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长刃龙,泥泳龙已经有所进化,其椎骨减少到22枚,有13对牙齿,在嘴部最前端还有6对呈匕首状的尖牙,牙齿上有十分独特的一条垂直轴线从底部延伸到牙齿中部。古生物学家还发现,泥泳龙的颈部椎骨下面还有一条类似“龙骨”一样的组织,可能起着支撑的作用,但直接的后果必定是脖子转动不灵活。此外,泥泳龙的后鳍比前鳍要大,这与大多数蛇颈龙恰恰相反,显示出它是一位速游专家。
言及上龙科则必须介绍上龙,虽说上龙是最早被命名的几个品种之一,现在也已经出土了不少头骨和下颌以及一部分的骨骼化石,但我们对它的了解依然有限。上龙是一种大型的海洋猎食兽,生活在中晚侏罗纪,欧洲和南美洲都有发现,其长度为10~12米,光脑袋就有两米长。在过去不少文章中,常常把上龙与滑齿龙混为一谈,也许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相似,但事实上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种:上龙的口鼻部相对比较宽,头骨也比滑齿龙要深凹,并且上龙的牙齿横截面是三角形的,滑齿龙的则是圆形。
上龙是非常凶猛的海洋动物,古生物学家甚至发现过上龙确实吃恐龙的直接证据。那是1980年英格兰威尔特郡发现的一具上龙化石。与上龙一起发现的还有两块骨质甲板,那显然属于覆盾甲龙类(包括剑龙类和甲龙类)的一种。尽管不能完全肯定,但这恐龙有可能是上龙胃中的部分胃容物,也就是说这只上龙曾吃掉一只恐龙。
滑齿龙恐怕是所有上龙中最出名的明星,许多古生物爱好者们经常称其为“小滑”、“滑滑”,这全拜英国广播公司的《与龙同行》所赐。
第一具滑齿龙化石发现于英国牛津郡,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英国人对他们自家后院的物种倍加青睐,在影片里出现的滑齿龙威风无比,所向披靡,可真是出尽了风头。
滑齿龙也确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它的名字本意是“牙齿有一侧平滑”,因此在一些文章里它又被称为平滑侧齿龙,或者严格来说应该是齿侧平滑龙。如果仔细观察滑齿龙的牙齿,你就会发现,它的牙齿呈圆锥形,外侧光滑,内侧的牙肉形成了一层层堆起来的褶皱,一方面加固了牙齿,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摩擦力,防止猎物挣脱。
滑齿龙是最大的上龙类成员之一,可说是侏罗纪的虎鲸。目前,我们已知这种动物曾畅游于欧洲、俄罗斯,也许还有南美洲的海洋里。英国广播公司的《与龙同行》将滑齿龙描绘成可怕的捕食者,攻击和杀死大眼鱼龙,甚至更加令人震惊,它从海岸上叼走兽脚类的美扭椎龙。这些场景是根据那些保存着滑齿龙咬痕的骨骼化石来重建的,这显示不少海生爬行动物曾是滑齿龙捕食的目标。比如,彼得格勒化石点中保存的一些蛇颈龙标本,它们的骨骼完全关联,唯独缺失了桨状肢、颈和头。对此最可能的解释是,这些标本代表了被滑齿龙抓住和杀死的动物,捕食者撕下并吃掉了缺失的部位。可见,滑齿龙能够杀死和吃掉其他海生爬行动物。
那么,滑齿龙是如何捕杀美扭椎龙的呢?对此可以参考现生的大白鲨和虎鲸,这些现生海洋肉食动物捕食沿水动物自有一套力砝。据推测,当滑齿龙看到猎物在水面上的倒影时,可能会采用向上猛冲的捕猎方式来捕杀猎物。
接下来的问题是滑齿龙到底有多大?当下很多古生物爱好者和科普读物都拼命渲染滑齿龙的硕大无比,信誓旦旦地说它长达25米,这种观点:甚至被英国广播公司的《与龙同行》引用,片中的滑齿龙决然是一头真正的庞然大物一一头老年雄性滑齿龙身长25米,重150吨。随着节目的首次播映,这个体形在古生物学界引起了广泛争议,滑齿龙真的有如此庞大吗?还是被人为地“放了卫星”?或许我们可以回一趟1996年的英国来弄清楚事J隋的真相。
1996年年末,不少新闻媒体和出版物都争相报道说:牛津郡发现了一只比哈佛大学的镇馆之宝克柔龙还要大40%的超巨型上龙,有人把它称为超滑齿龙,更多的报道则把它叫做“牛津超级捕鱼叉”,这实在是一个威猛无比的名字。
古生物学家新发现的上龙长达17~20米,几乎和现代的抹香鲸一般大小,这个让人们兴奋不已的发现来源于一块在英国剑桥郡某个博物馆里冷落了许多年的脊椎骨,当时这块骨头保存环境极差,而且还莫名其妙地被人涂了一层蓝色油漆。
在重见天日、褪尽蓝漆后,古生物学家重新描述了这块化石,推断它可能是上龙类的颈椎骨,初步按比例推断,这只上龙类足足有24.5米长。消息一经传出,就立刻成了媒体的焦点。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古生物学家发现这块骨头在椎体下部没有小孔,此外肋骨接口也缺少对神经的支撑作用,而缺乏的这些要素可都是蛇颈龙骨骼的典型特征……在经过无数次的争论后,古生物学家有点儿尴尬地证实,其实这块骨头属于一只蜥脚类恐龙。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广大“海中巨怪”爱好者们被一次次失落搞得心情沮丧的时候,好消息又传来了:古生物学家在牛津郡找到了一些化石残片,很可能属于滑齿龙或者上龙,也有可能是一种全新的上龙科动物。从比例上看,这只动物长达15米,比克柔龙还要大。不管怎么说,从目前发现的滑齿龙化石来看,它们的长度一般在12米左右,一副大脑袋长达3米,几乎占了身长的1/4,就凭这个长度,滑齿龙已经是有史以来最为巨型的上龙科动物了。
至于体重,英国广播公司的《与龙同行》中赋予滑齿龙的巨大重量是通过与现代蓝鲸的比较得出的(前提是承认了25米的体长)。但蓝鲸之所以超级大块头,是因为其身体的大部分是厚厚的鲸脂层,这有利于其长途迁徙,为它在经常光顾的寒冷的极地海域中保温。而滑齿龙是温暖的亚热带海域的居民,不该有这些脂肪。所以即便是最大的滑齿龙,其体重也可能达不到蓝鲸的一半。
除滑齿龙之外,上龙类中的克柔龙也是非常著名的物种。早在1899年,人们已经在澳洲发现了上龙类的化石,此后又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不完整的骨头。1924年,古生物学家朗文最初根据一些不十分完整的骨骼命名了昆士兰克柔龙,属名献给克洛诺斯,种名则用于表示产地~昆士兰。
为了进一步研究克柔龙,1931年,美国哈佛大学派出一支考察队前往澳洲。他们在昆土兰州的修汉顿城遇到了一位名叫托马斯的车站业主。托马斯带领考察队来到他总面积达8094公顷的、名为“陆军白垩山丘”的自留地,这里有一排凸出地面的椎骨。托马斯显然早就知道这里有只古生物了,他骄傲地对每一位考察队员都说一次,不厌其烦。
大喜过望的考察队很快展开发掘,除了铲子、锤子等工具,考察队甚至还动用了炸药。他们很陕发现这是一具保存得极为完整的上龙化石,全部挖出来后足足有6吨重,装满了86个大箱子,于1932年年底将这些化石运回了美国。
也许是好事多磨,不久这个世界就大乱起来,人们投入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血战中。澳洲运回来的化石被冷落到了哈佛大学的库房里,一躺就是27年……1959年,哈佛的古生物学家终于把覆满灰尘的化石拖了出来,由古生物学家罗墨主持组装工作。当时这些化石很多都严重腐蚀,罗墨的团队不得不使用大量石膏去填补很多细节部位,以至于组员们都把这具化石戏称为“石膏龙”。
终于,在敲敲打打、修修补补之后,一只举世震惊的生物雄伟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这绝对是古生物学史上一次激动人心的伟大发现,一具长达15米、完整度达70%的化石已经很难得,更难得的是它是海洋古生物。
就:在这一年,已经93岁高龄的托马斯终于在有生之年看见他的宝贝儿重振雄风了,这27年来他一直都把这只巨兽叫做“我的恐龙”,虽然托马斯分不清恐龙和上龙,但他只要知道那些是化石就足够了。后来,托马斯应邀访问哈佛博物馆,再一次和当年考察队的队长见了面,队长也老得将要入土了,这两个老顽童还互相打赌谁先死呢。
长久以来,人们都沉浸在美好的大团圆结局中,以为克柔龙的传奇经历应当到此为止了,其实,故事还没完呢……
过去一直认为克柔龙是长达15米的超级巨兽,但现在人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1992年,法兰克福博物馆的汉普描述了一具在南美哥伦比亚找到的大型上龙化石,他将这只动物命名为博雅卡克柔龙,种名表明其发现地点。博雅卡克柔龙的化石除了尾部以外都保存得相当好,尤其难得的是它的背椎几乎全部保留了下来,根据这些背椎,汉普估计这只克柔龙身长约咪。
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和昆士兰克柔龙创纪录的身长相差这么多?汉普翻查了过去的记录,当时组装昆士兰克柔龙的罗墨估计克柔龙有44枚脊椎,其中背部椎骨30枚,但是汉普的标本只有34枚脊椎,其中19枚为背部椎骨,再考虑到与克柔龙几乎同时期的泥泳龙只有20枚背椎骨,罗墨的估计就显得不太妥当了。现在看来,罗墨给克柔龙多加了10枚背椎骨,去掉这“画蛇添足”的部分,克柔龙的身长应当为9米——正好和博雅卡种吻合,正如“牛津超级捕鱼叉”一样,又一个巨型海怪的梦想破灭了。
虽然昆士兰克柔龙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上龙了,但这丝毫无损于它在世界古生物学史上的光辉地位,直到今天每个澳洲入仍对它津津乐道,把它视为国家的荣誉。
最后,我们再介绍一下短颈龙。1903年,古生物学家惠灵顿将一个“有史以来脖子最短的蛇颈龙品种”命名为短颈龙。说它脖子短确实不假,这种上龙只有数枚颈椎骨,而且头骨呈现出独特的宽大三角形状,与上龙和滑齿龙那种头骨在鼻孔位置突然收窄的特征不同,短颈龙的头骨是以一个稳定的锥度收窄的,从外观上看倒是和沧龙的头骨有几分相似。短颈龙的巨大牙齿上有像植物板根一样的条痕连接在牙龈上,这也和上龙、滑齿龙那种一颗颗“镶嵌”状的牙齿不一样。
短颈龙全长11米,身材是不小,但它的头部只有1.5米长,远远比不上侏罗纪和早白垩纪那些上龙老前辈们的血盆大口。短颈龙首次出现是在98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对于上龙科的巨无霸们来说,这已经是它们日落西山的时刻了,海洋里充斥着全新品种的硬骨鱼、巨型鲨鱼和蒸蒸日上的全新杀手——枪龙,在彪龙科消失5000万年后,上龙科终于也无可奈何地追随前者走上了灭绝之路。短颈龙虽然也有过刹那的辉煌,但那不过是上龙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亮点。
短颈龙消失后,整个上龙超科亦宣告落幕。从侏罗纪开始,上龙以君临天下之势,像海神一般在古大洋里闯荡了足足1亿多年。在它们消失8000万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被它的虎虎雄风所震隈、折服……它们不愧是大自然登峰造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