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19681800000008

第8章 临摹与仿创(2)

2.“园丁书画”

此印风貌有吴昌硕印风的典型特征:外形略呈梯形状,章法布局上紧下松,印之四周有边栏,且下边粗重,其他三边细而轻,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不仅打破了印下部较多的留红,而且使白色印文的重心下移;篆法简捷(“园”、“书”、“画”三字全部简化,减省或缩短了部分笔画,“丁”字上端也与“园”字连成一体,增强了块面感),刀法率意,就连残破敲击,一如随意点染。

摹印的步骤同于上文之例:类似于此印特征的范例还有:

“园丁”,印面中间加了一竖栏,将笔画多寡悬殊的两个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印文竖划较细且用单刀冲刀法,线条有自然剥落的效果;

“伯”,乍看章法有点松散,细审边栏界格的处理,即知“散”中有聚;

“霍邱”、“刘五等。

3.“松石园洒扫男丁”

此印四周较方,仅右边略向外鼓出,似带弧形,印之四角也是方势,稍微磨去一点棱角而已。字法取小篆,笔画流畅,“园”字“口”框左右二画似断非断,“洒”字直接简写(这是缶翁印作中常见的),以求与其他字竖势呼应。七字三行分布,横竖皆一气,疏密恰到好处,尤其是印之下端竖线垂脚参差不齐,仿佛水墨淋漓。此印刀法同样是以冲带切,但显得轻盈。

现按原范例印蜕大小临刻来展示步骤:

(1)临写:不可能也没必要写得与原印一模一样,但要抓住其神采,做到“神似”,不妥之处,要及时按范例修改。如果过多地掺以己意,那就是“意临”了(本章第4节详述)。

(2)临刻:将临写的印稿上石(方法同前),下刀刻时不必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地追随摹刻的效果,刀法可以自由放松些。

(3)校改:将临刻好的印钤出,既要对照范例细心校改,也要依临品本身的总体效果而改。

(盛静斋临)

类似于此印特征的范例还有:

“闵泳翊字园丁”,印文笔画稍厚实,行气略带斜势(如“闵”字“门”框上窄下宽),印之左下角留红一块,并以“丁“字竖画破之,又有“字”下竖折向左延伸,与“丁”相接气,是巧思之处;“园丁家在竹洞因号竹楣”,篆法和刀法与如出一辙,章法平正些;

“平湖葛昌之章”,章法布局与“闵”印极为相似,“之”字最后一横向印之左下角“红块”处伸展,然“章”字最后一竖没有长驱直下,而将印边削成内凹形状,以减轻“红块”的分量,可谓同中有异。

4.“高氏家藏”

此印篆法俨然是吴昌硕篆书风格,率以猎碣籀意出之,就连印文中间的竖式界网格线也全以书法为之,真是“印从书出”理论实施的典范。其章法布局也精心设计。“高氏”二字紧密相连,下方留红多,而“家藏”二字有意疏离,留红以呼应,这样既非均匀分割,红地也能平衡,“氏”字下方还凿有些许白点,作协调之术。“家”字下部多画收笔,最值得我们深思:参差中整齐,变化又统一,妙想!其刀法长冲带切,讲究气势——“所以传笔法者也”(明代朱简《印章要论》)。

现以缩小临刻范例的手法来展示其步骤:

(1)缩小临写:这较等比例临写难度要高,正因为如此,它更能促进学习者深入细致地分析临摹对象。此印的临写,除了理解上文分析的特征外,横向比较印文笔画之间的关系(如“氏”、“藏”二字的第一横并非完全在同一水平线上)对落墨定位也必不可少。

(2)临刻:方法步骤同前。

(3)校改:因为是缩小临刻,校改时只求与范例印蜕相似而已,更多的是要调整临品本身的和谐。

类似于此印特征的印例还有:

“石尊”,篆法全同,略有横细竖粗之别,每一笔画都逆入藏锋。运刀以中锋,披削而辅之,既见刀味又能表达笔意,刀笔融会为一体;

“高邕”,篆法、刀法更加豪放,中间界格竖线逆锋一泻而下,运行由粗而细,至收尾处回笔藏锋。这一笔有轻重缓急、一波三折状,与“邕”字的转折轻重呼应一体。另外,印之左边刮削与“邕”字部分相融,造成印之左右两半平衡而不完全对称;“缶翁”,74岁作,印款刻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曰:“寰中尽尔鱼龙戏,权与沙鸥立下风”,最后还道:“自视尚不知老之将至”),表现了缶老的豪迈气概。此印文长画直线多,看似平正,实奇崛;刀法拙味浓,亦可能是“钝刀硬入”,红地和印之周边,敲击或椎凿多点状,莽莽苍苍,气势凌人。

第三节 吴氏朱文印临摹

吴昌硕所刻朱文印的典型特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印文笔画较细、章法密中有疏的“细朱文”,通常用来刻文字较多而印面不大的印,如“合肥李氏集虚草堂藏书印;另一类是印文笔画较粗、章法有密有疏的“粗朱文”,通常用来刻印面较大而文字不太多的印,如“竹趣园丁”、“西泠印社中人”。这两类印篆法都出于吴氏篆书风格,比较一下“西泠印社中人”印与《西泠印社记》碑刻书法更为直观。章法上,“细朱文”多取法赵之谦,与传统细朱文的匀称、静穆、工细有很大的不同;“粗朱文”布局乃吴氏独创,时而借田字格发挥,时而参以画理,加上边框的虚实变化(下边粗而重,其余三边细而轻),形成吴昌硕经典印作最具代表性的一类。

下面举例,或摹或临,重在展示过程:

1.“千寻竹斋金石书画”

此印是“细朱文”一类,乍看与吴昌硕那种水墨淋漓、大气磅礴的粗朱文印风很不一致,但细细品味,两者仍有某种相似。因为此印篆法是吴氏小篆书法风格,印之边栏也是下边粗而实,其余三边细而虚,刀法也以传达笔意为主。由于印文笔画、边栏都变细,因此全印就多了几分“灵秀”的艺术效果,这正是我们学习者要常常思考的问题:一个篆刻家在主体风格确定的前提下,还应有多样化的统一,否则,就有“积习难改”的隐患。临摹吴昌硕这类“细朱文”印,不仅要看其大势,更要注重研习其细节的巧思:此印笔画总体上有向下“披挂”的感觉,如“金”字二点作斜向下状,“寻”字“寸”部最后一短横的起笔向左下略弯,“竹”字右部一竖作弧线下拉与底边栏相接;以“划”通“画”,既与“书”避免字形重复,又有“刀”旁长画弧形与其他笔画呼应。

下面展示此印的摹刻步骤:

(1)摹写:摹写这样“细朱文”印,应比摹写白文印及“粗朱文”印容易些,因为其笔画细而光洁,摹写时可以一笔到位。

(2)摹刻:摹写的印稿上石一定要清晰,否则,因其线条细,而墨色又模糊,下刀很难准确。镌刻时尽量于线之两侧各刻一刀,再适当补刀完成一笔画,千万不要由粗到细地慢慢修成,结果使笔画软弱无力,平淡无味。

(3)校改:对照印蜕范例作细部校改,包括边栏的敲击等。

(潘风摹刻)

类似于此印特征的印例还有:

“乌程蒋氏撄宁室藏”,篆法、章法基本相同,唯刀法多切刀,切出的笔画线条粗细节奏强,刀味更浓;“定海刘松父珍藏”,通过印文笔画粗细反差来表现章法布局的虚实相生,边栏处理值得推敲;

“樊”,其“细朱文”印字数少,章法同“粗朱文”,印文右下方留白多,边栏以右、下两边重。全印平正,虚实互补。

2.“园丁”

此印属吴昌硕的“粗朱文”一路,因其文字少,所以较易理解和摹刻。“园”字上方下圆,笔意充分,其中有一横之两端向下弯成“︹”形,旨在削弱横势而增强纵势;“丁”字最后一竖偏左且略弯曲,乌程蒋氏定海刘松父珍藏实左,与印之左边栏靠近。这样就使全印左右团抱应和之势,形成既制造矛盾,又解决矛盾、险中求稳的艺术效果(设想一下,若将这一竖居“丁”字中间或向右靠拢,而且取直线,那效果就明显差多了)。

印之外形一仍其旧——上窄下宽,上虚下实。

类似于此印特征的印例较多,略举几方如下:“恕堂”,吴昌硕晚年所刻,边款署78岁作,且说明取“汉碑额遗意”。其实此印作仍是他自己的篆书风格,印文布局满上空下,笔画舒展,长线条气势如虹;

“召憩”、“薇州”,篆法因字的“长相”而有变化:“召憩”印通过“召”之“刀”和“憩”之“心”圆弧线条协调两字的相互关系,“薇州”印则通过两字下部的弯曲线条呼应,另以竖线作中间界格连接两字,穿插以相生;

“半日村”、“无须吴”,这两方印分别是吴昌硕71岁、70岁时作,非常老到,都以边栏半隐半现来平衡全印,篆法亦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态,既古拙苍老,又活泼灵动。