建立公司内部BBS,把非正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正式化,避免“其他也需要相关知识的人难以得到”的缺点。

同时,管理层要学会利用公司八卦。比如我问过康佳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如何向员工传递坏消息?他说:他先通过非正式渠道放风,把坏消息说得严重上数倍,让大家有更坏的心理预期;等正式发布坏消息时,大家跟预期一比,简直要作为好消息来接受了。

当然,要有效利用公司八卦,就要像我一样,先得知道非正式传播网络的信息中枢在哪里一就是“在美丽的女人中最八卦,在八卦的女人中最美丽”的那个她。

Rachel的三次面试

重温美国经典电视剧《老友记》的第五集,女主角Rachel开始在Ralph Lauren公司工作。这肯定是RalphLauren赞助这部电视剧的安排。不过安排得很巧妙,看不出有软广告的迹象。

Rachel的面试占了一集的戏份。

Rachel第一次面试,因为误解了招聘官的肢体语言,“不小心”亲吻了招聘官一下。Rachel十分后悔,却接到了第二次面试的通知。

第二次面试,她再次误解了招聘官的肢体语言,以为招聘官想占更大的便宜,骂了招聘官,没有面试就走了。

她很快发现自己误解了,于是主动联系了第三次面试。

第三次面试,她先道歉,然后对招聘官说应该录用自己,因为:第一,她在骂了他之后还敢回来,表现了自己的勇气(courage);第二,她认为他有性要求而她宁肯不要工作也不答应,说明了自己的正直(integrity);第三,在他提出“性要求”后,她只是选择走掉而不是投诉,证明自己不好讼(not litigious)。

Rachel在Friends的六个主角中间,智商和情商都最高,这次面试就是又一个证明。

许多公司,会请咨询公司来根据自己的人才需求制定素质模型,圈定出自己想要拥有哪些品质的人才。像Ralph Lauren这样的时装公司,可能就更愿意用偏感性而不是理性的人才。感性具体体现在哪些品质上,怎么发现,就要一个个界定出来。

像勇气、正直这样的品质,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几乎是每一个公司都会要求。所以,Rachel强调这两点绝不会错。不过,最能说明Rachel聪明的,是她强调自己不好讼。

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是不愿意打官司的,而且最不愿意跟自己的员工打官司。现在不仅仅是美国人好讼,中国人也动不动跟自己的雇主打官司。哪家公司都可能不小心做点违法的事情,可能违反劳动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税法以及各种政府法规等等。最了解这些情况的,莫过于员工。打起官司来,容易家丑外扬。

你如果在简历上,写上你过去3年跳过6次槽,十有八九的公司都不会雇用你。而如果写上你过去6年里告过哪怕一次雇主,我保证,十有十家公司不会雇用你。

美国公司采取种种措施尽量避免官司,值得中国雇主学习。第三次面试,招聘官为了保险,对面试过程全程录像。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人在场,不过还是录像保险。

最后Rachel得到了工作,一高兴,去握招聘官的手,却碰到了不该碰的地方……

为什么联席CEO会失败

用学者施拉杰的话说,联席CEO(以及联席总经理、联席总裁、联席董事会主席)总是一场“惊人的灾难”。这是很奇怪的安排:既然是“首席”、是“总”、是“主席”,顾名思义,就应该只有一个人。但是,联席CEO这种事儿,虽然不是主流,还是层出不穷。

这种企业界的双头蛇,一般都是不得已才生出来的怪胎。而不得已的情形,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购并之后,这是最容易产生联席CEO(或者联席董事长)的局面。

原因很简单,你不给对方名分,对方不同意被兼并。

比如分众传媒兼并聚众传媒,聚众的老总虞锋成为联席董事长。国外的例子更多,举不胜举,比如当初金融业的旅行者集团和花旗的购并、石油业的BP和阿莫科的购并、汽车业的戴姆勒和克莱斯勒的购并,都是采取联席CEO的架构。

第二种是内部斗争的结果。

戴维·洛克菲勒在回忆录中写下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1960年,在大通银行的CEO退休之时,内部出现了权力争夺。一方是年龄更大、资历更深的钱皮恩,也是董事会更倾向的选择;另一方是尽管资浅但是雄心勃勃的洛克菲勒,威胁说如果不选他就要辞职。于是,董事会只好任命他们为联席CEO。

第三种是期待打破业务局面之时。

比如英特尔中国,为了应对AMD的挑战,先是给杨旭配上一个联席总经理赖一龙,然后把杨旭提升到亚洲区,给赖一龙配上一个联席总经理简安琦。

又比如戴尔中国,为了打破一直落后于联想的局面,先是给符标榜配上一个联席总裁麦大伟,等到两人先后离职,又锲而不舍地任命两个中国区总裁刘峻岭、闵易达。

又比如谷歌,在中国一开始也是周韶宁和李开复任联席总裁,其中也许有微软和李开复的官司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希望靠一加一大于二来打败百度。

但是,一加一也可能小于一。上面所举到的例子,只要是已经看到结果的,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根据伟世咨询公司在2001年的研究,在2001年9月前的两年间,由联席CEO领导的公司,比单一首席执行官领导的公司创造的股东回报要低7.6个百分点。

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因为CEO决定企业的方向,而要让双头蛇往同一个方向前进,是不可能的任务,管理大师德鲁克都无法完成。

拿洛克菲勒的例子来说,两个人的分工好像也是明确的:“钱皮恩先生将特别关注银行的经营和借贷政策、银行业务组合中的投资资金和信托业务。洛克菲勒先生将特别关注以人力、设施和市场为重点的未来规划、海外活动和国内拓展。”但是,整体前进的大方向该如何分工?

大通银行请了管理大师德鲁克来做顾问,努力使这项安排凑效,但是也没有成功。洛克菲勒说德鲁克“把这个任务看成是他最大的失败”。

如果不得不选择联席CEO的安排,那么做好以下两件事,也许能增加成功的希望,或者能至少减轻失败的成本。

一、明确联合联席CEO的格局只是过渡,在越短越好的前提下规定好结束期限。

比如2000年电信业的Bell Atlantic和GTE合并成verizon,来自前者的塞登博格和来自后者的李成为联席CEO,不过规定好了后者在2002年退休。后来李提前3个月退休。

二、从地域上明确分工,而不是你负责营销、他负责研发这样的职能上的分工,以免各职能无法配合。

从2001年到2003年,德罗梅迪和霍尔登是卡夫食品的联席CEO。德罗梅迪当时谈到过“成功”分享权力的经验,提到了两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战略思路,“但是”一请注意这个但是一“我们直接分管不同的区域。

她管北美,我管国际。”后来卡夫公司觉得两个首席执行官还是太多了,只留下了前者。

当然,联席CEO不是没有完全成功的例子。美国的金色西部金融公司的两个联席CEO都叫桑德勒,合作了37年,不过他们结婚的时间是44年。在中国,当当网的李国庆和俞渝、还有SOHO中国的潘石屹和张欣,也都是夫妻档的联席总裁。

可惜,绝大多数的联席CEO都不是自由恋爱,而是包办婚姻,难怪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